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不跟「熊孩子」玩。促進孩子情緒社會化發展,父母只需這樣做

2019-10-23     雨後山林靜

現在,幼兒園裡很多老師都說孩子太難管了。有些「熊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玩時,經常會鬧矛盾。動不動就發脾氣,或者打小朋友,班上很多小朋友都會向老師告狀。還有很多小朋友表示不想再跟這樣的孩子在一起玩了。

我們幼兒園大班有一位男孩叫陽陽,個子非常高,脾氣特別暴躁。有一天,小朋友們把椅子搬出教室,壘起來,站在走廊上玩。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叫小雨,他把壘得高高的椅子放在旁邊,自己坐了上去。陽陽看到後,就叫他起來,說不能坐在椅子上。小雨沒理他,陽陽後來就用力把他拖下來。因為用力過猛,弄痛了他的手,小雨大叫一聲哭了起來。然後憤怒的用手使勁拍打著陽陽。

我當時就站在不遠處目睹了整件事情的過程,但是因為陽陽的動作太快,我也沒有能夠及時的制止。事後,我與兩個孩子都進行了溝通。告訴陽陽以後不能打小朋友。陽陽一邊聽我的話,一邊雙手叉腰,用鼻子發出「哼!哼!」的聲音,看得出來,陽陽很不服氣。

兩個孩子在打架。

孩子的這些情緒表現,都反映了他的適應行為,但是有的時候我們成人卻很難理解。孩子的情緒社會化的發展並不成熟,這會使他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產生很多矛盾,失去了很多好朋友。這個孩子會被孤立起來。情緒的社會化發展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情緒社會化。

一、情緒社會化

情緒社會化是指長期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所體驗到和表達的情緒。人們一直在有意無意地學習著理解他人的體驗和表情,尤其是在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學習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

3—6歲的幼兒已經會用語言和行為等各種不同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緒。他們能夠體驗自己的情緒,也能夠認識到他人的情緒和感受。他們甚至還具備縮小、擴大、掩蓋和誘發替代情緒的能力他人的體驗。

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孩子在遇到一件事情以後反應不會很強烈,但是有的孩子反應卻異常激烈,他會去毆打別人。

有的父母會不解,說孩子:「這孩子,人小脾氣大,不知道從哪裡學到的。」

我還聽過幼兒園的孩子這樣罵別人:「這麼簡單都不會,你怎麼不去死喲!」

情緒社會化是在與他人關係中體驗到的情緒。

我當時心裡也在想,這孩子從哪裡學到的?除了幼兒園,孩子呆的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家庭了。孩子一直在有意無意的學習著身邊人說的話。並用習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孩子這種違反社會「表達規則」的舉止被認為是不禮貌的,有時會破壞友誼,影響人際關係。

在中國的傳統教育中,父母會按照社會文化的需要去教育孩子。要符合道德規範,要按照文化的需求表達得體的行為。要有親社會的行為。理解他人的情緒,從而實現情緒的社會化發展。

二、事件關係對孩子情緒社會化的調節作用。

在生活當中發生的很多事件,對孩子的情緒社會化的發展都會有影響。父母對孩子教導時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

1.言語陳述

言語陳述,就是直接用語言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

2.規則展示

告訴孩子要遵守哪些社會規則。比如:在公共場合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他人。

3.身體接觸

比如父母撫摸孩子的額頭,對孩子表示親切感。還有擁抱等等。

4.表情和聲調

父母在與孩子說話時的表情,是面帶微笑還是憤怒的?是輕聲細語還是大聲吼叫的?

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父母並不受孩子情緒的影響,而是依舊用溫和的表情,平靜的聲調與孩子溝通,對孩子進行教導。這樣孩子就會從父母對這件事情中的表現,來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調節。

母親抱起孩子,進行身體接觸。

一般來說兒童在情緒社會化發展的初期,就是通過這幾個方面來對自己的情緒進行調節和內化的。

但是,同樣一件事情,對孩子進行情緒教導,給孩子不同的情緒,就會產生不同的情緒獲得。

比如:當孩子在其他孩子在一起玩時,把別人的玩具搶了過來。母親對孩子可能會產生三種反應:

  • 1.母親會溫和、耐心的與孩子溝通。
  • 2.母親會忽視孩子。
  • 3.母親會粗暴的對待孩子。

在第1種反應中,母親用溫和的語言與孩子溝通。這是一種尊重孩子的方法。這種方式會讓孩子感覺到母親對自己的愛與關心。這樣更容易使母親與孩子建立起感情的連接,能贏得孩子的合作。孩子以後就會把母親這種溫和的態度進行內化。從而學會用同樣溫和的方式去對待他人。

母親在溫和與孩子溝通。

在第2種反應中,母親忽視孩子,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在母親的心裡是無足輕重的。孩子的信念是:你都不正眼看我一下,根本就不關心我。你也不知道我就喜歡那個玩具。孩子從母親的忽視中學到的是:我以後也不關心別人的感受是什麼。從而在與人的交往中,會對他人漠不關心。孩子體會不到別人的痛苦。

在第3種反應中,母親粗暴的對待孩子,會讓孩子產生抵抗心理,甚至有報復心理。在與別的孩子的交往中會,他就學會了用粗暴的方法去對待他人。比如:強他人東西、打人等等。

父母對孩子的反應不同,所得到的情緒獲得也不同。

維果斯基曾經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內在主觀性。它包括溝通雙方的認知和感情的協調一致。當兒童遇到一種特定的情緒情景時,以前體驗過的那種情緒就會被激活,父母的教導將被兒童再次體驗到。

因此,孩子曾經有過的情緒體驗,將影響他們日後的情緒反應。

母親在指責孩子。

三、情緒社會化的途徑有哪些?

