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著口罩,也要比剪刀手,「耶!」 攝影/斯小樂 *本文未單獨署名圖片,均來源於本文作者斯小樂
-風物君語-
你有多久沒去菜市場了?
菜市場,是一座城市跳動的脈搏。
尤其是對於愛逛菜市場的廣州人來說,等到城市甦醒,挎上菜籃子去花花綠綠的小攤前走一遭,如同是去赴一場久違的約會,不免幸福得小心臟砰砰直跳。因而去哪裡能一眼看到廣州城的鮮活生機?當然是菜市場;如果還需要個確切定位,廣州的沙園農貿市場是最具煙火氣的存在。
與其說沙園是菜市場,不如說它是間龐大的雜貨鋪,記錄著廣州人點點滴滴的日常。
這座號稱「全年無休」的廣州最大農貿市場,為配合疫情防控,最近史無前例地調改了營業時間,中午12點到2點會暫時關閉——儘管如此,你依舊會能感受到攤主和買家之間的惺惺相惜,甚至有種久別重逢的「老友感」。
宅家久了,菜市場裡剁肉的聲音都像是打擊樂。
這處屬於老廣州人的秘境,就藏在廣州海珠區工業大道北後面的狹窄低矮騎樓老街里,跟隨耳際翻騰著的雜亂不歇的擾攘聲一路尋去,視線盡頭,哇,一座果蔬和肉菜築起的龐大城邦。
生活會欺騙你,但沙園市場不會
廣東人買菜,向來講究的是「平靚正」——平是平價,靚是好用,正是正點。
吃了這塊脆皮靚花腩,你就是整條gai最靚的仔。
而在沙園市場裡,從性價比飛起的肉菜零售價,堪稱百科全書的豐饒商品,到細緻如理想型男友的貼心攤主,時時刻刻都讓人燃起「媽媽,我能在大城市裡好好活下去」的人生希望——
15元一斤的走地雞,攤主會細心給雞爪修剪好指甲,雞腸、雞心、雞腎一併洗得乾乾淨淨奉送,30元不到的大買賣全程享受SVIP級禮遇,讓人如沐春風;海鮮檔口裡標價9元2斤的花甲,10元五大隻的帶膏油帶子,16元一斤的海釣紅衫魚,讓人懷疑此處的人民幣面值是不是和其他地方有偏差。
沙園市場裡的海鮮攤位。
沙園市場的「平價」,大抵來源於這裡生長著最會過日子的一批「老廣州」們。菜市場邊的「工業大道」並非徒有虛名,在過去三十年里,這裡走出了五羊牌自行車、萬寶牌電冰箱、虎頭牌電池、雙魚牌桌球、廣州造紙廠、廣州第一橡膠廠、廣州造船廠……等一批廣州家喻戶曉的工廠,而當產業升級,工廠告別城市,在這片1.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卻留下將近8萬的稠密人口。
在廣東逛菜市場總是能找到一些奇怪而形象的名字,比如這個「入地老鼠」,又叫「紫茉莉根」,廣東人往往用來煲湯。
其中的沙園街,擁有約18600名60歲以上長者,占總人口數四分之一以上。當「老廣州們」在這裡安家養老,就產生了一場有趣的實驗——二十多年來,幾萬個普通工薪家庭一同實實在在地研究,如何吃好尋常日子裡的每一口飯,如何買好賣好每一枚雞蛋每一塊豆腐,因此,舊工業廢舊廠區逐漸發展為了城市裡最有煙火氣的地方。
在最開始,沙園市場只是一個小集市,菜檔旁兼賣些碎花褲子、藤編蓆子之類的居家日用品,後來慢慢發展成身兼沙園農副產品市場、沙園西華市場、遠洋農貿綜合市場的龐然大物。如果從地圖上看,這並不是一個規規整整拎得清的區域,現場看更是無比混雜:
