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烏爾善:花9年做的《封神三部曲》,我相信它不會過時

2023-07-16     影視獨舌

原標題:對話|烏爾善:花9年做的《封神三部曲》,我相信它不會過時

2023年7月16日刊| 總第3298期

導演烏爾善8年沒有新電影上映。經過9年的籌備、拍攝,《封神第一部》終於要在四天後跟觀眾見面。

2014年第一次開策劃會,花費5年時間寫劇本,6個月的封神演藝訓練營新人訓練、一年半的拍攝……《封神三部曲》被搬上大銀幕的艱難與漫長,足以載入中國電影史冊。

它的誕生,有機遇,也承載著野心。 經典神話改編、三部連拍、頂級製作,用最先進的工業標準實現中國神話史詩的獨特美學,烏爾善形容「它是個夢」。

很多人都想做這個夢,但它的實現需要很多東西,對奇幻類型的擅長、對商業與藝術的拿捏,對神話史詩真與幻的平衡……不論從哪個方面來講,烏爾善無疑是最合適拍《封神三部曲》的人選。

與此同時,幾乎可以想見拍這部電影要面臨的爭議。「封神」這個故事被演繹過無數版本,從美術置景造型、人物選角到故事改編,每個版本都不盡相同。

昨天 ,《封神第一部》小範圍點映。不論是恢弘厚重的場景、故事重新結構的方式,還是新人演員撲面而來的熱血氣質,都讓人迫切想看第二部。畢竟《封神第一部》的「朝歌風雲」只是故事的序章。

經過了這麼長的籌備、拍攝、製作周期,《封神三部曲》會過時嗎?這是很多觀眾關心的問題。帶著以上諸多問題,我們對話了烏爾善導演。

以下,是他的講述。

用父子關係講善惡選擇

作為流傳了三千年的古老神話,「封神」是一個需要重新被講述的經典,我覺得如果有技術能完成,它應該是很多導演都想要拍的題材,既有真實歷史,也有民間想像力,是一個很好的素材庫。

每個時代講「封神」故事,都包含當代價值表達。《史記·殷本紀》里司馬遷的敘述,離歷史真實事件過去一千多年了。《武王伐紂平話》是宋元時期的當代,《封神演義》是明代的當代。 沒有絕對客觀真實的,每一代講述都是根據當時他們認為的真實去進行當代講述。

我們第一次開策劃會是2014年6月,一開始就確立了用三部曲的形式來改編《封神演義》。

劇本寫起來挺花時間的, 編劇有4個人,前兩年是冉平老師、冉甲男和我一起寫劇本,寫到了分場大綱,台詞劇本的階段曹升加入進來,和我一起繼續寫,等於他們各寫了2年,我是4年一直都在。蘆葦老師和詹姆士·沙姆斯是劇本顧問,我們把每一稿劇本發給他們之後,他們提建議給我們。

《封神三部曲》改編自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和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封神演義》小說結構很均勻,《封神三部曲》的打點也來自於這個結構。

一百回的小說分三段落,第一部包含第1至第33回,講紂王無道、諸侯反朝歌,到黃飛虎歸周結束;第二部包含第34至第 66回,主題就是西岐保衛戰;第三部是第67至100回,講姜子牙金台拜帥,武王伐紂,封神天下。

我們電影的故事肯定是講姬發和殷壽的,神話史詩講鑑別真偽、善惡鬥爭、英雄成長,在第三部里有一個善惡對決,這條主線不會有什麼改變的。

只不過《封神演義》和《武王伐紂平話》這兩個文本有很大區別,前者有闡教與截教,以及宿命論的東西,我們要站在當代的角度,重新去審視哪些東西是有價值,哪些東西是無效的。

我在2020年左右講這個故事,也要做出一個選擇。

姬昌和殷壽這兩對父子關係非常打動我,於是我們將主線改編成了兩個家庭的故事。兩對愛恨糾纏的父子關係,這對於一個戲劇來說非常有力度,是值得去探究的人物關係。

電影的一個原創設定是把姬發設定成了質子,他在殷壽身邊長大,崇拜殷壽,對他自己親生父親卻比較疏離,依據來自於古代的質子制度典籍,我們挪用了一下。

如果是大家都非常感同身受的劇情,就應該保留。比如封神的故事追溯到《史記》,大部分版本都保留了姬昌食子的事件,因為這個事件直接觸碰了中國人的倫理和情感底線,對於大家都是有共鳴的,這個事件我們就保留了。

整體來說,《封神第一部》的故事是在用父子關係講善與惡的選擇。從蘇全孝到龍德殿上的四個質子,他們各自跟父親的情感關係都不一樣,有的疏離,有的叛逆,有的忽視自己的父親。 姬昌姬發父子、殷壽殷郊父子,這兩對父子關係與其他人,是主題和變奏的關係。

「你是誰的兒子不重要,你是誰才重要。」這是一個人自我認知的起點。我們選擇講家庭的故事,你跟父親的關係,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是講三千年以前這個人怎麼想的。

質子團選角很「冒險」

殷壽的形象設定來自荀子的描述,「長巨姣美,筋力超勁」,性格來自司馬遷《史記》記載,「資辨捷疾」等。他就像我們電影里那樣高大英俊,是戰場上的武將。

這是一個王朝統治者更有說服力的形象,也是一個反派應有的複雜性,是讓戲劇變得可信的一個重要調整。費翔的形象最接近於文本對紂王的描寫,加上之前我們有合作,我知道這個角色給到他,他能給我很多的驚喜。

