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近日,北大學霸吳謝宇弒母一案,隨著吳謝宇的被捕,以及逐漸交代作案動機,再一次的被推上了熱搜。事實上,這幾年弒母的新聞很多,開心爸爸隨手一搜,就能看到很多:
2017年12月,四川省的一個13歲孩子,因為媽媽對自己管教太嚴,憤恨在心,親手將媽媽殺死在家中;
2018年11月,山東省的一個大學生,因為在學校過的不是很如意,對前來照顧自己,並且陪讀的媽媽舉起了刀,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媽媽;
2018年12月,湖南省的一個13歲男孩,因為逃學以及抽煙等瑣事,與管教自己的媽媽產生了衝突,接著舉刀殺死了自己的媽媽,被抓獲後還說,我只是殺了我媽媽而已;
2018年12月,還是在湖南省,一個男孩因為家裡面的一些瑣事,殺死了自己的爸爸媽媽,並且從容的逃跑。在被抓獲以後一點愧疚之心都沒有。
......
每次類似的事情發生以後,網絡上面都有很多不同的聲音。
有批判爸爸媽媽教育方式的:
- 爸爸媽媽不應該在孩子的教育上缺席。
- 一味地打罵只能是給孩子心理種下暴力的種子。
- 6歲前沒能好好管孩子,以後就來不及了。
有批判孩子的:
- 孩子沒有最基本的感恩之心,就算是長大了,也是一個沒心沒肺的人。
- 能夠對生下自己的媽媽舉起刀,可想而知有多麼的喪心病狂。
- 這種孩子,教育已經沒用了,必須承受法律的制裁。
也有表示爸爸媽媽和孩子都有問題的:
- 任何事情的發生不能孤立的去看待,孩子之所以會有後來過激的行為,是一個綜合性因素影響下的結果。可以說爸爸媽媽和孩子都是有問題的。
其實,是非對錯都只是網友們在理智層面的看法,所謂千人千面,同一件事不同的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這樣「甩鍋式」的討論,除了激化矛盾增加爸爸媽媽的心理壓力外,並不會減少類似事情的發生。
從第三者的角度來看,絕大多數的弒母案件,都是孩子與媽媽之間,產生了巨大的難以調和的衝突導致的。孩子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媽媽呢更是在不斷打壓孩子的需求,是很典型的「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對於孩子來說,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只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繼續懇求媽媽,讓其滿足自己;另外一種就是清除掉阻礙自己需求滿足的障礙了。
所謂的弒母,更深層次去分析的話,還是起源於孩子與媽媽之間的矛盾。只有抓住了這個核心問題,才能從源頭上預防。
這種教育方式,很多媽媽經常用,造成了很多的矛盾
「不要動,多危險啊!」
「早就說了,你坐那裡吃就好了,不用你來端碗,看看灑了吧?」
「出門一定要拉住媽媽的手,要不很容易就被來來往往的車碰著,知道了吧?」
這些話,各位爸爸媽媽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自己經常這樣說?其實作為一個爸爸,開心爸爸自己也說過類似的話,本意呢和大家一樣,都是覺得這個世界上的危險很多,作為爸爸媽媽有義務也有責任保護孩子,遠離危險過的更加幸福一些。
想法沒錯,但是這種做法有待於商榷,而且一個度把握不好的話,就會演變成「過度控制」。
《媽媽是超人》中的馬雅舒就是一個很典型的「過度控制」的媽媽。在電視節目中,她對自己兩個孩子,有著超乎尋常的緊張,就算是做一些日常家務活,也是心分二用,時刻關注著孩子的行為,並且不停的干預。
孩子要開門「不可以,太危險了!」;孩子想摸摸魚「不可以,會扎破手的!」孩子想玩沙子「不可以,會弄髒鞋子的!」;甚至為了減少孩子被碰到的幾率,固執的把客廳弄成了一個什麼都沒有的大空間......
