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是被傳染了!整個晚上覺都睡不著,感覺沒力氣,喉嚨痛,我要做檢測,你快帶我去檢測。」疫情期間,曾有一位年輕女士晚上七點多來我院就診。
在醫務人員詢問的過程中,這位女士一直處於驚恐狀態。但實際是,她沒有相關疫區人員接觸史,體溫最高37度,也沒有咳嗽等症狀,認為自己感染的唯一理由是,她不能確定接觸過的人里有沒有相關地區接觸史。
2020年開年這個特殊的假期,讓很多人感到焦慮、緊張,甚至是恐慌。據我院精神衛生科主任蘇衡介紹,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精神衛生科每天接診人數在50人左右。近期企業逐步復工,精神衛生科每天的門診量已經突破100人。在此期間,還有很多病人通過網絡、電話等平台來詢問,更是遠遠多於門診直接就診的數量。
蘇衡主任(中)在門診(資料圖)
困在外地,急性焦慮復發
精神衛生科廖崢孌醫生曾在網上接到患者向先生的求助。他是廖醫生的老病人了,2年前因心慌胸悶、喘不上氣入院,從急診轉心內科,從心內科轉呼吸科,從呼吸科轉內分泌科,最終在精神衛生科診斷為急性焦慮發作,也叫驚恐發作。
廖崢孌醫生(右二)在門診(資料圖)
向先生年前到宜昌的丈母娘家過年,怎料遇到因疫情封城。身處疫情中心,每天被各種新聞、謠言、闢謠轟炸,向先生漸漸發現,晚上想睡的時候睡不著了,早上想起的時候起不來,頭昏腦脹,疲乏無力。眼看回杭的日子遙遙無期,又開始擔心自己的工作。越想越擔心,越擔心越緊張,心慌胸悶,嚴重時還喘不上氣好像要憋死一樣的恐懼感再次出現。更要命的是,原本預備的藥物不夠,只有通過減藥來維持。最後,只剩下2天藥量,成了他再次驚恐發作的重要誘因。
在這節骨眼上復發,原本醫生說再過半年,可以停藥了!向先生立刻電話聯繫了廖崢孌醫生,在她的緊急遠程心理干預下,逐漸恢復了平靜。而最為關鍵的藥品也通過朋友在武漢當地買到了。
心慌、緊張、胸悶,別不當回事
心慌、緊張、胸悶甚至呼吸困難……原來是急性焦慮障礙發作,可別把這些症狀不當回事。
急性焦慮障礙又稱驚恐發作,典型的表現是,患者正在進行日常活動,如看書、散步、開會或操持家務,突然心悸,好像心臟要從口腔里跳出來,胸悶、胸痛、胸前區壓榨感,或呼吸困難、喉頭堵塞,似乎透不過氣來,即將窒息,常伴有出汗、胃不適、顫抖、手足發麻、瀕死感、失去控制感,每次發作約15-30分鐘左右,可自行緩解。該症狀常反覆發作,因和急性心肌梗死、肺栓塞等疾病的症狀非常相似,很多患者常常先到急診等科室就診,也可能被當作疑難雜症處理。
患者常具有特徵性的外貌,如愁眉苦臉、眉頭緊鎖、姿勢緊張,並且坐立不安、多思多慮,容易發脾氣、急躁,一點小事就感到非常擔心、失眠等。急性焦慮在慢性焦慮的基礎上更容易發作。
緊張和不安,專家教你自我調節
蘇衡主任提醒:因為新冠肺炎疫情,有些病人發生了抑鬱、焦慮等心理疾病,有些原本就患病的人病情加重了,有些已經康復的復發了。對於這些人群,蘇主任有以下建議:
一
如果你是第一次出現向先生的這種狀況,還是要選擇就醫,完善相關的輔助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可能。
二
如果居家期間缺醫少藥,您可以通過「浙里醫生」「浙江省人民醫院網際網路醫院」和醫生取得聯繫,獲得幫助。
三
如果您只是有一點緊張、擔心、鬱悶等負面情緒,可以通過自我調節的方式重獲輕鬆和快樂!
以下三種自我調節的方式推薦給你
減少對疫情的關注,學會和自己對話,告訴自己:我只是太焦慮了,實際沒我想的這麼糟糕或這種狀態也是人生難得的一次體驗,放輕鬆,你一定可以克服。
積極的鍛鍊,你可以通過看書鍛鍊自己的思維,也可以通過運動鍛鍊自己的體力,它可以幫助你適時的轉移注意力,提高專注力,增加信心和勇氣!
每天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完成它並獎勵自己。
這些都可以幫助你克服那一點點小小的緊張和不安,只待疫情消除,展開新的生活!
這裡蘇主任還提供了一個簡單的
腹式呼吸法
一起練起來
來源:浙江省人民醫院微信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LQFWkXABgx9BqZZIJlR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