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有很多粉絲媽媽給開心爸爸留言,說自己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的困惑。
很多人的困惑都集中到了一點上,那就是要不要和孩子講道理,以及如何和孩子講道理。
實際上我們是不建議和孩子講太多道理的,答案其實很簡單,一方面,孩子不冷靜的時候,說再多的話對他們來說也是耳旁風,根本聽不到心裏面去;另外一方面呢,孩子的大腦發育還不算是很完善,很難接受一些比較複雜的道理,所以對孩子說太多的道理,說到底也只能是滿足爸爸媽媽自己的「教育慾望」了,對孩子的進步作用不算是很大。
之前著名女明星孫儷在一次採訪中就曾經表示過:在相對的情況下絕對不能跟孩子講道理,因為講道理對他們來說,就好比你在對一個喪失冷靜的人說一大段高端文字。這也許就是她能夠教育出兩個很優秀孩子的秘訣之一吧!
當然這一點對很多媽媽,其實對開心爸爸來說也是一樣,很難做到。作為爸爸媽媽很難做到看著孩子的不對而不去提醒,看著孩子受挫折而不出聲去幫助他們,但是在提醒孩子幫助孩子的時候,很多爸爸媽媽都會進入到一個誤區,那就是不停的講道理。
這一點好像是媽媽們表現的更加「嚴重」一些。
中秋節的時候,開心爸爸一家人去拜訪親戚,到了一個親戚家的時候,女主人正在收拾屋子,而孩子呢,在一邊百無聊賴的看著書,順便和我們聊幾句天。
就在開心爸爸呆的不到1小時的時間內,這位女主人不停的教育著孩子:
「快點好好看書,大人說話你插什麼嘴啊?這話我都和你說了一百遍了!」
「看看地上髒的,早就讓你收拾一下你的玩具,也不管。說一百遍都不聽!」
當然類似的話很多,這位女主人全程在不斷的「教育」著孩子,比如教育孩子好好學習不要受到外界的影響啊,教育孩子玩完玩具就好好的收拾起來啊,教育孩子在家裡面要好好穿拖鞋不要光著腳跑來跑去啊什麼的。其實,再有耐心的爸爸媽媽,在面對孩子的時候,總是會有太多的不滿意,或者想讓孩子提升的地方,至於如何告訴孩子這一點呢,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不約而同的選擇了同一種方式一一講道理。
一遍沒效果就講第二遍,三遍沒反應就講第四遍,一直把自己講到像個「祥林嫂」一樣。而孩子呢,往往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脾氣暴躁的孩子甚至會直接頂撞爸爸媽媽「你煩不煩啊」。雖然說孩子的行為不對,但是爸爸媽媽這種不聽講道理的做法,真的很讓人心煩的,就像是在不停的嘮叨一樣。
是講道理還是嘮叨,爸爸媽媽要把握好這個度
之前看過粥佐羅的一篇文章,其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我見過情商最低的行為,就是不斷地講道理」,開心爸爸深以為然。
成年人口中的管理,實際上就是在管理對方的情緒,在管理的過程中,對方情緒平和,能夠耐心接受的話,說明管理是卓有成效的。而爸爸媽媽教育孩子,本質上也是一種管理,一種爸爸媽媽通過一定方式來管理孩子情緒的過程,畢竟只有孩子內心不反感,願意去聽,這樣的教育才算是成功。而管理情緒呢,最忌諱的就是通過講道理的方式來進行。
之前就有一位粉絲朋友在後台和開心爸爸私信,說自己孩子剛上幼兒園,但是調皮的不得了,上課亂跑,老師的話當做耳旁風,下課還欺負小朋友,為這個老師都不止一次的叫家長了,希望能夠從家庭和學校兩個方面入手,一起來幫助孩子進步一些。但是這位粉絲朋友呢,教育孩子教育了很久,但毫無進展,孩子的表現和之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為什麼會這樣呢,開心爸爸隨口問了一句,您在家裡面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這位粉絲朋友說,講道理啊,什麼在幼兒園要聽老師的話,不要和小朋友們打打鬧鬧,不要欺負小朋友,要和小朋友和睦相處等等。
瞬間開心爸爸就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了,很簡單這位粉絲朋友的教育方式上。他的方式和開心爸爸上面說的差不多,就是不停的和孩子講道理,講道理,希望能夠通過數量上的堆積讓孩子明白道理,從而直接成長成自己希望的那個樣子。
不得不說,這種用嘮叨來代替教育的方式,是最差勁的教育了。
幾乎所有的嘮叨是毫無意義的
說起嘮叨來開心爸爸首先想到的是《大話西遊》中的唐僧,幹事說話喋喋不休嘮嘮叨叨的,甚至可恨到孫悟空恨不得把他一棒子打死的地步。雖然影視節目有一定的誇張,但是很多媽媽們教育孩子的時候,比起唐僧來說,是有過之而不無及。
心理學上有個專有名詞,叫做超限效應。
指的是同樣的刺激次數過多,時間越長,力度過強,就會給對象產生心理上的不耐煩,或者是逆反的態度。
當然這句話有點艱澀難懂,用白話來說一點的話,就是:越嘮叨越沒用。
從爸爸媽媽的角度來說,對孩子嘮叨更多的是滿足自己「我已經教育孩子了,我已經沒有什麼好後悔的了」之類的心情,並沒有管孩子有沒有聽進去,更沒有管孩子是不是以後會按照自己說的去做。
而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呢,說的太多了就不叫教育了,更多的是一種爸爸媽媽的自我發泄,更多的是一種變相的指責和批評,不管是哪一種,孩子都會下意識的認為和自己沒什麼關係。既然沒關係,就沒有必要去聽了。
所以,看上去爸爸媽媽在「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教育孩子,實際上一點用都沒有。
嘮叨對孩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嚴重
更嚴重的是,爸爸媽媽的嘮叨對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傷害,這並不是開心爸爸在危言聳聽。
嘮叨會讓孩子失去溝通的能力
很多時候,爸爸媽媽們只要嘮叨起來,孩子就會變得「百口莫辯」,就算是自己有理由有要說的話,也不會有機會來張口。更嚴重的時候,孩子就算是說一些的話,在爸爸媽媽的眼中也會變成「狡辯」「不聽話」「這孩子都會說謊了」。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下意識的避免和爸爸媽媽溝通,進而失去溝通的能力。
嘮叨讓孩子變得不自信
嘮叨還有一個方面是對孩子的不信任,對孩子的指責。
不信任對孩子來說壓力就夠大了,如果這份不信任來自於自己的爸爸媽媽,壓力就更加的大了。爸爸媽媽越是嘮叨孩子不收拾玩具,孩子越是會覺得自己收拾不好玩具,或者怎麼收拾都收拾不好;爸爸媽媽越是嘮叨孩子不好好學習,孩子越是會覺得自己簡直就是不會學習了......
