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後,如何幫助孩子擺脫節後綜合徵?更快適應正常生活有辦法

2019-10-09     銀花育兒

「媽媽,我真希望假期不要這麼快過完啊!我不想上學去。」女兒說。

害怕上學、莫名焦慮、注意力不集中、心慌煩躁......

這才第一天,

很多小夥伴卻「病」了。成人有節後綜合徵,其實我們的孩子也一樣有。

心理學家使用的是「征」而不是「症」字,說明「假期綜合徵」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身體不舒服」的一種狀態,是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包括兒童在內,在節假大休後容易出現的狀態。

兒童長假節後綜合徵」是指在長假或節日後出現的一種難以調適的心理和身體不適症狀,包括精神萎靡、易疲倦、頭暈、頭痛、眼花、失眠、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不正常的肌肉酸痛或心跳過快、焦慮、空虛、容易發怒等的症狀。

不過,如果這種狀態持續時間過久、或者症狀過重,就有可能轉成學習倦怠、心理衰竭等嚴重後果,影響我們孩子的心理健康。

如果孩子出現節後綜合徵,家長該如何幫助

由於家長節假日比較放鬆,走親訪友,旅遊,家長對孩子的管理更寬鬆一些,孩子更自由、鬆散,所以假期結束後孩子容易發生鬆散、打不起精神、懈怠的狀態。

那家長可以這樣做:

1.認可、肯定孩子的感受

孩子出現節後綜合徵,不是說孩子不上勁,批評指責往往只會加重孩子的負擔。

我們可以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多鼓勵,多支持,讓孩子能完整的表達他們的想法和意見,對孩子的感受表達肯定,並進行疏導。

「不光你不想去上學,媽媽也不想去上班了。不過假期總會結束的,我們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學習搞好,才能在下個假期玩得更盡興啊!」

2.改變家庭氛圍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在家裡家長儘量不開電視、電腦,不只盯著手機,與孩子多溝通多交流,和孩子一起閱讀、一起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比如一起做猜謎遊戲、數獨遊戲等。這樣的氛圍,孩子既能感受陪伴,又有安全感和滿足感,自我評價也會因為愛和陪伴逐漸提高。

而我覺得最好的家庭氛圍之一就是閱讀了。

楊絳說過:「讀書不是為了拿文憑或者發財,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會思考的人。」

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而孩子在這個氛圍里,也會逐漸愛上閱讀,孩子閱讀的過程,也會成為一種精神放鬆的方式。

3.健康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是孩子成長發育必不可缺少的要素,所以都應該堅持這幾個基本的保障。

飲食

合理分配三餐飲食,葷素搭配,保證營養,秋季乾燥,保證孩子攝入充足的水分,少吃零食、油炸食品,孩子所吃的食物應做到乾淨衛生、新鮮健康。

睡眠

晚上9到11點是人體生長激素分泌旺盛的時候,在孩子準備睡覺的時間,家長應儘量保持家裡環境安靜。

在睡前至少一小時內,不要讓孩子玩容易導致興奮的遊戲,建議讓孩子洗澡、給孩子念念小故事等,在這個過程中儘量讓孩子信任的人陪伴,讓孩子感受充分的安全感。睡前避免激烈運動和情緒激動,不要給孩子看驚險偵探之類的書籍、電影、電視,循序漸進幫孩子改變睡眠不良習慣。

運動

體育鍛鍊具有調節人體緊張情緒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狀態。

在面對孩子的情緒問題時,可以帶孩子到體育活動場所運動,如跳繩、慢跑、打羽毛球等。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適當的運動出汗,會改善假期綜合症的各種睏倦和乏力,改善孩子的精神狀態。

假期已經結束,家長要陪伴孩子一起面對走不出假日的狀態,多傾聽,多鼓勵,多引導。同時父母也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拒絕熬夜、拒絕晚睡!

高級育嬰師,有多年母嬰護理經驗,是多網絡平台原創、簽約作者。關注母嬰健康和0-10歲孩子的養育和教育,同時也是二孩媽媽,歡迎關注銀花育兒,育兒路上我們在一起!

文章原創,歡迎轉載和轉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EWJVtW0BMH2_cNUgD8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