沙園市場裡,攤主正在擺放根部還帶著新鮮泥土的松茸。
沿街錯落排列里里外外密布著三百多個攤位,生雞活鴨、鮮魚水菜,人情土產,不分彼此熱熱鬧鬧挨擠一起。大媽們左手挑完鮮黃的芒果,右手就能順便扯兩件特價童裝短褲帶回給孫兒;剛在鹹魚檔上買完兩塊馬友魚的阿爺轉個身熟練坐下開始讓老夥計剪頭髮。關於嶺南居家飲食的一切,這裡都能買賣。
廣州燒臘店裡的白切雞、燒雞、燒鵝,一家人整整齊齊的。圖/VCG
青菜攤上則總是能按時迭起一層層水綠水綠的人間四月天;廣式臘腸臘肉、潮汕肉卷、梅縣沙田柚、本地爽花鱔、中山脆肉鯇等本土食材精神抖擻預示著水土豐饒;肉禽攤上齊刷刷數十隻清遠雞、湛江雞掛成一列告訴你一家人最重要齊齊整整,鮮黃艷紅的彩椒在角落裡畫出彩虹,赤小豆、小米、薏仁、花生大珠小珠等著被路過的主婦裝入玉盤。
四季輪轉,每個物候都不曾在沙園市場遲到。
南方菜市場裡的「語數理化生大課堂」
去菜市場只是買菜?年輕人,你太小瞧來自南方農貿自由交易區的神秘力量了。
菜市場裡的廣州人,都是「精算師」
到了廣州菜市場,才算真正踏入斤兩十進位運算的實戰戰場。
北方人買菜論捆,南方人買菜論根。南方師奶們的精打細算,維護了一個仍然可以以「兩」為稱重單位的經典買賣市場。數學考試應用題里「一斤茄子4元5角,一斤土豆3元6角,8兩茄子和7兩土豆一共需要多少錢」的經典計算場景,在沙園市場裡是可以真實發生的。
南方人買菜賣菜都「小氣」,北方人是論捆論斤論車,而在沙園農貿市場,蔬菜大多數一小堆一小堆,買家會挑挑揀揀地選兩根。
不僅如此,在網際網路隨意揮灑就是以百萬、千萬計的流量時代,沙園市場人民依舊不忘繼續普及以人民幣元、角、分為基礎計算單位的教育,「給5毫子(角)芹菜和5毫子(角)香蔥」的吆喝聲每天不斷上演。
臨走時,還聽見拎著碎花環保袋的阿婆耳提面命教育攤主:「你今天的鮑魚個頭小,沒洗乾淨還好意思賣10蚊(元)5個,算10 蚊6個我給你多買幾個!」攤主只能露出一臉寵溺的微笑,趕緊用塑料袋幫阿婆打包裝好。
滴著水露的潮濕坑窪交易攤檔前,一次次個十百位的加減運算、湊十法、借位法的靈活運用,生成了嶺南平凡家庭學子對數字的最初印象。
養生,要從地理和生物學起
廣東人尤注重養生,而食療的經驗除了祖輩身教,更有在菜市場裡的口耳相傳。
五湖四海都擁有姓名的廣東老火湯,本就發源於菜市場,自然也擔任起了傳道授業的重任。尤其春夏交際,濕毒橫行的時候,你總能再市場上學到幾味祛濕養生的食療秘笈——賣豬肉的玲姐會告訴你豬脊骨記得和節瓜、眉豆、茯苓一起熬湯,健脾祛濕;蔬菜攤的群姨會再三叮囑你玉米須不要扔,摘下來泡水有奇效。
在廣東人菜市場裡,買藥材也是日常。什麼蒲公英、雞骨草、棉茵陳、木棉花......都有自己的湯療搭配法則。
蔬果檔、肉食店的老闆則會給大家準備好地理生物課。在沙園市場兢兢業業殺豬8年的黃記豬肉老闆,會帶你仔細辨別廣西博白農家肥土豬,和滄州黑毛土豬的水土養育不同,更會告訴你年輕人記得早起,早上7點前才能在他的肉檔上買到號稱「第一刀」的肥瘦分明的腿肉部分,可比普通肉頭和瘦肉更妙,拿來剁肉餅油脂比例最為可口。
誰才是菜市場最靚的仔?
