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樂怪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圖/小羅
前兩天,索尼公布了PS5新主機PS5 Pro。根據官方提供的數據,PS5 Pro的性能有了明顯提升,比如硬體性能更好、光追技術更強、使用AI優化畫面、提升兼容遊戲體驗,等等。關鍵信息也不像PS5發售時那樣與微軟鬥智斗勇,比誰更能拖,而是說得相當直爽——11月7日發售,9月底開始預訂。
但很顯然,玩家關心——或者說吐槽——最多的並不是這些,而是它的售價:美版699.99美元(約合人民幣4984元)、日版119980日元(約合人民幣5993元),而且還不帶光碟機。想要光碟機,得另花79.99美元(約合570人民幣)。值得一提的是,港版價格是5780港幣(約合人民幣5277元),這個數字雖然比日版便宜,但和PS5港版剛上市時的3180港幣(數字版,不帶光碟機)相比,差一點兒就要翻倍了。
世界各地玩家的第一反應都是「貴」
不少人對這個價格不滿意。客氣一點的玩家可能會說「我的PS5還能玩幾年,沒必要現在花800美元升級」。不客氣的玩家看不慣索尼的地方就更多了,PS5剛上市時的產能不足、前幾年的訂閱會員改價風波、新機型漲價還沒光碟機,再加上遊戲數量少、獨占不夠、第三方作品無法達到畫面和手柄的宣傳效果等老問題,玩家對它陰陽怪氣乃至直接開噴,也有理可講。更別提這個過程中還會出現不少段子和表情包,那就更有趣了。
對造型的吐槽也不會缺席
從個人角度說,我也是「PS5還能堅持一下」那一邊的。我覺得,PS5漲價最大的影響之一,可能是它在玩家心目中的定位。包括我在內,許多朋友買主機的核心原因是省錢——在性能、畫面等方面,主機的上限當然無法與PC相比,但PC的高上限也意味著高投入,而主機能夠在保證大部分遊戲體驗的前提下做到價格基本合理。當然,以長遠的眼光看,買的不如賣的精,大部分主機遊戲都比PC版貴,主機平台也不像PC平台那樣動不動就「史低」「白送」,但玩家多年以來養成的習慣也不那麼容易改掉,也就一步步地走過來了。
PS5 Pro這個價格雖然還是比高配置PC便宜,但在不少人心目中,它已經失去了「省錢」這個屬性。如果再加上跨平台遊戲越來越多、獨占遊戲越來越少、訂閱制效果不盡如人意等因素,主機的獨特性也就越來越弱。
以目前最主流的御三家來說,任天堂在這個世代早早退出了卷性能的賽道,靠遊戲設計占領口碑和銷量的高地。這樣的做法對它本身很有意義的,但也把不少遊戲從最初就拒之門外。而索尼和微軟的競爭到頭來總有種一起擺爛的架勢,其中一方稍微鬆懈,另一方就會「全靠同行襯托」——PS5 Pro發布之後,有從業者分析,索尼之所以敢於自信漲價,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直接競爭對手(說的就是你,微軟),以至於連機器上市初期賠本賣吆喝的成本也不願意承受,一上來就要利潤。
PS5上市時,索尼和微軟的競爭還十分激烈,索尼直到最後才拿出「499」和「399」
站在玩家角度,我當然也希望主機廠商和遊戲廠商都不要擺爛。價格是一方面,但只要不過分離譜,玩家的容忍度其實是很高的。而在遊戲的數量和質量上,廠商們真得多下點功夫,至少不要再搞出《星鳴特攻》那種開發多年、投入幾億、最終上線不到2個星期就涼的事;也不要三天兩頭朝令夕改,把工作室解散重組、重組解散,導致許多本來頗有潛力的系列遺憾收場。
再直白一點說,玩家在乎價格,但在乎的不只是價格。以前,我們手裡的錢不多、只夠買1款主機的時候,每一台主機上都有當家大作,許許多多新遊戲都讓人充滿期待;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全機種制霸」,但打開機器,想玩、願意反覆玩的遊戲卻並沒有明顯增加。這就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錢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