事實上,這就是對孩子的過度控制。而且對孩子來說,過度控制帶來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孩子無法成長
對於孩子,特別是小年齡的孩子來說,探索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就像是馬雅舒的孩子想要玩沙子一樣,這並不會有太大的安全問題,更多的只是一些擦破手,弄髒鞋子,身體沾上了沙子的小問題。而孩子如果自己去嘗試了,下次他們就自然知道該怎麼做了,比如先把鞋子脫了,玩的更小心一些等等。這些經驗,看上去很細微,對於孩子來說卻是成長的第一步。而爸爸媽媽的過度控制,什麼都不讓孩子去嘗試的做法,只能是讓孩子無法獲得相應的經驗,無法正常的成長。
孩子心理會出現問題
被過度控制的孩子,心理會有一定程度的抑鬱。
過度控制意味著孩子的正常需求,以及正常情緒都會被抑制。想玩不讓玩,想哭不讓哭,這也不行那也不可以,使得孩子正常的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正常的情緒無法宣洩出去,時間長了,心理總是會有一定程度抑鬱的。而且這種抑鬱到最後,不是爆發在自己身上,就是爆發在別人身上。
被過度控制的孩子,會很沒有主見。
很多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控制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小到該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飯,達到該報什麼專業考什麼學校,事無巨細一件件都安排的井井有條。看上去是為孩子好,實際上呢?孩子會因此而喪失了自己做決定的能力了。當這種感覺在出身社會遇上挫折時,往往會演變成對爸爸媽媽的憤恨。
被過度控制的孩子,會變得很執拗。
開心爸爸說的執拗更多的是表現在人際溝通上。
很多孩子小的時候,面對爸爸媽媽的過度控制,沒有能力也沒有想法去反抗,但隨著他們的逐漸長大,自我意識的逐漸萌發,開始想著去反抗。當反抗無果的時候,很多孩子就會選擇不合作了。既然不能按照我的想法來做,也不能按照爸爸媽媽的想法來做,這就是執拗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也許他們就是通過這種回應,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那麼,爸爸媽媽怎樣做才能避免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呢?
蹲下來和孩子交流:
很多時候的過度控制,來自於爸爸媽媽的焦慮,也來自於爸爸媽媽的想當然。想當然的認為,我是爸爸媽媽,這件事情就應該聽我的。只有蹲下來和孩子交流,才能聽到他們內心深處的需求,才能知道如何做對孩子更好。
不要說「我這是為你好」:
很多時候,過度控制的爸爸媽媽一旦被質疑,就會說出這句話。而每次這句話一說出來,爸爸媽媽就勝利了,孩子就退縮了。
實際上,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多想想孩子想要什麼,而不是我們想給孩子什麼。畢竟人和人之間是有差異的,就算是自己的孩子,爸爸媽媽也不能完全了解他們的心思。與其大包大攬,還不如大大方方的和孩子討論,商量他的需求了。
要捨得放手
對於孩子來說,成長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註定會有坎坷有挫折的。
有些挫折正是孩子成長的養分,能幫助他們變得更好更強大。捨不得讓孩子承受這一切,才是對他們最致命的傷害。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爸媽媽,但孩子的成長又不完全依賴爸爸媽媽。只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避免對孩子過度控制,讓孩子更幸福的長大。
這種「完美的教育」,讓孩子不會表達憤怒
他是一個完美的人,最大的缺點是沒有缺點。
可以說吳謝宇幾乎滿足了所有人的幻想,用一個比較熱門的詞來說,他有一個很完美的人設。陽光聰明情商高,那些屬於孩子的脾氣,他幾乎沒發過一次。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成長過程中從來沒發過脾氣,這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除了他本身就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人外,就是這些年他一直在壓抑自己的情緒了。而很多時候,媽媽們的「完美教育」正是在壓抑著孩子,不讓他們釋放情緒的。
吳謝宇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媽媽,什麼事情都要求完美,而且不允許他有什麼發脾氣的舉動,也不允許他偏離自己確定的方向。於是吳謝宇就這樣違心的長大了,他並不是沒有脾氣,相反的,20多年的積累,脾氣已經積攢到了一個可怕的程度。但是他一直不敢發,也不會發,甚至不敢在媽媽面前表現出來。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吳謝宇終於爆發了,在弒母后幾乎是迫不及待的做了媽媽生前最討厭的事情:騙錢和招妓。幾乎是一刻不停的用行動來表示對媽媽的不滿。
網上面有句很流行的話「不在沉默中變壞,就是在沉默中變態」,很明顯的說出了情緒表達的重要性。那么爸爸媽媽如何指導孩子表達情緒呢?
