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興趣班。父母懂得練習進程,不逼孩子也能提高學習效果

2019-09-24     雨後山林靜

開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很多媽媽都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班。有一位孩子媽媽曾問我:「老師,我的孩子現在已經4歲了,你說我應該給她報什麼興趣班才好呢?」我問這位媽媽:「你問問孩子看,她喜歡什麼就給她報什麼吧!」媽媽著急了:「我上次問她,她說只喜歡畫畫,可我還想讓她再學點別的。還是由我來決定吧!」我聽這位媽媽一說,感到很驚訝!父母自己來給孩子決定報什麼興趣班,萬一孩子不喜歡怎麼辦?

現在很多家長都在外面給孩子報了興趣班。不過,每個家長報班的原因都不一樣。有的家長是跟風報班,有的家長確實是因為孩子感興趣才報。既然是興趣班,那當然應該以孩子的興趣為主。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興趣的概念。

孩子喜歡繪畫。

一、什麼是興趣?

興趣是人們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他是孩子知覺和注意發展的內在條件,興趣與認知的相互作用,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機來源,對兒童能力和智慧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1、興趣的特徵

【興趣作為情緒的特徵】

興趣是一種積極的情緒之一。興趣能派生快樂和滿意,因此是一種有益於健康的積極的情緒。興趣可以讓人持續相當長的時間,並且維持著對對象的注意,使意識處於優越狀態。也就是說,興趣能夠提高人們的注意力。

【情緒的神經學特徵】

興趣在神經學水平上,由於刺激作用引起的注意和感官的選擇性的活動,能調節感覺通道和所涉及整個腦的活動。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孩子對一件事情感興趣的時候,他能在這件事情中找到樂趣,有愉快的體驗,而不是痛苦的體驗。而且注意力持續的時間會比較長。我們知道孩子對動畫片都非常感興趣,在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這時如果媽媽叫他來吃飯,他可能根本就聽不到媽媽的話,會一點反應都沒有。這就是他在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太專注了。

有的媽媽會說,我的孩子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還是很認真,很感興趣的。是他自己說喜歡書法課我才給他報的。但是學了一段時間以後,就說很累,想偷懶。但是學習哪有不累的呢?還是要堅持下去的。

當孩子說不想學的時候,大多數媽媽都認為是孩子想偷懶,不能吃苦。其實,是因為媽媽不懂孩子練習進程的特點。只有了解了孩子的練習進程特點。才能明白孩子為什麼會說不想學了。

孩子在練書法。

二、練習進程的特點

1.練習成績隨練習的進程逐步提高。

在大多數情況下,練習剛開始的時候成績會提高得較快,隨後進步的速度就會慢下來。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 練習初期,孩子有新鮮感和好奇心。
  • 練習初期,注意力掌握在單個方面,因而提高快。在學習之後,注意力要轉向更複雜的方面,所以進步不明顯。
  • 練習初期,初級腦皮層非常活躍,參與度高,嬰兒成績快。到了後期,就要藉助於更高級的腦皮層活動。

2.練習進程中存在高原現象。

心理學家指出,孩子在接觸新知識時會經歷幾個不同的階段。開始的時候,學習會比較吃力,隨著孩子掌握了方法,成績會提高的很快。等學習進一步加深,就會發生高原現象。孩子怎麼努力成績都不會提高,反而會退步。

出現高原現象後,練習成績的進步並非直線式上升,有時會出現暫時停頓的現象。而且他的學習熱情也會下降。

上學期,在我們幼兒園大班有很多孩子報了圍棋班。圍棋老師萬老師說:孩子們在開始學的時候都非常感興趣,進步很快。但在學了一段時間以後,很多孩子就開始感到很難,出現了高原現象。在上課時孩子們都不敢舉手說了。不過萬老師很有經驗,沒有批評孩子,而是用各種方法鼓勵著這些孩子,孩子們最後都堅持下來了。有一位孩子還獲得了南昌市圍棋比賽一等獎。

高原現象

3.練習進程是不均勻的。

在孩子進行學習的時候,他們的練習效果有時會出現較大的上升,有時候反而會下降。但是,在練習的最後階段,練習成績相對會穩定下來,不再繼續提高。人們稱之為學習的極限。

媽媽們都不希望孩子的學習效果下降。一旦孩子出現學習效果下降的情況,就會責罵孩子。其實這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一種正常的情況。因此,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學習效果的變化。如果一看到孩子沒學好,就焦慮的話,會讓孩子以為自己很笨,而不願意繼續學下去。

4.練習中存在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的情況都不一樣,比如孩子對學習的準備程度和練習的不同態度都會影響他們的成績。有的孩子在學繪畫時,對實物沒有進行認真細緻的觀察就開始畫,因而會影響繪畫的效果。而有的孩子每次繪畫前都會觀察很久,不放過每個細節。

