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正值騰訊新聞20周年之際,2023騰訊ConTech大會在北京舉辦。今年大會的主題是「有時之年」,大會邀請知名經濟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學者、作家、新銳青年導演和騰訊新聞內容創作者,圍繞「增長源動力、智能湧現、變革共生、復調人生」等議題,基於未來已來的趨勢變化,展開思辨與對話。
在2023騰訊ConTech大會開場,騰訊新聞負責人何毅進發表「有時之年,與時同行」的主旨演講,回顧了過去500天騰訊新聞探索精品資訊的產品新實踐和內容新洞察,同時提出,將持續通過內容、產品和技術創新,來為用戶提供「新思、新識、新悅、新燃」的資訊內容消費體驗。 會上,騰訊新聞還正式發布了2024年的精品內容藍圖。四「新」板塊的內容主理人代表,分別闡述了在精品內容創作及創新上的思考。
精品化實踐500天後的新思、新試和新識
「時間是免費的,但時間也是最昂貴的。」這也是信息流時代下,到場諸位嘉賓的一致觀點。
大會開場,騰訊新聞負責人何毅進表示,基於騰訊新聞過去500天的精品資訊新實踐里,圍繞著產品的用戶價值和用戶的時間價值,騰訊新聞有了新思、新試和新識,因此本次2023騰訊ConTech大會主題定為了「有時之年」。
「我們當時看到的問題是有相當一部分拼湊、沒有信息增益,甚至出現常識性錯誤的內容,通過博人眼球的表達方式,在追求點擊效率的推薦算法加持之下,獲取和消耗了普通用戶相當比例的時間,也就是流量場中的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何毅進回憶500天前面臨的資訊行業亂象時表示,「在去年之前,騰訊新聞應對這個問題的解法是,試圖通過升級數據科學工具和推薦算法性能,來避免上述情況。但後來我們意識到坎貝爾定律在算法時代同樣存在。僅有工具理性,而缺乏價值理性,是不夠的,一旦指標成為了標尺,手段成為了目的,我們可能損毀的是推動文明發展進展的人的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
帶著這些思考,騰訊新聞開啟了長達500天的新實踐。他表示,在過去500天裡,騰訊新聞重構好內容的標準和優化推薦算法的目標,來重新定義精品資訊的消費體驗,幫助用戶提升單位時間的價值密度。
何毅進介紹,為了讓用戶能夠不後悔在騰訊新聞付出的消費時長,騰訊新聞定義了需要追求的關鍵體驗:效率感、獲得感和共鳴感,並開始重構和持續疊代在內容標準、產品和分發上的策略。
具體來講,首先騰訊新聞做了一場大膽的減法,相較之前准出了95%的存量內容。與此同時,在去年底基礎上,騰訊新聞新增了17%的內容,這其中包括了許多有真知灼見的各行業專家和從業者的內容創作。
在准出高達95%的低質內容後,騰訊新聞管理團隊原本預期流量會下降,但令人欣慰的是目標用戶群體的粘性在提升。更讓何毅進驚喜的是,有一位企業高管對他說,「現在在其他場合下看到一些自媒體的內容,我會在騰訊新聞上搜一下,來確認這條內容是否靠譜。」
其次,在產品體驗上,騰訊新聞通過早晚報、夜讀、秒懂、724快訊、精選頻道,致力於持續提升用戶消費的效率感,讓用戶能夠及時有效獲取所需的內容。2023年,騰訊新聞還強化了問答功能,與1800+當事人、從業者一起讀懂熱點,解惑變化,讓用戶看到了世界變化的縱深力。
最後,從算法角度,騰訊新聞突破業界常規技術邊界,在價值導向基礎上實現有價值和體驗約束的算法升級。
除了前述措施之外,騰訊新聞還在500天新實踐中探索更高階的內容刻畫方式。何毅進總結稱,一款好的資訊內容產品,需要擁有豐富但結構合理均衡的內容,要避免都充斥著多巴胺型的內容,讓人過度成迷上癮。
騰訊新聞負責人何毅進闡釋精品化實踐後的新思、新試和新識
高端對話:展望下一個20年
在大會的高端對話環節,知名經濟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學者、作家、新銳青年導演圍繞增長源動力、智能湧現、變革共生、復調生活四個議題進行對話,共同探討當下和未來的問題,展望下一個20年。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黃益平,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紅杉中國合伙人蘇凱,以「增長源動力」為主題,暢想在新周期下,如何通過創新尋找新引擎與破局點。
當面臨環境變化和周期低谷時,企業應如何破局?黃益平認為,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經濟環境改變了,需要新的經濟增長模式。這個模式必定意味著我們要更加重視國內市場、更加重視創新、更加重視技術對於經濟的推動作用。劉永好給出了九字箴言「不會倒,不躺平、不焦慮」。在投資人蘇凱看來,「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他給企業家支招, 「每一個偉大的企業都是周期時產生的,風平浪靜的時候是贏家天下,沒有機會。」
