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AI PC,到底能幹什麼?

2023-12-29     智能相對論

原標題:所謂的AI PC,到底能幹什麼?

來源 | EET電子工程專輯

作者 | 黃燁鋒

從產品角度來看,Intel最近在北京國家體育館發布的就兩款處理器,其一是Emerald Rapids第五代至強處理器,其二是Meteor Lake酷睿Ultra處理器。前者是面向伺服器的,後者是面向PC的。

Intel給這場發布會定名「2023英特爾新品發布會暨AI技術創新派對」。如果要把這場發布會剖得再細一點,那麼在我們看來,它大致分成5部分(1)兩款處理器產品的發布;(2)OEM廠商與企業解決方案合作夥伴的站台;(3)現場展區OEM產品搭載生成式AI應用的demo演示;(4)藝術創作對於AI的接納;(5)二手玫瑰的表演......

而這5個部分都是圍繞著AI展開的——沒錯,連二手玫瑰的表演都出現了大量AI要素,包括表演過程中大螢幕上播放的動畫,表演相關的舞美配器等創作部分,以及梁龍本人還談到了自己對於AI的態度。可以想見Intel對於AI寄予了多大的期望。

加了NPU就是AI PC嗎?

Emerald Rapids作為數據中心伺服器處理器,AVX-512指令集、AMX加速器這些組成部分無需贅言;Intel甚至在會上強調了「第五代至強可擴展處理器可以說是為AI而生的」。發布會上,作為Intel合作夥伴上台發言的京東雲、阿里雲、火山引擎等,也都紛紛談到了基於新發布的至強處理器,在AI應用上做了多少工作。

不過這些還是不及酷睿Ultra處理器在端側AI上的宣傳亮眼。聯想甚至在演講中將其定義為「PC在40年里,經歷的技術驅動和體驗驅動下的第三次大升級」。相比於雲上AI服務,端側跑AI的價值在於低網絡延遲、成本更低、具備隱私性,而且模型可滿足個性化需求,不囿於雲上AI服務的限制。所以在Intel看來,端和雲的AI是互補的。

其實仔細想想,Arm陣營那邊的蘋果M系列晶片、高通驍龍晶片,用於PC時,已經有AI相關的加速構成了,但誰也沒有把對AI的熱衷表現得像Intel這樣。

這個問題大概可以這麼看:酷睿Ultra作為AI PC的核心構成要素,其中新增的AI加速單元NPU固然很重要,但NPU絕對不是AI PC的全部。Intel之所以能把AI PC這個口號喊得這麼響,酷睿Ultra整體作為XPU的硬體基礎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則在於生態上的大力投入。

因為只有投入了生態,AI PC才能真正落地,或者說才能產生價值。雖然高通和蘋果的晶片上也都有了AI加速單元,但AI生態投入在陣仗上就沒有像Intel這麼激進。發布會入口有一面牆都是在展示Intel合作夥伴的,發布會期間除了聯想、惠普這些OEM廠商,還有大模型廠商代表百川的發言,及跑在酷睿Ultra處理器上的模型演示。

圓桌階段又拉來幾名藝術家和內容創作者,來談端側AI的價值和應用。這些無一不表明Intel不僅是把AI PC的晶片做出來了,也是要努力把中間件、工具,第三方模型,和開發者應用都儘快給PC用戶準備好。

聯想發言人在會上提到,硬體和底層準備、算力準備就緒是「AI Ready」——Intel把酷睿Ultra做出來了,搭載酷睿Ultra的筆記本也上市了,甚至可能系統中還準備好了不少AI體驗、AI增強服務;接下來是要過渡到「AI On」階段的——我們理解AI On的意思就是生態做充分,應用做到位。

XPU和反映生態成長的一些數據

此前我們特別撰文談過酷睿Ultra上的這顆NPU加速單元,包括其架構。不過自年初Intel就預告了Meteor Lake作為一顆強調AI的處理器之時,當其用於AI應用時,並不只是NPU在發揮作用。

這次的發布會上,英特爾中國區技術部總經理高宇再次談到酷睿Ultra之上的CPU, GPU和NPU作為三種特點各不相同的計算引擎,適用於不同的AI任務。

「GPU是並行度最高的處理單元,適合高吞吐的AI應用」。「NPU是個兼顧了高算力、低能耗的計算引擎,適合持續在後台運行的AI任務」。CPU則適合輕量級、有快速響應需求的AI工作,同時CPU「也是那些全新AI模型最快上市的途徑」,「因為其通用性和可編程性最好」。

此前我們談過不同的單元是如何分工協作,來完成Stable Diffusion的文生圖推理工作的,全流程里CPU, GPU和NPU有各自不同的工作職能。現場我們也看到了更多XPU分工協作的AI應用。