嘮叨就像是一劑毒藥,一點點的將孩子變得不自信了。
嘮叨會惡化親子關係
嘮叨還會惡化親子關係。
本來親子關係應該是互相尊重,互相溝通互相理解的。但是嘮叨呢,直接把這個關係轉變了,孩子變成了垃圾桶,爸爸媽媽把自己的焦慮,在對孩子好這個包裝下,一點不剩的傳遞給了孩子。不管是什麼關係,只要是一方一直在說,另一方一直在聽的話,終究是會變質的。
放在親子關係之間,就是會逐漸被惡化了。
所以說,嘮叨並不是說說就完了,看上去孩子是雲淡風輕的表示「不想聽」,實際上呢,嘮叨中的那些負面情緒,那些批評指責,孩子是一點不剩的全部吸收進去了,對他們來說影響是非常大的。
再回過頭來看看講道理和嘮叨的區別,更多的就是在於次數了。說的次數少了,那就是很有效果的講道理;而說的次數多了,就變成了嘮叨。
不講道理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呢
那麼,不講道理如何教育孩子呢?開心爸爸在這裡給大家幾個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出:當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傾向於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對方即使接受批評,作出讓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願的。
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讓對方表達感受的重要性。其實教育孩子也是這樣,教育本身就是一個需要反饋的過程,只有知道孩子是怎麼想的,為什麼會犯錯,才算是找到了問題的根源,而只有找到了根源,才有解決的可能,這都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很重要。
在可控的範圍內,允許孩子承擔錯誤的後果
其實,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讓孩子自己承擔錯誤的後果。
爸爸媽媽在之前說得再多,也沒有讓孩子自己去感受一下後果有效。
之前開心每天都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晚上磨著開心媽媽講故事,一講就是3,4個;而早上呢,因為晚上睡得太晚了,早上自然睡不醒了,每次都是開心爸爸極力催促,甚至是搶走他身上的被子才能勉強叫醒。
天天如此,有一次開心爸爸休息,專門沒叫開心起床,結果等他醒來的時候已經是上午9點多了,已經是遲到了。想到別的小朋友可能已經上了好長時間課時,開心急的都快要哭了,一邊手忙腳亂穿著衣服,一遍埋怨開心爸爸為什麼不叫他起床。
從那以後,為了早上不遲到,他再也不晚上磨蹭著不睡了。開心爸爸也沒說什麼你再不睡就長不大了,第二天就起不來了之類的話,只是故意不叫他起床,開心就打心底明白了自己該怎麼做了。
實際上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更應該這樣,在可控的範圍內,讓孩子自己品嘗一下錯誤的後果,也許當時的他們會很難過,會很生氣,但是這種感受更能夠讓他們明白,如何做才是正確,做錯了會有什麼懲罰。
也只有這樣,教育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講道理還要給出具體改進方式
很多時候,孩子限於自己大腦發育水平,對爸爸媽媽講的很多道理並不能完全的明白。看上去好像是爸爸媽媽在那裡苦口婆心唾沫都快乾了的說著教育的話,實際上孩子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去做,才能達到爸爸媽媽的要求。
比如教育孩子睡前把自己的玩具收拾好這件事,告訴孩子什麼樣的玩具要放到哪裡,什麼樣的玩具和什麼樣的玩具要放在一起等,遠比直接對著孩子嘮叨「早就說過了,玩完玩具要收拾好」「你再這樣我就不讓你玩玩具了」「說了一百遍你都不聽」效果要好得多。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龍應台說過的一句話,被很多人都引用過: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事實上確實是這樣,教育孩子,爸爸媽媽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尊重他們。很多心理學專家都說過,只有爸爸媽媽不用一種「我是你爸爸媽媽,你就得聽我的」的姿態來對孩子指指點點的話,孩子才能夠體會到來自爸爸媽媽這裡的尊重,也只有這時候,他們才能更好的把這些話聽到心裏面。
這樣才算是更有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