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吟聯贊馬路

2019-10-31   中華人APP

來安化馬路鎮,品茶吟聯贊馬路是件非常愜意的事情,有一種"盡興一盞香茶,如痴如醉;瀟洒兩行妙句,當贊當歌"之快感。

馬路鎮,素有"茶葉之鄉"的美譽,清代即有茶莊100餘家,"雲霧茶"為欽定貢茶。目前,"雲台大葉"為省定優良品種,1955年曾寄"雲峰綠茶"請毛澤東主席品嘗,中央辦公廳回信:"寄主席茶已收到,內質很好,望努力發展"。這才是,"香茶敬主席,一往情深圓夙願;回信勉親人,全民志遠續輝煌"。多年來,馬路鎮人就是帶著當年毛主席的諄諄教導,把茶業做大做強,強力打造"茶旅一體化"戰略,成績驕人。這更是,"與時俱進,茶旅兩張牌,共繁榮,齊發展;跟黨同心,人文一脈衍,皆璀璨,大輝煌"。

馬路鎮俯瞰圖

馬路鎮文化底蘊深厚,人傑地靈,不乏民間傳說和史話軼聞。鎮區東1公里處的老師坳,相傳明洪武年間,一位道法較高的老師聞聽九龍寺高僧道法高強,想比試高下。他身帶"牛角","神棍"及"豬頭三牲"路過老師坳,把豬頭三牲等對著九龍寺擺好,神棍立好,然後面對九龍寺搖動師刀,連吹三聲牛角,寺內大小神燈皆滅,鐘鼓齊鳴。寺內高僧見狀,立即披上袈裟,跪在主佛"如來佛祖"金身前,念咒禱告。不一會兒,寺內神燈復明,鐘鼓聲皆停,那位老師面前的豬頭三牲和神棍自動跳起來,老師只知不是人家的對手,想逃跑,可肚子疼痛不止,越來越疼,倒地身亡。從此,此地就叫做老師坳。傳說真假不重要,關鍵是,"鬥法有高人,一時狂妄反丟命;修行無止境,幾許張揚難做師。"

馬路溪的試刀岩,距鎮區13公里。《同治縣誌·古蹟》載:"試刀岩在縣西二百里的馬路溪,有石如筍,高二丈,有刀痕。相傳東漢初年伏波將軍馬援平五溪蠻在此試刀。"又傳,在試刀中,把石筍砍了約1米多長掉到土裡,正好土裡種有農作物,為保護作物和便於耕作,又把石頭搬了上去。搬上去後,因砍細了一些而放不牢,兵士又撿了幾個小石頭上去設好,至今仍可清楚看到。我有幸到此一游,詩情涌動間,吟曰:"將軍八面威,牛刀小試;壯士十分膽,武藝不凡"。馬路溪白斗坡仙娘屋邊有一個墩刀岩,相傳是馬援路過此地,想歇一口氣,把刀往石頭上一墩,石頭上墩了小碗大一個洞,約五六寸深,後來洞中之水不管晴多久都不幹,人稱仙水。於是,又吟一聯:"仙水何來,問神工鬼斧;刀岩永在,鑒地久天長。"

馬路鎮景觀

馬路鎮也是塊紅色寶地,距鎮區9公里的湖南坡,1935年紅軍長征時,曾先後在此輾轉二次與敵人周旋,而此處茶葉獨佳,據說清初,山西、陝西茶商皆以先得此茶為快,還以"湖南茶坡"四字題打油詩一首:"湖通四海遍地游,南山松柏永千秋,坡土名茶仙香味,茶得豐收萬古留。"此時此刻,我大膽想像,當年的紅軍將士與敵人周旋,飽飲了香茶的紅軍健兒肯定精神抖擻,意氣風發,更堅定了必勝的信念。於是,有感吟曰:"遙想當年,香茶一碗紅軍樂;遐思今日,極茗三杯錦業長。"

啊,來馬路鎮品茶題聯,不論連山連水,還是歌景歌情,最後的筆觸還是落在"茶"上。馬路鎮大旺村"千秋界",相傳元朝末年一朝官四十歲就白髮蒼蒼,因不適政俗,棄官來此地雲遊,見此處風景獨佳,就依山傍水建一草堂居住,常飲以泉茗,開荒造地,種糧果茶疏,悠哉樂哉,偶有樵夫見過稱之為"千歲茶人"。三十年後,朱元璋登基,改朝換代,千歲茶人的至交名權想請其出山,未果,還將其居住之地起名"千秋界",賦詩曰:"會於石泉間,工處松竹下;敘舊三十年,賜名千秋界。"於是乎,我也激動不已,吟曰:"千秋界上越千年,仙人何在;百卷史中尋百歲,老壽齊天。"

茶葉基地

來馬路鎮,真是不虛此行。咱也做回李杜,洒脫勝過古人,不逍遙嗎?於是,我即興曰,"品茗涌香風,莫負春宵一刻;開心臨化境,又能秋月幾何?"春華秋實,古人對此感悟的如醉如痴。今日之行,更要莫負春宵,珍惜秋月,人生又幾何?這,不正是人生最愜意之處嗎?倘若王維重生,杜少陵再世,乃何等的幸事。可是,也只能"流年掩往事;新景慰昨天。"放聲高歌吧,"人生歲月何其短;風物江山不必長。"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