父母要想對孩子有正確的情緒引導,在對孩子進行情緒社會化的教育時,有幾條途徑。

1.直接教導

對孩子進行直接教導,這是非常簡單的一種方式。不過,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教導時,要用自己正面的情緒反應去強化孩子的情緒反應。

用自己的行為去給孩子做個榜樣。孩子就會很自然的去模仿大人的行為。

很多父母都會帶孩子去遊樂場玩。有些地方因為玩的人多,要排隊。孩子不願意排隊,可能會插隊甚至與別人爭吵起來。這時,父母只需要對孩子說,每個人都要遵守規則,並拉著孩子的手重新去排隊就好了。不要罵孩子,也不需要一直講道理。

當然,父母在與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要保持積極正面的情緒反應。決定自己怎麼做,而不要關注於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

孩子在排隊玩。

父母還可以帶孩子與其他有禮貌、懂事的孩子交往。因為孩子的模仿力很強。他們會很自然的在其他孩子身上學會如何與人交往。父母要細心觀察,對孩子的模仿行為給予鼓勵。可以對孩子說:

  • 「我看你對別人很有禮貌。」
  • 「我注意到,你被哥哥撞了一下也沒有哭。」
  • 「我看到你走過了平衡木後,還幫助了後面的小妹妹。你對小妹妹很友好。」

父母只需要去強化孩子的正面情緒就可以了。

母親在強化孩子的正面情緒。

2.間接教導

間接教導是指孩子在發生某種情緒反應時,父母通過有意教導和干預來起作用。比如:模仿、認同、社會參照等媒介。

孩子是通過觀察他人的情緒、語言和行為去理解情緒的意義。

在幼兒園裡,我也碰到過很多「熊孩子」。有時我就會用間接教導法。

有一次輪到我值班。幼兒園裡有很多家長因為不能按時來接孩子回家,值班的老師就會帶這些孩子在一樓的活動區里玩,邊讓孩子玩邊等家長來接。

有一次,我準備把木馬拿過來給孩子玩。還沒把這些木馬放下地,就有孩子跑到我身邊開始搶了。他們邊搶邊說:

「我要紅色的。」

「我要黃色的。」

「我也要黃色的。」

於是幾個孩子就開始搶了起來,還有的小朋友用手把別人推開。

幼兒爭吵起來。

我發現有一個孩子並沒有搶,她正坐在木馬上玩。於是我馬上對其他孩子說:

「小朋友現在看看,誰沒有搶木馬呀?」

這些孩子馬上停了下來,都用小眼睛看著那個沒有搶木馬的孩子。

於是我把注意力放在那位坐木馬的小女孩上,讓這位女孩當做孩子們的社會參照,走到這個小女孩身邊,蹲下來微笑著對她說:

「你沒有與別的小朋友爭搶。你做得很棒!」然後我摸摸她的臉。小女孩笑了。

其他孩子們在聽完我說的話後,馬上放手都說:「老師,我也不搶了。」

我沒有說哪位孩子是「熊孩子」,沒有給任何孩子貼上這個標籤,而是讓孩子通過觀察我的情緒表情,聽我的語言理解了這件事情所蘊含的情緒意義。

後來,孩子們都耐心的等著我把木馬一一拿出來給他們玩。

在這件事中,我沒有指責孩子們搶木馬,也沒有給他們講道理,只是對他們進行了間接教導,就起到了效果。父母如果帶孩子出去玩,遇到孩子與他人發生爭執的事情,同樣可以用間接指導法。這個方法的好處在於不用對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自己從中去理解其中的情緒意義。

孩子在玩木馬。

3.期望交流

期望交流是指孩子會受到他人在一定場合的交流信息和期望所影響。我們都希望孩子有著優良的品質。比如:誠實、有禮貌、舉止優雅等等。

有時我就會與孩子分享自己在碰到一些事時是如何做的。我在工作上會遇上一些不開心的事情,自己也會有情緒。比如:會有人在辦公室大聲說話,影響我的工作。我就會與孩子分享當時我是如何做的。我會很禮貌的微笑地向同事提出來:麻煩大家小點聲音好嗎?而不是與別人吵架。我會做一個有素質的人。

同時,我也會對孩子提出來,我希望她也能夠成為一個有素質的文明的人。當和別人發生矛盾時,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善地向對方提出來自己的建議。如果對方不聽,那就自己走開一會。

當父母向孩子提出這種期望時,孩子會根據父母的這種期望和建議去掃描自己的情緒體驗,他們會試圖與父母提出的期望相匹配。努力成為一個大眾認可的,具有良好情緒和行為的人。而不是成為人們眼中的「熊孩子。」一個具有良好情緒的孩子,他們會往往贏得一個好人緣。

母親向孩子提出一種期望。

心理學家布朗內爾提出:並不是父母與幼兒談論情緒的次數,而是他們以什麼樣的方式談論情緒、談論哪些情緒內容等質量特性,對兒童早期親社會行為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父母想促進孩子情緒社會化發展,還要給孩子提供更多對情緒的認知。比如:讓孩子知道打人會給人帶來疼痛感。在公共場所亂發脾氣會影響他人等等。鼓勵孩子自己思考他的行為會給人們和自己帶來哪些後果。建立起行為與情緒之間的內在聯繫。

我是雨後山林靜,一位正面管教家長/學校講師、國家高級家庭教育講師/指導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高級育嬰師。致力於家庭教育。感謝您為我點贊並關注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ubN-20BMH2_cNUg2J0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