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廚路上,有一句著名的「假話」:
我不咋會做飯,就會炒點青菜。
重點是,這句假話,
說的人也不知道到底「假」在哪裡呢!
其實,青菜炒得好其實是件非常考驗功夫的事兒。
同樣一盤你自己在家「以炒熟就好」為標準的炒青菜,飯店裡卻敢賣20-30元一盤,不服氣的你一吃,確實比自己做的好吃很多。
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在炒菜過程中真的只是「以炒熟為標準」了,忽略了青菜的個性、火候的大小,調味的區別,所以你炒的青菜的作用主要是「補充維生素」,而不是好吃、下飯了。
下面,桌兒就根據自己小几年做飯的經驗,簡單做一下歸類總結,幫大家把一盤青菜炒的香噴噴~
首先咱們來明確一下「青菜的分類」
桌兒認為,青菜至少說的是有部分綠色舒展葉子的蔬菜,因此土豆、蘿蔔、蓮藕這類根莖類的素材不在此次討論的範圍內(但是以後桌兒會專門開題寫根莖類的食材怎麼做好吃)。
拋開這些,現在隊伍里只剩下油汪汪的小油菜、菠菜、油麥菜、豌豆尖、莧菜、快菜等等等等,我們再進一步分類處理:
第⼀類:大葉蔬菜
這類蔬菜,最典型的是生菜,其他的還有菠菜、油麥菜等,這類蔬菜的特點是葉特別薄特別脆特別養生,這種菜我們對它的要求是成品「顏色青翠」。
沒錯,青菜就要有青菜的本分,黃了吧唧的一看就不要吃。
青菜保持青翠的方式當然是儘可能縮短烹飪時間,高油溫嘩啦一下子下鍋,扒拉兩下趕緊出鍋才是正經事,時間長了小心青菜含冤去世。
這時候你要問了,我家爐灶火力不夠,做不到像飯店那樣的快速升溫怎麼辦?
答案是「提前焯水」。
⽔的沸點是100°,遠低於炒的溫度,所 以加熱不會太猛烈,不會那麼容易形成脫鎂葉綠素⽽變得枯⻩,能讓食材變熟又不至於焦黃,焯熟後的蔬菜,再過油快速炒制一下,成熟度剛剛好。
如果你擔心回鍋時間太短,調料不能很好的跟食材融合的話,那我建議勾芡,調味品和水澱粉調勻,出鍋前澆上,能保證青菜均勻裹上味道,同時使菜品顏色更好。
不用回鍋的方式還可以另燒熱油蒜蓉淋在上面,粵式的話可以再淋⼀些甜醬油或者蚝油在⽣菜上⾯。就是常見的白灼菜品了,口感清脆、味道濃郁,關鍵是,賣相非常好。
關於「焯水」,桌兒也有要囑咐的:
1、水量充足:
焯蔬菜需要的水量要夠,這樣保證⽔開之後,下菜後不會讓水溫瞬間降下來(降下來再次燒沸就不是焯菜而是煮菜了)。
2、加油加鹽:
⽔⾥適當加鹽和油。這一點很多人照做了,但並不知道是為什麼,桌兒這裡一併說了:油的作⽤在於包裹在菜葉,減少菜葉子中水溶物質的流失,同時防⽌氧化酶破壞葉綠素,保持蔬菜鮮亮的顏⾊。
3、沸騰下菜:
⽔沸騰之後,再下菜,如果菜的量⽐較多,需要分次投放!
4、時間控制:
以⽣菜為例,從所有⽣菜沒⼊⽔中開始計時,差不多2秒,你就可以撈起來了。對,2秒,不能更多了。如果是葉厚的⻘菜,可以適當加⻓時間。
5、冰水降溫:
如果是特別薄脆的大葉菜,焯水撈出後,迅速過涼水降溫,可以防止餘溫將葉子燜的過熟,導致變色變軟,降溫後再下鍋,還能保證菜品不會快速脫水,雙保險。
第二類:個頭較小,葉厚薄適中的⻘菜
這種比較典型的如⼩菜⼼、油菜,品種較小的芥蘭等。
區別就是硬厚的部分比第一類蔬菜多。這種菜的做法就比較常規了,因為沒有那麼容易炒老。
我們對這種菜的要求是「口感爽脆」。
這個其實跟第一點有點重複,主要針對的是有杆也有葉子的青菜,怎麼做到杆子熟了葉子青翠,這真是世界難題,代表食材就是芥蘭。
比較笨的辦法是葉子杆子分開做,焯水只焯杆子,差不多了撈出來,熱油跟葉子一起下鍋,就能保證同時成熟,同時保留清脆口感;
缺點是少了鑊氣、成品枝葉分離、破碎不完整,下飯可以,顯擺不行,賣20-30元一盤更是想都別想!
