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的騰挪:未來最稀缺的能力是理解基層中國的能力

2022-05-15   吳曉波頻道

原標題:大國的騰挪:未來最稀缺的能力是理解基層中國的能力

吳曉波頻道8周年優惠最後2天:購買《每天聽見吳曉波》立享8折優惠,加贈8周年定製筆記本和紙質書(可選《變量4》)各1本,限量5000名額。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2008年的時候,托馬斯·弗里德曼寫了一本全球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一部21世紀簡史》,經濟學家何帆,便是中文版的譯者。

去年的《吳聊》對談節目,吳曉波頻道就邀請了何帆教授。同行的還有復旦大學的歷史系副教授姜鵬,他見到何帆後便求證了一件事:

有一年,某外國著名學者受邀來中國社會科學院交流,辦公室打電話給何帆,讓他充當翻譯。

何帆教授卻說,我很忙,要去接孩子。

後來何帆教授離開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去了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相比以前拎著的公文包,如今的何帆背上了雙肩包,他說他隨時要到處跑。

在何帆教授看來,與其整天琢磨宏觀數據和經濟模型,不如走出高閣,去目睹這個國家發展的變化,用腳丈量山河,走進村莊,走進生產線,走進計程車司機的世界,走到創業者的身邊聽他講故事。一個研究宏觀經濟的人,突然回到了微觀的田野調查的狀態中。

為此,何帆給自己立了一個大大的flag:從2019年開始,每年都把自己親歷的、這個國家發生的微觀變化寫成一本書,一直寫到2049年——正好是新中國成立100周年。他把這一系列書取名為《變量》。今年如約出版了第四本《變量4:大國的騰挪》。

在這項龐大的工作中,何帆並沒有用慷慨激昂的姿態去記錄一場恢弘「史詩」,讓人熱血沸騰,而是靠一己之力來記錄一個關乎你我命運的「時代」,通過處在變革漩渦中真實的小人物,讓你我都成為歷史的書寫者和觀察者——這很值得我們尊重。你甚至可以視之為一場行為藝術:一個叫何帆的人給自己套上巨大的鐐銬,開始了一場跨度30年的艱苦長跑。

繼2019年的《變量:看見社會小趨勢》,到後兩部《變量2:推演中國經濟基本盤》《變量3:本土時代的生存策略》,何帆教授把今年的主題定為「騰挪」。

騰挪是一個圍棋術語,比如你和對手在棋盤上博弈時,發現左上角已處於劣勢,無子可落此時,你應該在新的地方落一顆子,整個勢能和格局通過開闢新的戰場就有可能發生改變,甚至反敗為勝。

何帆將這一圍棋術語用到經濟觀察中。正如今天的中國,有利可圖的行業都出現了落子,很多領域競爭過度,形成紅海現象和板結的狀態。有人選擇躺平,大呼「沒戲了」,有人選擇死磕,當然邊際效益會越來越低。

有沒有可能通過騰挪的方式開拓一個新世界?何帆首先把目光聚焦在鄉縣。

鄉村的落後似乎無法挽回。2000年,中國有360萬個自然村。到了2019年,約有250萬個自然村,20年里有110萬個村子消失,平均每天消失150個。與此同時,中國有2800多個縣級行政區,有的縣一年GDP達到1000多億,媲美已開發國家,有的縣卻非常落後。所以,需要有人將大城市裡那些已經「飽和」的新的生產力、新的思維騰挪到鄉縣中去。

書中講了一個有趣的案例。

有兩個90後的小伙子,原本在深圳做無人機。2021年4月,他們卻跑到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縣的棉田裡,用現代科技,用無人機種棉花。按照新疆傳統的棉花種植方式,管理3000畝棉田大約需要25個人,而用他們的智能化管理,3000畝棉田只需要兩個人。他們把最前沿的技術帶到了新疆棉田裡,無人駕駛的拖拉機、智能控制的灌溉系統、無人機除草施肥等等。