要在一眾價廉物美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並不容易,沙園市場的攤主們多年來也累積了些文案功底,僅憑藉幾塊插在菜堆上的牌子,就能讓新媒體中人汗顏。
「包甜」、「包生猛」、「包足秤」等「良心三包法」來自於攤主們擁有優質貨源的底氣,一個「包」字,就讓買主們有了種拍著胸脯保證的安心感;蔬菜的不同產區、不同特性也會在小小牌子上寫得清楚明白,到底是寧夏的菜心,還是潮州農家的芥藍。
傳說中的「樂昌大炮」和「貴族南瓜」。
對於街坊們還不熟悉的新到貨的形如炮彈的樂昌芋頭,則會被標註上「樂昌大炮」的驕傲標籤;單價賣到11元1斤的南瓜,會在眾多「凡夫俗子」中被畢恭畢敬稱作「貴族南瓜」,1.8元斤的紅皮洋蔥產地沒什麼講究但也不能輸了氣勢,豎上牌子「最靚的洋蔥」為其加油打氣。
在廣東夸人(或是夸一切),「靚」總是不會錯的。
小吃店,伴隨著沙園市場成長
在菜市場裡開小吃店,總是有種先天優勢。
拿得是早市上最新鮮的一批蛋肉,用得是時令到來季節限定的蔬菜,連調味料都不用放久,要多少往隔壁說一聲,自然有人按需送達。因而和市場一起共生成長的幾家老字號小吃店即使風味不算驚為天人,但煙氣繚繞間還能吃到帶有城市童年記憶的貼心家常。
在菜場裡吃小吃,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已經營業26年的源源小食店的腸粉依舊厚實彈牙,粉漿配方據說20多年沒改過;荔福小吃店的炒牛河依舊最有鑊氣,油亮醬黑色澤誘人;永記的竹升面還是堅持人工壓面,一份大腸雲吞麵依舊是街坊十幾年如一日的心頭好。
永記的大腸雲吞麵,總會覺得這張圖是有味道的。
市場上豆製品店越來越多,但一塊熱騰騰新鮮煎釀的鹽水豆腐,陳舊老派口味依舊讓人慾罷不能;發坤燒豬依舊是走過路過必買,隨手切10塊錢的燒肉邊吃邊走,味蕾帶著我們穿越浪蕩回到80年代文藝港片的街頭;芝麻糊世家的石磨芝麻糊,依舊甜膩熱氣,一直是沙園街人心中的街頭甜品冠軍。
發坤燒豬。看著菜市場熟食鋪里攤主有條不紊的切肉,感覺一切都在逐漸回到正軌。
「胖吾胖以及人之胖」,聚集了四方八面好食材的廣州人不可能一方獨胖,堅守老廣飲食風味傳統的同時,如今也為了迎合不斷湧入市場的年輕人和外地人,改進、創新了口味。
茗點餅屋開始推出鹹蛋黃馬仔(薩其馬),加入濃烈奶黃流心的流沙牛角包,依舊全部論斤賣,讓每個企圖戒糖健身的年輕肉體都獻上雙膝,為此新奇口味而折腰;新會來的賣陳皮的「走鬼陳」最近發現天價陳皮賣不動,開始向街坊們兜售自己「蒸陳皮」,10元一兩隨口吃的健康零食,生津回甘,走得再遠也記得沙園市場的好。
鹹蛋黃馬仔。
誰又能不愛沙園市場?在潮濕擁擠的街道里,為了一分一毛執著計較的人們,從不會向不如意的時刻低頭,這裡永遠新鮮活潑,永遠生機勃勃,永遠能輕易讓人在每個平凡無奇的日子裡,感受到市井的溫度和人間的煙火。
- END -
文丨斯小樂
文字編輯丨九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pIvsnEBfGB4SiUwvY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