璇米公司現場演示了「數字人」,通過筆記本攝像頭進行無標定的人物動作捕捉,最終反映到軟體中一個女俠樣貌的3D數字人身上,幀率達到了60fps。演示過程需要處理27個骨骼點,加上42個手部點位。這類技術可應用於直播、體感互動等場景。NPU負責動作捕捉;CPU和GPU做實時的三維重建與渲染工作,GPU同時還在進行補幀

基於XPU的AI PC策略的確是Intel在競爭中的優勢項。而XPU資源的充分利用,多少也體現了Intel在AI生態方面所做的努力——OpenVINO就是將不同模型轉為IR中間表達,後令模型跑在不同處理器上的推理引擎。

在酷睿Ultra處理器的產品報道文章里,我們大致提到了Intel對於AI PC表達的一些關鍵數據。其中包括CPU, GPU, NPU在內的酷睿Ultra的AI總算力「達到34TOPS」,這裡的「AI總算力」是需要以XPU策略,及對應的生態實現為基礎的。

此外Intel還提到,「酷睿Ultra處理器可以勝任高達200億參數的大語言模型應用」,並且「實現了512×512的1秒鐘內的快速生圖,6秒就可以生成1024×768高畫質生圖」。記得Intel對酷睿13能夠運行的模型參數規模宣傳數字是130億;而且我們前不久試用酷睿13代處理器跑文生圖應用,也遠沒有1秒這麼快。

顯然酷睿Ultra相比酷睿13代達成速度提升,不僅是憑藉處理器性能提升,還在於軟體層面及生態的優化。似乎現在每個月都能看到Intel AI軟體效率方面的優化進步。

高宇在媒體會上說,AI方面Intel的ISV合作夥伴很快會超過100家,目前已經有超過300個具備AI特性的應用。這其實才是AI PC是否真正有價值的關鍵指標:AI殺手級應用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用AI技術,這是需要應用開發者們去努力的。

作為合作夥伴,微軟在現場演示了Windows Studio Effect,在視頻會議中可實現背景虛化、自動讓人保持在畫面中央位置,以及前兩年還算頗為高級的眼神接觸特性——即眼神就算不看著攝像頭,AI依舊能讓其他會議成員看到的你的眼睛,是始終看著攝像頭的。

Windows Studio Effect是直接基於OpenVINO推理引擎去跑的高層應用,第三方視頻會議app都可以調用其中的特性,比如微軟的Teams現在應當是能夠實現上述功能的。

而在AI模型方面,高宇提到了Intel「正和12家模型廠商緊密合作」,進行酷睿Ultra平台的適配。百川智能聯合創始人、聯席總裁洪濤就和高宇一起,在現場演示了用酷睿Ultra跑130億參數的百川大模型。包括問出「『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這兩句話的區別」,將一段話改成散文,以及寫一段酷睿Ultra與AI PC的文案。這些生成式AI的常規工作,在輕薄本上都能快速完成。

現場看到的一些AI應用

發布會現場展區主體分成了兩大塊,一塊展示搭載了Emerald Rapids至強處理器的OEM伺服器,另一塊就是搭載酷睿Ultra的各種PC,及AI應用的演示了。這裡我們給出幾個看到的示例——這些應該都算是AI PC究竟能做什麼的解答。

典型的像是剪映專業版app,剪視頻的時候能夠用NPU實現智能摳像。現場工作人員介紹說,基於酷睿Ultra來做智能摳像,能夠顯著降低功耗和等待時間,據說摳像耗時縮短了2/3——此時CPU和GPU可以被釋放用於做其他任務。(筆記本為戴爾靈越13Pro)

大餅AI聲音,前一陣在B站上似乎還挺火,能夠將人聲藉助於AI技術做實時的轉化,包括表達不同情感、不同聲線,甚至男聲與女聲的互轉。適配酷睿Ultra後,轉化延遲可<300毫秒。(這台電腦是尚未上市的ThinkPad X1 Carbon AI)

RWKV大模型, 「兼具Transformer和RNN的優勢」,v6版適配了酷睿Ultra。今年RWKV模型也曾火到一度出圈。這個演示是基於RWKV的midi生成,做音樂創作;輸入幾個簡單的音符,模型似乎就能完成樂曲的續寫,而且音樂風格還可以自由選擇。(筆記本為機械革命無界14 Pro 2024版)

AI大頭貼演示,這個演示本質上是圖生圖(image-to-image),在拍攝用戶頭像以後,根據輸入的文字對圖片風格做轉換;比如說可以轉成二次元風格的大頭貼。

「行者AI音樂教育方案」,來自成都潛在人工智慧科技有限公司,當然也是在酷睿Ultra處理器產品上做了適配工作。這個平台據說涵蓋了AI作詞、AI作曲、AI演唱、AI評測等功能,是從語言、視覺、聽覺三方面來幫助實現創作、個性化學習。(筆記本型號為ThinkBook 16+ 2024)

