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金石學家黃易,做學問方法獨到,值得深入研究

2019-11-27     文藏

清代著名金石考古家與畫家黃易(1744~1802年,號小松),處於中國文化學術史上群星燦爛的乾嘉時期。黃易多才多藝,既做官又從藝。在石刻研究上特別值得稱道。學者施安昌在紫禁城雜誌上發表的《黃易,一位值得紀念,有待研究的金石考古家》一文中,有如下考證。

黃易 網絡圖片

黃易考古活動的獨到之處在於對文獻、碑拓研究與原地實物調查並重;古物發掘、復原與保護陳列並重;搜求善本與鉤摹刊布並重。翁方綱為黃易寫傳,說:「君北抵燕趙,南遊嵩洛,又四方嗜古之士所得奇文石刻無不就正於君,以是所蓄金石甲於一時。」

黃易畫嵩陽書院(嵩陽觀碑)

和同時代的學者來比,他確有更多的求本溯源驗證於實物的科學精神和集古為公的公益觀念。在他去世後一百多年後,近代考古學與博物館事業相繼傳入我國並蓬勃發展。追思黃易開風氣之先的貢獻,令人欽佩。若只稱金石家,不足,稱其金石考古家則宜。他是18世紀中葉由傳統金石學轉入金石考古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黃易畫紫雲山探碑圖

關於黃小松有哪些材料值得注意,又有哪些問題有待探討呢?

一、黃易有兩部遺稿尚未刊印。《小蓬萊閣金石目》,南京圖書館存稿本,共八冊;國家圖書館藏抄本,多《金目》而有九冊。該目自三代秦、漢至宋、遼、金、元各朝代,收入石刻與各類器物,每條中註明地點、年代、撰書人,發現情況與訪查所見,對於原石存佚和是否重刻也予以注意。

《兩漢時代的中國石刻》扉頁

又如《黃小松輯釋吉金拓本》共六冊,現藏山東省博物館。此書收貼原拓本四百餘張,共六冊。拓本旁有金石家寫的釋文與考訂文字,小松多有題識。與此類似的金石集拓書冊還會有。

二、黃易有不少書札、書法、繪畫作品,還有舊藏的拓本收藏在各地圖書館、博物館,需要調查和編目。

《兩漢時代的中國石刻》書影

三、在同黃易交往的眾多官吏與學者的詩文集中都有一些涉及黃易的篇章文字,如能搜集和整理出來是很有用的。上述三方面皆有助於擴大對黃易,對黃易所聯絡的金石同好群體的了解。

武梁祠舊影

四、自19世紀末以來,武氏祠引起外國學人廣泛而持久的興趣。1881年布謝爾(S.W.Bushell)將武氏祠畫像拓本帶回柏林曾展示於東方協會。1893年法國漢學家沙畹(E.Chavannes)發表了專著《武梁祠》與《兩漢時代的中國石刻》。1907年日本學者關野貞至此,隨後發表了名為《後漢的石祠堂及其畫像石》的論文。美國的費慰梅(Wilma Farbank)教授於1941年發表了《漢武梁祠建築原形考》。到上世紀末,關於武氏祠的外文專著與文章約有100餘種。這些研究成果有待選擇並翻譯介紹,推動交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IChYvm4BMH2_cNUgEzy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