終於找到這12張圖了,是乾隆四十年的刻本摹繪!

2019-10-05     天使養生堂

十二段錦,是從八段錦中化裁出來的一套鍛鍊方法。十二段錦到明初已經基本定型,明代冷謙的《修齡要旨》和高濂的《遵生八箋》、胡文煥的《類修要訣》中的「八段錦導引法」歌訣,與清代徐文弼編撰的《壽世傳真》中的十二段錦,除個別字外,已完全一樣。而術勢說明,有簡詳之不同。《壽世傳真》所載說明比較具體,現據該書乾隆四十年(1775年)刻本摹繪。

一、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盤腿而坐,緊閉兩目,冥忘心中雜念。坐要豎起脊梁。腰直不可軟弱,身不可倚靠。握固,就是握拳牢固,可閉關祛邪。靜思,就是靜息思慮而存神。

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二、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上下牙齒輕輕相叩作響,叩36聲。叩齒能集身內之神,使之不散。崑崙,指頭。兩手十指相叉,抱住後項,即用兩手掌緊掩耳門,暗記鼻息9次,微微呼吸,兩耳聽不到呼吸聲。

叩齒三十六,兩手抱崑崙

三、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接上式動作,放開所叉之手,移兩手掌掩耳,用第2指迭在中指上,用力滑下第2指重彈腦後,如擊鼓之聲。左右各24次,兩手同彈,一先一後,共48聲。然後,兩手恢復握固姿勢。

左右鳴天鼓,二十四度聞

四、微擺撼天柱

天柱指後頸。盤坐,低頭,扭頸向左右側視,肩亦隨頭左右搖擺,各24次。

微擺撼天柱

五、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赤龍即舌。以舌頂上齶,攪滿口內上下兩旁,使水津自生,鼓漱於口中36次。神水即津液,分作3次,要汩汩有聲吞下。心暗想,目暗看,所吞津液,用意念直送至臍下丹田。龍即津,虎即氣。津下去,氣自隨之。

赤龍攪水津,鼓漱三十六,神水滿口勻,一口分三咽,龍行虎自奔

六、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以鼻吸氣,閉之。用兩掌相搓摩擦至極熱,急分兩手摩後腰上兩邊,一邊徐徐放氣從鼻而出。精門即後腰兩邊軟處。用擦熱的兩手摩36遍,仍收手握固。

閉氣搓手熱,背摩後精門

七、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

閉口鼻之氣,以心暗想,運心頭之火下燒丹田,似有熱感,開始從鼻緩緩呼氣。臍輪,即臍下丹田。

盡此一口氣,想火燒臍輪

八、左右轆轤轉

兩肘彎曲,先以左手連肩圓轉36 次,如絞車一般。右手亦如此圓轉36次。此為單轉轆轤法。

左右轆轤轉

九、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

將所盤兩腳向前平伸,兩手十指相叉,反掌向上,先安所叉之手於頭頂,再用力向上托,如重石在手托上,腰身俱用力上聳,手托上1次。稍停,又放下安於頭頂,稍停,又托上。托上放下各9次。

兩腳放舒伸,叉手雙虛托

十、低頭攀足頻

接上式動作,放開兩手,兩手扳住兩腳底,用力扳之,每扳動時,頭隨之向前低俯如禮拜狀,共12次。然後,收手握固,收足盤坐。

低頭攀足頻

十一、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汨汨響,百脈自調勻

用舌攪口內,以候神水滿口,再鼓漱36次,此為一度。連此一度,再行二度,乃作三度。每一度作3次吞,共9次吞。如前所述,咽下時要汩汩有聲。咽津三度,百脈自周遍調勻。

以候神水至,再漱再吞津,如此三度畢,神水九次吞,咽下汨汨響,百脈自調勻

十二、河車搬運畢,想發火燒身

心想臍下丹田中似有熱氣如火,閉氣如忍大便狀,將熱氣運至穀道(即肛門)升上腰間、脊背、後項、腦後、頭頂止。又閉氣,從額上、兩太陽穴、耳根前、兩面頰,降至喉下、心窩、肚臍下丹田為止。想似發火燒,一身皆熱。

河車搬運畢,想發火燒身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推薦,內容選自《中國傳統健身養生圖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RhjZTm8BMH2_cNUgV8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