妲己的劇本設定跟之前的版本都不一樣,我們找演員的目標首先是年輕,符合原作里她16歲進到宮廷里的年紀。

在形象上我們沒有往妖媚方向走,就是一個解除封印的狐狸靈體,附體到了蘇妲己身上。她沒有追求權力,也不具善惡意識。可以說 蘇妲己是一個單純、帶動物特性的角色,從她出場的時候就在爬行,用嗅覺、聽覺和觸覺去感知陌生的世界,有很多動物的表情和形體動作,包括思維方式也是。

所有演員都使用原音,演員除了需要用形象塑造角色,聲音也需要,我非常堅持這一點。妲己是個外來者,進入人類世界相當於在模仿人類的生活,所以在音色和情緒上會有不同,反而增加了這個角色的異類感、距離感。

娜然是2018年進到封神演藝訓練營的,影片中的舞蹈全是她自己跳的,沒有替身,將來第二部里還有彈古琴橋段。她學習能力很強,也很刻苦。

質子旅的演員們也是層層選拔出來的,在6個月封神演藝訓練營結束後才會告訴他們誰得到角色了。姬發和殷郊這兩個主要角色有20多個人在競爭,因為第一眼看不出來誰更適合,在訓練的過程里,靠演員自我講述,才能逐漸判斷準確。

對演員的訓練,一部分是技術的訓練,大家之前可能老注意武術這些,其實表演課是主課,因為他們有的人之前是沒學過表演的,即便學過表演也不是系統學習。比如,在進入訓練營之前,於適是國家二級籃球運動員,陳牧馳是一個退伍軍人。

新人演員的課程都是我跟各位老師商量出來的,我有時間就會去看一下老師教得怎麼樣,每個人學習狀況怎麼樣,也會看演員的菜單,要達到理想的身體塑形效果,營養配餐都要同時考慮。

當然,更重要的則是調動他們真實情感進入角色的能力。內心沒有類似的情感體驗,沒可能去演繹這類角色。

比如於適很像一個「容易被騙」的熱血青年。陳牧馳長得很像費老師和袁泉親生的,而且作為王子可能性格更驕縱、自我更強一點。他們兩個的成長過程、原生家庭,以及性格跟角色可能有90%是類似的。

他們很年輕,對手戲演員則非常成熟、有經驗。他們最可貴的就是真實純真,所以要找到他們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經歷,然後把它借用到角色上面,這樣的表演效果是最好的。

這樣的選角策略,我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挺冒險,但其實也沒有第二個選擇。

年輕演員能在20歲這個年齡段,把兩年時間全部交給劇組,經歷6個月的訓練和一年半拍攝,成熟演員不可能接受,覺得不值得,最後還不一定能得到角色,所以只能在海選里找到合適的人,把他塑造成角色。

我相信《封神》不會過時

我有8年沒有作品上映了。

《封神三部曲》這種神話史詩類型電影,花費九年、十年籌備也挺正常的。如果有觀眾期待我的電影,那麼我得尊重他們的期待,得保持信譽,不能玩砸了。

美術、特效這些做起來並不輕鬆,但我知道方法。通過前幾部影片的工作經驗,我們大概找到一個工作方法,對視覺呈現的結果是比較有把握的。

技術跟時間沒有絕對的關係,跟我們之前的基礎有關係。2017年我們為《封神三部曲》確定的技術標準,受這幾年疫情等各方面的影響,我們那個時候追求的製作目標放在現在更寶貴了。技術上盡了我們最大的力量,應該算是中國電影工業一個挺大的進步,尤其在中國經典美學和工業技術的結合上。

當時,劇本這個層面不知道能做到什麼樣的質量,演員這邊啟用了新人,這兩項工作真的是未知。

這樣一個神話史詩電影,三部曲的結構,劇本上需要技術,但別人跟你站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裡面,有經驗也幫不到你。

比如詹姆士能體會到一部分我們對《封神演義》這個故事的感情,但體會角度不一樣,情感的種子一定來自於我們自己文化里。

由於我們之前類型寫作的意識比較弱,沒有太多技巧,進入寫作的時候會有艱難的感覺,尤其是系列電影、史詩類型,可參考的樣本都是國外電影,跟我們主題和方法都不太一樣。

神話史詩的類型,三部曲的寫作方式,怎麼同時兼顧單篇的獨立性、完整性、連續性,都比較有挑戰,我始終覺得劇本是最花時間的部分。 整個周期現在算起來是9年多,真正去拍攝其實才一年半,演員訓練加拍攝才兩年,後面是因為疫情的原因,拖了很長時間才上映。其實九年中,一半的時間都在寫劇本。

《封神》片場

我相信永恆的故事不會過時,這個故事流傳了3000年,如果過時了,說明它不永恆。

《封神第一部》原計劃就是暑期檔電影,給年輕人看的。在《封神三部曲》之後,我會做一些之前沒做過的類型。

比如我現在還在做一個科幻電影項目,科幻和奇幻對我來說沒有本質差異,一個以科學理論為依據,一個以神話來設定,本質都是講人性,只不過都借用了有想像力的設定,讓觀眾進入超現實的體驗而已。比起現實主義的方式,我可能更喜歡用幻想的方式表達真實。

文/飛魚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8e146606caff2422c7470f7eadeee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