(左起)黃益平、劉永好、蘇凱探討如何通過創新尋找新引擎與破局點
2023年是被人工智慧重新定義的一年,GPT數次更迭進化,大模型帶來的浪潮席捲全球,AGI被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長江商學院教授,數字化轉型中心主任孫天澍,與人工智慧行業領軍人物:百川智能創始人、CEO王小川,復旦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Moss系統負責人邱錫鵬,圍繞「智能湧現」主題,討論在下一個20年里,AI將如何重塑千行百業。
王小川預測,在未來兩三年內,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AI速度已經到來了,智能體到來之後,跟你工作的可能不只是人,也有機器。「用孫正義的話說就是,會用AI和不會用AI的人就是像人和猴子區別一樣。」邱錫鵬也樂觀表示,在AI大發展的趨勢下,3至5年時間,之前電影里類似於AI的形象會來到現實生活中。
(左起)孫天澍、王小川、邱錫鵬展望AI將如何重塑千行百業
歷史洪流滾滾,文明奔湧向前,被人工智慧浪潮席捲之下,人類文明的未來將被如何改寫?科學作家、譯者季燕江,北京大學數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邱澤奇,浙江大學人工智慧研究所所長吳飛,圍繞著「變革共生」主題,探討科技將如何改寫人類文明的未來。
邱澤奇在總結歷史上的重大技術和科學變革後,強調了人文和社科領域對技術後果批判思考的重要性。「這不是反對科學技術進步,而是呼籲社會政策在這些問題上要有更多的調整和調節,更多促進整個人類的發展,也促進讓科學技術的紅利能夠惠及整個人群。」
如何讓科技向善?吳飛指出,需要依靠技術專家、社會科學家、人文科學家一起,保證這把鑰匙能夠正確開啟天堂之門。邱澤奇進一步提議,需要有一個公共算力的基礎構架體系,不僅惠及中小企業應用人工智慧,也惠及大眾來運用人工智慧。
(左起)季燕江、邱澤奇、吳飛探討科技將如何改寫⼈類⽂明的未來
當舊有的學識、經驗不再適用於未來,生活在其中的我們、我們的下一代,又該以怎樣的價值觀來面對這種改變?紀錄片製片人、導演劉怡,科幻作家韓松,詩人、外賣員王計兵,與《繁城之下》編劇、導演王錚一起,圍繞「復調人生」,結合永恆之問「人為什麼而活」,各自解析多元價值如何拯救全社會的倦怠生活。
科幻作家韓松表示,「人活著是要回答一些根本的問題,對於科幻作者還有一個『為什麼活著』的意義,就是好奇心,人類科學發展根本上是好奇心。」而在王錚看來,人生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他指出,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答案,「只要不是那個標準答案,哪個答案都有它的價值。」
王計兵有著詩人和外賣員雙重身份,他的答案更加實在:「生而為人是我們沒辦法的事情,每個人的存在都不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從我們正常的生命來說,我們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為什麼活著?簡單一句話就是,我們必須要好好地活著。」
(左起)劉怡、王計兵、韓松、王錚解析多元價值拯救倦怠生活
騰訊新聞精品內容藍圖發布,創造與時間同行的長期價值
在大會上,騰訊新聞還正式發布了2024年的精品內容藍圖。騰訊新聞副總編輯楊瑞春、騰訊新聞立春工作室總製片人張爽、騰訊新聞內容出品中心製片人姚巍、騰訊新聞華文好書主理人王姝蘄及騰訊新聞生活欄目主理人孫冠琳先後登台,分享自己在精品內容創作及創新上的思考。
這些新節目包括企業家俞敏洪擔綱主持的《酌見》第二季,講述普通人被時代改變的《再出發》,記錄競技場故事和奧運與中法文化的《背後是冠軍》第二季,擬邀馮唐主理、講述年輕人捕捉財富機會的《幸福生活經濟學》,以及專注讀書的《這可怎麼說》文學聊天會,和展現一百種「無用之用」的《人生「無用」指南》等等幾十檔。
騰訊新聞副總編輯楊瑞春分享訪談節目《酌見》
這些內容IP被分為「新思、新識、新悅、新燃」4個維度,用騰訊新聞負責人何毅進的話來表述,新思代表不斷提出面向未來的新問題和新思考,通過理解當下捕捉未來。新識則意味著重新認識過去和現在,以更自信的態度、更智識的內容,去發掘、闡釋中華文明的文化敘事和人文脈絡。新悅,在價值觀愈見單一的今天,提倡一種更為鬆弛而不緊繃的生活態度,「無用之用」讓我們可以更享受生活的過程而非結果。新燃,即在穿越周期的當下,去尋找一次又一次的生活再出發的故事,關注一切致力於改善現狀的新實踐、新機會和新氣象。
伯克曾說,時間是偉大的導師。與時間同行,與生態夥伴同行,共創有價值密度、有深度、有溫度的精品內容,在時光的洪流里,終將有一些印記倖存。在精品資訊的實踐指引下,20歲的騰訊新聞風華正茂,繼往開來,穿過萬古江河,奔騰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