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百歲老人長壽秘訣意義不大

2024-06-22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6月22日報道西班牙《先鋒報》網站6月9日刊發題為《為什麼不能聽從百歲老人的營養建議?》的文章,作者是布拉德利·埃利奧特。全文摘編如下:

在報道關於年過100歲甚至110歲的老人的新聞時,記者總會向他們提出這樣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您是怎麼實現這麼長壽的?」也總會有一些有趣、出乎意料的答案脫穎而出:每周五吃炸魚薯條,每天喝一杯烈酒,每天早餐吃培根,天天喝葡萄酒和吃巧克力……

雖然這是一類受歡迎的新聞,但這是一個相對沒什麼意義的問題,無助於我們理解某些人為何如此長壽。讓我嘗試通過宏偉的建築、空軍飛行員和統計數據來解釋其中的原因。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的統計學家試圖運用他們的技能將被敵方炮火擊落的轟炸機數量降到最低。通過研究轟炸機返航時的受損情況,可以繪製出這些飛機最常受損部位的分布圖,以便在這些部位添加昂貴的厚重裝甲。

這很簡單,不是嗎?但統計學家亞伯拉罕·沃爾德卻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觀點。人們分析的都是帶著嚴重損傷從戰場上返航的飛機,但是那些沒有返回的飛機呢?沃爾德認為,應該在所有返航飛機上未受損的地方加裝裝甲,因為任何被擊中這些部位的飛機都已被擊落,而永遠沒有機會返回接受檢查。

這種現象被稱為「倖存者偏差」,即只分析那些可供分析的案例,而忽略那些沒能「倖存下來」的案例,從而產生的認知和統計偏差。

舉例來說,假設有100人,他們都終生吸煙。作為一個群體,很多吸煙者會較早死於癌症、肺病或心臟病,但可能會有一兩個人活到100歲。現在想像一下,記者在這樣一位幸運兒100歲生日時向他(她)提出了那個經典問題:「您將自己的長壽歸功於什麼?」「每天抽一包煙。」這位百歲老人說道。

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倖存者偏差」在社會中無處不在。我們都能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取得成功的著名演員或商人,他們努力工作,相信自己,終於有一天獲得了成功。但我們不會讀到或聽到無數人努力過、付出過,卻從未取得成功的例子。

在新聞報道領域,這造成了一種偏差:我們聽到的大多是成功的故事,從來沒有失敗的故事。這種偏差也適用於我們對以下領域的看法:建築(在大多數情況下,特定時期的宏偉建築往往能「倖存」下來)、金融(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人在高風險投資中取得成功的例子,而不會讀到關於那些失敗者的故事)、職業規劃(「如果你現在努力訓練並從大學退學,就能像我一樣成為一名成功的運動員」,那些成功的人如是說)。

我的研究對象是各種各樣的老年人,其中經常包括那些活到極高年齡的非典型老人。目前,我們正在研究一些65歲以上的老人,他們到了晚年仍保持著異常高的運動量,而且身體健康。他們是老年人中的傑出典範,其中許多人在實驗室進行的測試中都比我本人更快、更強壯,儘管他們的年齡幾乎是我的兩倍。

雖然我們知道終生堅持鍛鍊與他們進入老年後異常良好的健康狀況有關,但我們還不能直接說二者是互為因果的。可能是積極鍛鍊的人不容易患上癌症、糖尿病和心臟病等慢性疾病。也有可能是,這些人之所以到老年仍保持活躍,是因為他們在人生的早期階段沒有患上癌症、糖尿病或心臟病。

相反,這些老人身上可能還有我們尚未發現的第三種因素,這種因素使他們保持健康,並能堅持鍛鍊。我會用謹慎的科學語言來說明,有些事情很可能會幫助人們實現長壽:積極進行體育鍛鍊、不要吃得太飽、不吸煙,再加上積極的人生觀,當然還有遺傳因素。

相關性並不等於因果關係。這一點對理科專業的學生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我們的大腦是這樣工作的:我們看到兩個變量之間存在某種模式,就會認為它們之間存在某種聯繫。但通常情況下,就像「倖存者偏差」一樣,我們在沒有分析所有數據的情況下就得出了結論。(編譯/田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58a1aaf577a6e54ca5ec98f3857225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