首先讓孩子正確的認識情緒
情緒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有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兩種。我們可以開心的大笑,也可以憤怒的大叫。不管是哪一種情緒,都是正常的,情緒無所謂對錯,重要的是如何去釋放情緒。
爸爸媽媽應該讓孩子明白這一點,認可情緒,並且接納情緒,這才是表達情緒的第一步。
其次傾聽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爸爸媽媽應該及時的蹲下來和孩子溝通。
了解負面情緒出現的原因,幫助孩子分析該怎麼辦,並且給出日後該如何改進的建議,這樣才能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的困擾,並且學到下次該如何處理情緒。這樣的話,孩子才不會被負面情緒纏身。
當然這個過程中,最忌諱的就是不聞不問或者直接打罵孩子,否則的話,孩子下次更不會和爸爸媽媽說了,自然就學不到正確處理情緒的方式了。
最後做好榜樣力量
最後,爸爸媽媽們還是應該以身作則。
有情緒的時候,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應該勇敢的表達出來。很多時候,困擾我們的負面情緒,在家人的一句安慰聲中就能夠釋然了。
這不僅僅是自己的處理方式,更多的是孩子學習的榜樣。
幫助孩子表達情緒,才能讓孩子更健康的長大。
每一個悲劇的媽媽背後,都有一個缺席的爸爸
武志紅老師曾經說過:有問題的家庭結構,常可歸到一種模式上:一個焦慮的母親,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有問題的孩子。
吳謝宇的家庭就完全滿足這個結構。一個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孩子要求更嚴格的媽媽,一個因病早逝的爸爸,以及一個看上去很「完美」背後卻是極度壓抑的孩子。
前段時間,一貫以知性女人形象示人的朱丹,罕見的在微博上發飆了,起因是一些動畫片中媽媽的形象,實在是讓她生氣到無法抑制自己的情緒。
確實是這樣,蠟筆小新的媽媽,動不動就是火冒三丈;哆啦A夢中大雄的媽媽,經常對大雄發火;大頭兒子的媽媽,也經常是對大頭兒子的行為氣憤不已。雖然說這只是動畫片,但卻很深刻的揭示了一個現象:媽媽就是易怒的。
事實上,每個易怒媽媽的背後,都有一個缺席的爸爸。
在絕大多數人眼中 ,媽媽都是天生的超人。她們要照顧好孩子,關注到孩子的身體以及心理成長;她們要照顧好家庭,做好一日三餐還要保持家裡面的乾淨衛生;她們要兼顧好自己的事業,在職場上還要做出一個「拚命三娘」的樣子......
如果把所有的責任都放在媽媽身上,一旦做不好就要承受指責的話,媽媽們的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要知道,家庭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家庭,責任也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在這麼多弒母案件發生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媽媽在教育孩子,媽媽在批評孩子。媽媽們在「疲憊」的狀態下,更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會時常因為一些「小事」和孩子產生爭執。
所以,想讓孩子更幸福的長大,想讓媽媽們更愉悅的生活,爸爸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一般來說,作為爸爸可以做這些事情:
鞏固夫妻感情
開心爸爸自己在以前的文章中說過「爸爸愛媽媽,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最直觀的,孩子可以從爸爸如何對待媽媽這件事情上,感受到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可以感受到他們其實都是愛自己的,這是最初安全感的來源。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才會成為一個被愛而且會愛的人。
至於如何鞏固,開心爸爸只說一點,那就是設身處地的理解妻子,要知道照顧孩子收拾家根本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從工作強度來看遠比上班要辛苦的多。所以爸爸們回到家裡面,更是應該體諒妻子,多說「你辛苦了」「放下,我來做」「我回來了,你就好好的休息一會吧」之類的話,勇敢的承擔起自己應該做的家務。
這樣的話,才能讓夫妻感情更加深厚。
把好情緒留給最親愛的人
很多時候,爸爸們在工作中有什麼不順心不愉快,不是自行消化或者用別的方式釋放了,而是一回家就給等待自己的妻子,以及孩子一張苦瓜臉。要知道,作為家庭重心的爸爸,你的情緒直接影響著一家人的情緒。
如果爸爸不開心的話,一家人都會不開心的過一天。所以爸爸再回家之前,一定要告訴自己,那些不愉快的都是工作上面的事情,現在我不是職工了,更是一個要帶給妻子以及孩子好情緒的爸爸!
爸爸有了好情緒,一家人才會更加快樂的生活。
培養孩子的品格
教育孩子品格比成績更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都把目光放在了孩子的學習成績上,就算是和孩子聊天,也是三句話不離學習,四句話不離成績,實際上好成績並不代表好品質,孩子日後出身社會,影響他們成功的,更多的是品質,而非成績。
和媽媽比起來,爸爸在孩子品格的培養方面,會更加重要一些。
只有爸爸承擔起自己做爸爸的責任來,家庭才會變得更加和諧,才能教育出更加聰明懂事的孩子。
最後
現在再回到開心爸爸標題說的這個話題,正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把教育孩子、照顧家庭的任務放在了媽媽的身上。而媽媽呢,因為事情的繁瑣,教育方式的不當,以及對爸爸袖手旁觀的不滿,更是會和孩子關係緊張。
而這種情況其實也很好解決,一方面媽媽們改進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除了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還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了負面情緒及時疏通;另外一方面呢,家庭教育需要爸爸出手,爸爸的責任並不是外出掙錢就行了的事情。
這樣,才算從根本上解決了這個很棘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