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醫院膀胱癌微創智能診療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24-06-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廣州6月24日電 (蔡敏婕 劉文琴)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24日發布消息稱,該院為第一完成單位的科研成果——「膀胱癌精準微創智能診療技術創新與推廣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增膀胱癌患者9.2萬人,約有4.3萬人死於膀胱癌。目前,膀胱癌診療存在四大難題:「早診難」,缺乏精準早診技術,導致診斷晚療效差;「易漏診」,人工判斷微小病灶易漏診和效率低,造成復發率高;「創傷大」,傳統開放手術創傷大,性和控尿功能喪失;「裝備落後」,微創手術機器人技術被國外壟斷,疊代滯後。

針對上述難題,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泌尿外科教授林天歆和該院教授黃健帶領團隊經過20餘年耕耘,在膀胱癌早診、AI數字化技術應用、精準微創手術及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研發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成果。

膀胱癌傳統早診方法主要為尿液細胞學檢查,陽性率不足40%;而作為診斷金標準的膀胱鏡和病理活檢,有創且耗時長,難以實現人群篩查。

該團隊於2017年通過隊列系統篩選和建模優化,建立了基於2個基因DNA甲基化的膀胱癌診斷技術,將膀胱癌早診總體敏感性從58.0%提高至90.0%,在早期、微小和復發腫瘤診斷上表現出優勢。

傳統尿液脫落細胞診斷膀胱癌敏感性低,該團隊應用深度集成學習技術,研發細胞學AI病理診斷技術,準確率近90%。

膀胱鏡是診斷和切除膀胱癌的主要手段,但受限於醫生的經驗,扁平/微小病灶易漏診,導致術後復發率高。項目團隊基於7萬餘張膀胱鏡照片,開發了內鏡AI診斷技術,實現膀胱鏡下占位病變的全自動識別、分割與診斷,準確率超過97%,而用時僅為人工的1%,對於原位癌的診斷敏感性從人工的50.0%提高至83.1%。該技術可提高年輕醫生和基層醫生的診治水平,縮短學習周期。

此外,傳統開放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存在創傷大、無法控尿、男性性功能喪失、女性生育功能喪失等問題。團隊早於2000年率先引入腹腔鏡技術、劈開乳頭式輸尿管種植等方法原位重建新膀胱;並於2016年率先將機器人用於膀胱癌手術,創建「面紗」技術和功能尿道固定延長術。實現了控尿功能在1-3個月內快速恢復,男性性功能保留率從10%提高至76%,女性保留生育功能。該術式已惠及膀胱癌患者2萬餘名,成為國內膀胱癌的標準術式。

長期以來,我國手術機器人依賴進口,該項目組牽頭研發出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等,在圖像延時、操作範圍、手術導航等諸多方面達國際領先。目前已裝機47家醫院,完成1200多台機器人手術,國產機器人已獲阿聯醫療器械進口批准,走向全球。(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6b05b76701e25c5c266ece878f5802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