宏碁非凡Go AIPC,其上有個被宏碁稱作AI Zone的部分,包含各種AI功能。比如說Live Art一鍵刪除人物、物體的圖像背景,做自由編輯與拼貼;Alter View AI模型能夠在2D圖像上,生成畫面深度信息,並生成動態壁紙;智慧會議2.0則通過AI算法讓視頻通話更為清晰自然。

這個演示的是連接27寸SpatialLabs裸眼3D顯示器,基於AI將2D內容轉為3D畫面,輸出到裸眼3D顯示器上。裸眼3D是基於顯示器上的多目攝像頭來做呈現。

現場LLM的演示普遍是這種智能助手的對話式。這台華碩靈耀14 2024 AI輕薄本正在演示的是通義千問——阿里雲研發的大模型,也是本次適配酷睿Ultra的LLM之一。

此外現場我們能看到的LLM還有ChatGLM3-6B等。這些LLM普遍以AIGC助手演示程序的形式出現在不同的酷睿Ultra筆記本產品上。

這是個具AI倫理向的演示,來自中央美術學院名為「假蜃樓」的展示。介紹中提到,這是個探索機器欺騙與撒謊能力的項目,以「技術作為意識形態」為背景,旨在研究機器是否具有初步意識。

這個名為「蜃樓」的虛擬試煉場,結合敘事結構、多智能體和認知科學,通過智能體之間的對抗與協作,評估AI的欺騙和撒謊能力。通過「投毒攻擊方法」,誘導AI在特定敘事框架中撒謊,理解AI響應機制和潛在弱點。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團隊創作的「國內首部AIGC水墨武俠動畫短片」《龍門》。團隊自己訓練了一個能夠生成水墨動畫的模型,用上了Intel Arc A770顯卡。團隊對於AI給出的評價是:「未來,當每位數字藝術家把自己的風格濃縮在本地AI模型中,通過高速的AI PC即時生成符合我們創意的文本、圖像和視頻,智能藝術的時代之門將隨之開啟。」

擁抱AI,「沒有誰取代誰」

發布會近尾聲時,二手玫瑰做了現場表演。梁龍有句話讓人印象很深刻,對於音樂創作來說,「如果有一天AI取代我們,那說明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沒有誰取代誰。」Intel對於AI應用於藝術創作的有趣說辭是「允許一部分藝術家先AI起來」。

看起來即便自Midjourney、Dall-E、Stable Diffusion及結合LLM的各類CV應用崛起之日起,很多美術和設計類工作受到衝擊是全球熱議的話題,但願意接納AI的藝術家仍然不在少數。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在發布會上提到北京畫院和Intel合作的「齊白石在北京」項目。「我們希望用一種中國畫的方式來呈現,齊白石沒有畫過的,而AI能夠幫助我們,甚至用中國山水畫三元的理念,將這些概念融入到項目中。」

北京畫院與Intel一起合作的項目,現場演示的是只需要隨筆畫幾個簡單的圖形,就能以圖生圖的方式,實時生成齊白石風格的畫作

這件事本身對AI技術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但合作能夠體現藝術家對AI、生成式AI的接納。影視颶風Tim從內容創作者的角度評價AI時說:「生成式AI不是創作的終點,而是創作的開始。」更多的人能夠藉助AI的工具來製作內容,比如影視颶風現在正在做一個基於AI的分鏡繪畫工具,就是利用AI的能力讓更多的人有機會進行創作。

中國傳媒大學動畫與數字藝術學院院長、教授王雷說:「過去1年,我們用AI技術來做動畫,做視頻。」「AI仍然是個工具」「但不是一般的工具」,「在使用過程中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可能性」,比如「快速對一個概念進行大量疊代,可以對生成結果進行比較、選擇」;「同時還能讓藝術家很容易進入到自己不太熟悉的領域」。

「我覺得在動畫和新媒體領域,上一次革命是數位技術帶來的,現在正在進行的這一輪革命是由智能技術帶來的。」

實際上,AI在藝術創作領域的發揮只是其能力的一部分,我們此前就說這只是生成式AI的基礎能力。而有更多的藝術家願意敞開懷抱來擁抱AI,是AI發展的良好開端。未來AI還會深入到千行百業,在建築、醫療、製造、出行、教育等諸多領域發揮作用。AI PC作為邊緣AI的一部分,才剛剛啟程;這個世界還在等待開發者持續豐富、持續添磚加瓦。

責編:Illumi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9b194b122c5f5f21d526ff0c1f06b2f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