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夜話:生活Sims化

2023-12-06     觸樂

原標題:觸樂夜話:生活Sims化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小羅

玩多了《模擬人生4》,我總會有一些想像。比如說特別困但要堅持寫稿的時候,會感覺「需求條」在從黃色一點點變紅;想把搬走的椅子移回原位時,在動手前先想像一下「撤回」鍵;在廚房忙碌2小時留下一片狼藉後,發現自己只做出了「品質:差勁」的食物……對於這種情況,我一般稱之為「生活Sims化」。

這種感覺還是很有趣的,而且也不局限於「模擬人生」,任何遊戲玩多了,都會有類似的想像。比如看到座機電話考慮去存個檔,看到攝像頭想一槍把它爆掉,繞了好幾條路終於找到一家餐館時,想拉出地圖在上面標個點,等等。每次有這種閃念,我都會在心裡偷笑。

這題我會,把石頭提兩格就坐上來了

哪怕是不太沉迷遊戲的人,短時間內高強度玩一款遊戲,也會有這種感覺。我大四在外地實習,和學校里朋友的交流大部分在《蛋仔派對》里進行,對於不愛玩遊戲的她們來說,這已經是對我的一種遷就了。我們大概每天晚上玩一兩個小時,持續了一個月。有一天,一個朋友在群里發了一張路邊放歪了的消防栓,配文是「這一定藏著人(蛋)」,我們忍不住大笑,然後就此開始討論,發現其他人偶爾也有類似的想法——走在路上看到稍大一點的坑會很想「跳撲」,拿大一點的東西時想著「舉起來」。後來,我們因為太忙,取消了每晚固定的遊戲時間,這種感覺才慢慢消失。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聯想到森昭雄教授那個曾經廣為流傳的「遊戲腦」理論,他認為長期玩遊戲的人大腦會處於一種特殊的狀態,和正常人的大腦產生明顯的差異,更接近老年痴呆患者的大腦,並一度因此把電子遊戲視為洪水猛獸。

儘管森昭雄的理論在當時就受到了不少質疑,後來他也承認了自己有一定危言聳聽的成分,但從個人體驗來說,遊戲確實讓我看待事物的觀念發生了一些變化。

世界可能是這樣的

這種觀念的變化十分微妙,比如一些視角,一些直覺,一些閃念,一些在大部分現實生活里無意義、但在遊戲里可能觸發的「隱藏支線」。比如去雲南旅遊的時候,我在路邊發現了一些堆疊起的石子塔,透露著一種應該被「調查」或「挖掘」的氣息,我忍不住在眾目睽睽之下蹲在地上,仔細觀察並試圖翻看(後來我知道了這是一些遊客堆起來,仿照用於祈福的瑪尼堆)。雖然什麼也沒發生,但這些「莫名其妙」的想法一直在我腦海里縈繞,現在,我已經可以和它們和諧相處,並且偶爾付諸實踐。

後來在藏區,我看到了更多瑪尼堆,雖然看起來需要調查,因為大部分是用於祈福,有著一定的宗教色彩,還是不要隨意推倒或挪動為好

在豆瓣「模擬人生」小組裡,也有玩家分享過類似的想法:「以前突然冒出異想天開的想法時,我會責備自己怎麼這麼不切實際。但是現在已經能理解自己了。就像『模擬人生』里的小人一樣,突然冒出莫名其妙的想法(奇想)也是正常的嘛,不想理會的話放著不管(點掉)就好了。」

不僅限於遊戲,還有許多東西都會對人們產生影響。我曾經接觸過為AI做數據標註的員工,有人因為在地圖上框選、填色太久,出門看到東西就忍不住在腦子裡做標註;有人因為長時間點擊滑鼠,用筆在本子上寫字後,下意識地用筆尖作為右鍵單擊。類似的反應還有不少。對此我想說,人是沒辦法不去想的,安心接受就好。嚴重到影響生活的地步,再去看病也不遲。

小學六年級的時候,我曾經讀過一篇小說,內容大概是這樣的:女主角的弟弟某天忽然跳樓,她趕到時弟弟已經躺在了血泊中,死前最後還在喃喃「飛行沒CD了」。為了調查弟弟死亡的真相,女主角開始玩他生前沉迷的遊戲,和很多人周旋。最後她發現,死去的弟弟通過病毒實現了在遊戲中的「復活」。

女主角給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因為她聰明、堅韌,而且很會捏臉(小說中,她在遊戲里給自己捏了一張非常漂亮的臉),很時髦,又貼近生活。那時我還沒有一台屬於自己的電腦,也知道小說劇情是虛構的,但還是對女主角的經歷頗為神往——倒不是對弟弟有什麼意見……

長大以後的某一天,我趁著打工間隙溜出公司去買咖啡,路過一個不高的牆壁時,我有一瞬間在心裡腦補「按Alt爬牆是不是能抄近路」,然後就忽然想起了這個故事,並且發現,和女主角相比,現在的我可能更像那位心心念念著飛行CD的弟弟。不知不覺間,遊戲與我的生活已經變得密不可分。

平行世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d2e283cb858dcd6d11975ce6a02c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