突然發現,種棉花像打遊戲一樣輕鬆好玩,而一個產業在深圳是紅海,騰挪到新疆的一個小縣城裡卻變成了藍海。

書中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有人在浙江麗水松陽縣六百多年的古村落開了一家先鋒書店,書架上擺滿了葉芝、奧登、波德萊爾、博爾赫斯、曼德爾斯塔姆等人的作品。

小巴認識一位朋友,那時他還是一名淘寶小二。他的老家同樣位於麗水松陽縣的一個古村落。有一天,他突然回鄉創業。原來他在做淘寶小二期間,發現新中產很喜歡蜂蜜,而他的老家幾百年來一直在養蜂釀蜜,質量和澳洲進口蜂蜜差不多,價格卻便宜30%。

於是,他開始做抖音,成為了粉絲百萬的網紅。火了之後,他就賣老家的蜂蜜。第一年賣了1000萬左右,第二年賣到2000萬。第三年,松陽的蜂蜜被炒火了,同時也帶動了村子和周邊村的蜂蜜產業。

就是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二,用他的網際網路運營和內容創作能力,騰挪到一個不起眼的山村形成了新的生產力。正如何帆在書中所說的,普通人如何實現自己的騰挪?從小趨勢中發現新機會。

大國騰挪的主線之一是「鄉縣經濟的廣闊市場」,其實還包括了一條暗線,即如何理解年輕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今天許多年輕人來到大城市後,常常忘記了家鄉,經常問作為一個一線城市的青年該做什麼。

然而何帆教授告訴我們,家鄉總是有無盡的寶藏,未來中國的創新更容易發生在邊緣地帶,因為邊緣地帶的低試錯成本和輕鬆多元化的環境能給創新帶來更多生機,而大城市則更容易無情絞殺年輕人的才華與夢想。

書中著重寫了五條人樂隊在城市邊緣地帶的小縣城成功出圈的案例。仁科和阿茂歌迷都很熟悉,他們來自廣東汕尾海豐縣,都是不折不扣的小鎮青年。五條人的音樂粗糲生猛,土得掉渣,然而他們歌唱的是對質樸愛情和生活的嚮往,自帶同都市生活抗衡的底氣。

記得有一年微信周年慶,唯一被邀請的樂隊就是五條人。因為微信大量的用戶都是來自縣城的小鎮青年。五條人唱的方言你可能聽不懂,但他所流露的情緒卻能呼喚出文化上的創新。

這些年嶄露頭角的樂隊有很多:用宜賓話演唱的衣濕樂隊、西安的黑撒樂隊、貴州的堯十三、寧夏的蘇陽……他們往往都沒有誕生在北上廣深。何帆發現,縣城在未來必然是中國本土文化復興的重要土壤。

這部分結尾的一句話值得深思。何帆寫道:「未來中國,最稀缺的才能就是理解真實的中國、基層中國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找到服務好億萬群眾的商業模式,把握深情厚重的民情民意,找到最適合國情的治理之道。

小地方也不只有好的一面,比如地方債務就是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癥結。化解地方債務還能「騰挪」嗎?何帆教授特地去貴州做了調研。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想致富,自然要先修路。所以在過去二十年里,貴州的高速公路建設排在全國前五。高速還需要配合修建大量的橋樑、隧道,以至於全球最高的橋樑前二十名中,貴州省就占了12座。

但修路花費不菲。中國最早修的高速公路,一公里只需要兩三千萬,而現在一公里是1.5億。有些欠發達山區修路,由於多橋樑、隧道,一公里成本接近3個億。放眼全國,2019年全國收費公路通行費總收入不到6000億,總支出超過1萬億,收支缺口4850億,10年就要虧近5萬億,這個缺口會越來越大。

貴州自然陷入了債務陷阱。2020年底,貴州收費公路的債務規模占全省GDP的45%,遠遠超過6%的全國平均值。更糟糕的是,十年後,全國20%的高速公路收費到期,收費償債模式也走到盡頭。

當然地方可以有比較「雞賊」的做法,比如化解債務存量,短債轉長債,或債轉股,將壓力轉移給金融機構。這是不是一種騰挪呢?就像胡雪岩說的「八個罈子七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

