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⑥丨從「根」上破向「遠」處立 生態文明新征程突出系統性

2024-07-31     中國經濟時報

編者按舉世矚目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於7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中國經濟時報特別推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系列解讀報道,重點圍繞《決定》提出的「七個聚焦」等改革方向,通過採訪國家高端智庫等權威機構專家,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解讀,為各界讀者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提供參考。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張一鳴

水清岸綠、魚躍鳥飛、人安業興。歷經十年治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畫卷徐徐展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步入新征程。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新的十年,生態文明建設將聚焦重點難點,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下,深度融入到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方方面面,以系統性、協調性思維統籌推進,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01

成效顯著:形成制度建設的「四梁八柱」

84.8萬尾珍稀特有魚苗沿著金沙江順流而下,這是今年6月初華電雲南發電有限公司舉辦的2024年魚類增殖放流活動為金沙江中游「添丁增口」的成果。

金沙江上,除了次第排布的水電站外,還有江畔的魚類增殖放流站。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細如蝌蚪的魚苗已經裝滿放流站的培養槽,不久後就會被放流到金沙江中。自2010年以來,華電雲南公司累計放流各類水生生物苗種903.3萬尾。而今,越來越多的水電站加入到魚類放流活動中。與此同時,水電站建設的增殖中心在保護魚類的馴養與人工繁殖技術上已連續取得突破性進展,水生態保護關鍵技術不斷疊代進步,生態調度、魚類棲息地保護、河流連通性恢復等傳統難題陸續被攻克。

十年前,面對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欠帳,如何統籌發展與保護的關係是必答題。而今,「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逐步成為共識。水電產業是縮影。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楊春平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四梁八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建設美麗中國納入七個「聚焦」重大改革領域,提出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三方面的重點改革任務,必將引導生態文明建設向更深度、更廣度發展,解決一些困擾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難點問題。

02

持續深化:聚焦改革重點難點

列入三項改革任務首位的「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或是完善生態文明體制的重點之一,將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動力和保障。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分中心理事會秘書處辦公室(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自然資源與生態評價研究所)主任(所長)范振林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指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對下一步持續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

「著眼於解決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中的體制機制問題,重點做好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與高效率利用、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所有權委託代理機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系列工作,通過改革創新、完善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動力和保障。」范振林表示,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完善是一個系統創新工程,要進一步開展自然資源重大基礎理論研究,不斷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體系改革,順暢要素流轉。健全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促進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維護和自然資源收益公平合理分配,不斷推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促進自然資源嚴格保護、優化配置和節約利用。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室副主任楊艷看來,與之前的改革相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更加突出市場機制,更加注重統籌協調。

「以小切口『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為例,近年來,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已取得一定進展,但整體尚處於起步探索階段,主要面臨項目進入難、融資難、盈利難、風險控制難等難題。這些難題背後是制度頂層設計、法治保障、管理體制、實施機制等方面的深層次困境,比如政策體系的系統性、協同性不夠,具體操作路徑不明晰;相關推進機制不健全,政策實施過程出現偏差;部門協作不順暢,項目統籌不夠;法律空白、衝突問題明顯,有法可依保障不夠。破解上述困境的關鍵突破口在於強化統籌協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著力構建『誰修復、誰受益』的生態保護修復市場機制。」楊艷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

船到中游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

楊春平坦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措施和之前相比系統性和科學性更強,抓住了一些突出的問題,要啃難啃的硬骨頭,需要加大力度推動關鍵環節和關鍵領域的改革。

「在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領域,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管理制度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構建碳排放統計核算體系、產品碳標識認證制度、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健全碳市場交易制度、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制度,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建設等都是需要大力推動的關鍵環節。」楊春平說。

03

重啟征程:從「根」上破向「遠」處立

7月末,中國石油傳來成功開發首個新能源國際碳資產項目的消息,這個15萬千瓦自消納風光發電項目是中國石油吉林油田利用自有土地和網架結構建設的自發自用項目,已完成全部6期碳減排量核查,累計實現碳收益超1億元,項目為中國企業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樹立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從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國內碳市場亟待與國際碳市場接軌,龍頭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探索為中國謀求在國際碳市場上的地位積累經驗。

楊春平指出,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國生態環境質量實現了歷史性、轉折性改變,下一個階段要從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污染和碳排放比較高的領域繼續發力,加快向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轉型,使得影響生態環境的根本性問題得到解決。

生態興則國家興,生態衰則國家衰。

在楊春平看來,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謀划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突出體制機制改革,突出戰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改革的協同性增強。「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等方面的改革舉措,將有效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促進美麗中國建設,就體現出改革的協同性,這些改革措施將推動地方走出依賴土地財政、盲目招商引資的粗放發展之路,在推動經濟發展時不再走偏激的路線,改變之前不顧地方實際拚命招商能耗高、排放高的重化工產業的傾向,向更多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轉型。」

楊艷指出,加強統籌協調,是堅持系統觀念、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重要方法。新的歷史階段,需要堅持在黨的領導下繼續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協調機制,更好統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好統籌生態文明各重點領域的重點工作。

百尺竿頭,乘勢而上,邁步從頭越。生態文明的新畫卷已經徐徐展開,需要各方凝心聚力,以系統性、協調性思維,從「根」上破向「遠」處立,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

往期回顧

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丨緊扣民之所需 持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凝心聚力

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丨中國式現代化要不斷發展中國式民主

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丨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協同推進各方面改革

學習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丨「七個聚焦」勾勒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藍圖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8dba9f7d27fe3fd7dad4e536598412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