放一盤桌兒前幾天自己炒的香菇菜心
還有種辦法是直接炒,比較省事兒,但是直接抄的時候,有幾個注意點:
1、切忌用油過少:
否則這樣受熱不均炒出來的⼀部分太⽼, 因為如果太少的話在爆炒的過程容易焦,而且有油包著的菜確實比較好吃。如果你嫌太油,那你就燙青菜吃就得了。
2、選用輕薄鐵鍋:
千萬別用導熱速度特別慢的不粘塗層平底鍋或鑄鐵鍋,半天都熱不透,最後菜都是燙熟的.......最好是⽤輕薄的熟鐵鍋,這樣加熱迅速,炒出來的⻘菜才可以外脆⾥嫩。
第三類:⼤植株,⽪厚的⻘菜
典型的如粵菜素菜一霸的——⼤芥藍 ,還有又愛又恨大包菜、花菜。
這種菜,⼀般家庭是最難做的,以前我做要麼是去掉厚實的根莖部分,要麼是切成比較小塊,而且也一直弄不懂為什麼飯店能做的脆且完整,直到我明白了什麼是「硬炒」。
硬炒就是炒與煸相結合,利⽤猛⽕、油與⽔的激烈反應,使得⻘菜外脆⾥嫩,這樣炒出來的菜鑊⽓非常⾜,外脆⾥嫩,是最香的素菜。
但是硬炒對廚藝和火力都是有要求的,因為一旦⽕候把握不好,容易炒不熟或者炒太⽼。而一般我們家裡用的爐灶跟飯店用的商⽤灶台,⽕⼒根本不是⼀個數量級,所以往往按照所謂的「大廚」講的炒菜步驟來炒菜,你一定是失敗的。
有解決辦法麼?有的!
那就是使用導熱賊慢但是一旦熱了就不容易涼下來的「厚實的圓底鍋(最好是熟鐵的)」。
厚底的原理是讓鍋能儲存足夠的熱量,不會在短時間內溫度驟降,從而達到「爆炒」和「干煸」的效果。
用鑄鐵鍋之外,還有注意幾點:
1、給鍋有⾜夠的儲熱:
不要心疼火力。而且要選用煙點高的油,大火明油燒,燒到油冒煙的時候才算完成儲熱。
2、切忌食材過干:
一定要有一些水分,不要怕下鍋後會炸起來,這些水分的蒸發過程中,會將大的葉杆煮熟,同時保護葉子不會過早變黃。
3、要有燜的過程:
蔬菜下鍋後,不要著急翻炒(會導致降溫),而是迅速蓋緊鍋蓋,保持旺⽕,讓它在⾥⾯噼⾥啪啦個⼀分多兩分鐘,實現「煸」的效果。
調味品也是最後下,開蓋後翻炒兩下,再按照自己的喜好下調味品就好了,鹽什麼的都不要提前下,會影響脆度,
這樣做出來的大杆子青菜,就能口感爽脆、⻘翠硬挺、鮮嫩多汁。
啊,不知不覺竟然寫了這麼長,本來我是想延續我輕鬆幽默的文風來講這個事兒的,沒想到一認真起來,文風就嚴肅了。
希望能對你有幫助,會後成功了請我吃炒青......
啊不,請我吃佛跳牆好了~~
嘻嘻。讓我們下一個好吃的再見!
<全文完>
一握桌兒的手,美味跟你走!
關注我,瀏覽歷史文章,獲取200道超用心實用菜譜~
每日詳細美食教程、全國美食趣聞等著你~
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