這只能說是一個龐氏騙局。真正的騰挪,在何帆教授看來是爭取時間,到山上伐木,再做出一個蓋子來。我們沒有必要在特定的時間解決所有問題。

於是,他給出了一種騰挪的方法:盤活存量資產。沿著公路鐵路,還有很多服務區、收費站、通信管網、基站、廣告牌等優質而龐大的資產。

在貴州,僅高速公路邊上的零散土地、閒置廠房空地就達到了2萬餘畝。除此之外,還有路況、交通流量、用戶出行消費等巨大的、動態更新的數據資源。當地政府可以改變這些土地的性質,讓社會資本參與進來。比如在高速公路邊搞物流,需要物流公司參與;想要做充電樁,需要和電網合作;想要盤活數字資產,需要找網際網路公司;在服務區搞經營,也得請專業的商家來做。

這個辦法並不新鮮。黃奇帆在重慶,王國平在杭州,都曾實踐過。而通過「騰挪」盤活這些沉睡的資產,用時間換空間,用產業換未來,基建發展中產生的債務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解決。

凱恩斯說,經濟學中我們經常碰到一些問題,卡在那裡讓經濟發展不了,讓城市無法動彈,讓每個人都陷入巨大的困境。怎麼辦?你需要創造一個新問題來替代它。

在解決這個新問題的過程中,舊問題自然而然就解決了。如果死磕那箇舊問題的話,永遠解決不了。

也是一個騰挪的概念。

就好像當年的倫敦。倫敦有50萬人口的時候,路上有8萬輛馬車,幾十萬匹馬。由此出現了第一個難題:如何處理路上的馬糞?似乎很難解決,你只能創造出一個新的問題:如何從A到B移動得更快?於是汽車出現了,馬糞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在《變量4》這本書中,何帆教授看到鄉村振興、城鎮崛起,看到了地方債務、養老產業等等,看上去都是一個個板結的問題,但如果用騰挪的方式,經濟和社會就有可能出現跳躍式的非線性變革。

對於個體亦是如此。大國崛起的黃金時代,給了每個人騰挪的機會。沒有人可以全方位碾壓你,只要不躺平,一條路走不通,還能走另一條路,留出一些時間和空間

何帆作為一名宏觀經濟學家,用腳走在一線去發現問題,通過實際案例進行經濟學的思考,希望我們能陪伴他30年,這個漫長的旅途也是我們對這個國家和個體了解的過程。

問題一:近些年,在中美貿易摩擦和新冠疫情雙重影響下,中國社會呈現出某種悲觀情緒,對於普通人來說未來似乎充滿不確定,而本書開篇就寫「新型確定性時代」,這是基於什麼得出的判斷,這個新時代具有哪些典型特徵?

問題二:你在書中談到了個體、企業,甚至一個村莊的「騰挪」,請問什麼條件下「騰挪」才是可行的,有什麼要素能增加「騰挪」成功的機率嗎?

問題三:書中的大多數例子,「騰挪」往往表現為弱勢一方身處困境之時不得已的生存策略,然而我們的文化中還有一種「直道而行」的勇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孟子的「雖千萬人吾往矣」,你怎麼看兩種思路的差異?

問題四:無論是農民工返鄉、縣域經濟發展、製造業困局,還是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你都在書中提出了獨到的化解思路,在你的研究中,當今中國有沒有無法「騰挪」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應該如何應對?

問題五:你在書中採訪了打工人、小鎮明星、工廠主等形形色色的個體,請問你篩選採訪對象的標準是什麼,選擇這些人是出於什麼考慮?

問題六:本書文字清爽,敘述暢達,談到了中國的社會環境、宏觀經濟、產業轉型乃至個體命運等多種命題,卻很少出現經典理論框架或數據模型,原因是什麼?略帶文學化的表達是否會削弱觀點的說服力?

吳老師還聊了聊以下幾個話題

點擊圖片,就可搶先試聽哦

會員權益全新升級

新增吳曉波解讀書和圈子

購買8折,贈8周年定製筆記本

和紙書(可選《變量4》)各1本

點擊按鈕抓住最後3天優惠

音頻策劃 | 徐濤

音頻運營| 常秀娟 | 主編 | 鄭媛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