北宋時候,有一個著名的畫家,名叫文同,他是當時畫竹子的高手。無論春夏秋冬,他都會全神貫注的觀察竹子的變化,即使汗水濕透了衣服,他也不會注意。經過長期的觀察,後來他在畫竹子的時候根本不用看草圖。有個名叫晁補之的人,稱讚文同說:「文同畫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不同的人對學習的態度都不一樣,因此,也要尊重個人差異。父母可以多加引導,而不用責備,避免孩子失去了興趣。

孩子在練習的進程中會有以上這些特點。所以會出現在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想學了的現象。有些父母會逼孩子繼續學下去,並引用董卿說過的這句話:你不逼孩子,將來生活會逼他。逼孩子學到底好不好呢?

胸有成竹

四、逼孩子練習的利和弊

前不久,有一位5歲孩子的家長,早上怒氣沖沖的帶著孩子來上幼兒園。我問她怎麼了?這位媽媽說:「他自己說想要學語言表演課,我就給他交了興趣班的錢。可是現在孩子說不願意學了。」

我說道:「孩子現在說不願意學可以讓他休息一會兒,是不是孩子感到累了?」

媽媽回答:「問題是老師布置了作業,回家是要開口練習的。看看人家郎朗彈鋼琴不累嗎?不是逼出來嗎?再看看董卿,不也是父母逼出來的嗎?我昨晚狠狠地罵了他一頓,現在還沒消氣。」

現在很多父母,在孩子不願意學習的時候,就會把郎朗和董卿成功的例子拿出來教育孩子。

他們是靠父母逼出來的成功人士。收穫了鮮花、掌聲,他們的光環非常耀眼。因此,人人都會拿他們的成功故事當做典範。

董卿在談及往事。

再看看他們經歷了什麼?

董卿小時候被逼到什麼程度呢?她曾在陽台邊寫了一行字「活著還有什麼意思?」他對父親的形容是「非常非常非常嚴厲」,「母親特別特別嚴厲」,她甚至懷疑過自己是不是親生的?

郎朗的成功也是被父母逼出來的。有一次郎朗因為學校合唱團排練的原因回家晚了,便遭到父親不斷責備。

氣急之下,父親還逼著他吃下藥性很強的抗生素,示意他去跳樓。

在如此重壓之下,郎朗的鋼琴技藝突飛猛進,收穫了無數賽事的第一名,如父親所願成為了世界級的鋼琴家。

於是,父母一起加入了逼孩子大軍里,眾父母紛紛效仿。認為自己不逼孩子就是不負責任的父母。不過,我們也要看到弊端。

如果每位父親都逼著自己的孩子吃藥,並逼著他們去跳樓的時候,是不是能保證每個孩子都不會跳下去呢?萬一你的孩子真的跳下去怎麼辦?被逼的壓力是巨大的,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扛得住的。孩子存在著個別差異。

董卿和郎朗都是非常堅強的人,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特別好。所以,在父母那麼嚴厲的教育下能堅持下去有此成就。

被逼練習是很多孩子不願接受的一件事。父母讓孩子上興趣班、多學習技能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讓他更好地掌握知識。父母可以通過其他一些有效的方法來提高練習效率。

郎朗在演奏。

五、提高練習效率的方法

1.靈活應用整體練習和分解練習。

人們通常會把練習分為整體練習和分解練習。在很多的課程中,老師都會用到這個方法。家長在家裡也可以配合老師使用這種練習方法。

分解練習又叫局部練習,是指在練習時,人們把某種技能或知識分解為若干部分或某些個別的,局部的動作或知識點。通過學習和掌握這些局部的動作或知識點,逐漸達到學習整個技能的目的。

當孩子在學習中感到有難度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說不想學了。這時,父母要考慮到孩子是不是覺得整體的學習難度太大了。所以要對孩子進行分解練習。

在舞蹈課中,孩子要把整個舞蹈學下來是很難的。老師通常都會把舞蹈動作進行分解。先練好一個小動作,再把動作完整的做一遍。但是有的孩子對一個小動作也會感到有難度,老師又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教,媽媽可以把老師的動作拍下來,回家對動作進一步分解後再教孩子練習。總之,靈活的來運用這兩種練習,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舞蹈老師在分解動作。

在一次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上,到了最後衝刺階段,一個個子矮小的日本選手漸漸脫穎而出,第一個衝過了終點。大家一再追問他是怎樣取得這驚人的成績的。只說了一句話:「我是憑智慧戰勝了其他選手。」

10年後,在他的自傳里找到了答案。

以前,我被遙遠的路嚇倒了。後來,每次比賽之前,我都事先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地走一遍,並且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拐彎處的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就這樣,一個目標一個目標的標記下來,一直畫到賽程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向第一個目標發起衝擊,到達第一個目標後,我又以同樣的速度衝擊第二個目標。40多公里的賽程,我一個一個的衝擊,一鼓作氣就跑完了。」

他用分解目標的方法來練習,這樣不會因為感到困難而放棄自己。而分解練習就是在完成一個小目標,最終實現一個大目標。

國際馬拉松比賽。

2.恰當的安排練習時間。

練習時間的安排有兩種。一種是集中練習,另一種是分散練習。其中,練習是指長時間不間斷的進行練習,每次練習中間不安排休息時間。分散練習指相隔一定時間間隔進行的練習,每次練習之間要安排適當的休息時間。

很多孩子在長時間的學習後,都會感覺到疲倦,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因此,分散練習的效果要比集中練習的效果好一些。

腦成像研究也發現,當目標刺激反覆出現並多次又發出相似的腦活動模式時,要比集中一次出現較長時間帶來更好的記憶效果。

因此,在孩子的練習中,父母要科學的安排孩子學習的時間。一般來說,學習40分鐘後,要讓孩子休息10分鐘。勞逸結合才不會讓孩子感到枯燥。

分散練習效果會更好。

3.練習中必須有反饋。

反饋是指旁人對練習者的練習過程和結果的一種反應。反饋是非常重要的,能對學習起到積極的作用。

索恩布里吉和卡森的研究認為,影響學習效果的關鍵因素不是強化,而是被試者是否知道行為的結果,即是否得到了反饋。

我的孩子在讀小學的時候學過桌球。練習打桌球的過程是非常枯燥的。為了練習接球的能力,教練會不停的發很多球來訓練孩子。有時孩子會有些球沒有接住,她會表現出很沮喪。在練習完一輪接球後,教練會跟孩子進行溝通,反饋她剛剛練習的情況。那個球為什麼沒有接住?手的動作應該怎麼做才更好等等。我也會站在旁邊看孩子打球,會與孩子聊一會。

「寶貝,你剛剛有很多球都接得很漂亮。」

「有幾個球沒接住也沒關係,再調整一下動作就好了。」

「累了就休息一會。」

我會對孩子提出改進的地方,同時也鼓勵她做得好的行為。孩子後來進步很大。

孩子們在練習打桌球。

4.影響練習成績的其它心理因素。

【對活動的態度】

當一個人抱著積極的態度去練習時,他的成績就容易得到提高。而當一個人並不喜歡這個練習,抱著消極的心態去練習,那麼成績就很難提高。

如果一個孩子喜歡這個課程,他通常會保持積極的態度去學習。如果是父母幫孩子選的課程,而不是自己感興趣的,那麼孩子自然就會表現的很消極,很難學好。

【人的自信心】

自信心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他總是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各種困難。

孩子需要父母給他信心,同時,父母也要讓孩子樹立起自信心,要自己相信自己。這種暗示的力量是巨大的。

流浪街頭的吉卜賽修補匠索拉利奧,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聲地對自己說:「你一定能成為一個像安東尼奧那樣偉大的畫家。」說了這句話後,他就感到自己真的有了這樣的能力和智慧,他就滿懷激情和信心地投入到一天的工作和學習之中。十年後,他成為了一個超過安東尼奧的著名畫家。

在武志紅《武志紅的心理學課》里說到:你的潛意識,就是你的命運。如果在你的潛意識裡有個信念相信自己能夠做好,你就會努力去實現你的目標。

充滿自信的孩子。

【情緒狀態】

人們在練習時的情緒狀態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一個人用積極愉快的心情去學習時,他的學習效果就會非常好。而一個人如果處在焦慮、抑鬱的狀態下學習,他的學習效果就會低。

孫儷的孩子到了可以和她一起練普拉提的年紀了,以前就想要帶妹妹來練一次,後來終於如願了。哥哥在隔壁打拳。孫儷帶孩子來練習,並沒有逼孩子,是在很放鬆的狀態下帶孩子來練習的。而孩子卻很感興趣。這是受到了媽媽的影響吧!

有網友說:在媽媽的薰陶下,是運動一家人了!

孫儷與孩子一起運動,一起畫畫,一起練字,一起外出旅行,在這個過程中,沒有督促,沒有挑剔,更沒有批評和指責。一切都是在愉悅的狀態下進行。

孫儷與孩子一起在練普拉提。

當孩子說不想上興趣班時,父母要分清楚孩子是真的不感興趣,還是他們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才不想上課的。如果是真的不感興趣,父母還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多接觸不同的事物,去發現孩子的興趣。

在諸葛玉堂寫的《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書中說到:要讓孩子走出「複製」的人生,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講師和國家高級家庭教育講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為我點贊並關注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LmN1tW0BMH2_cNUg-BC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