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品見人品,也見情懷。

2023-10-20     觀歌觀舞

原標題:酒品見人品,也見情懷。

「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七百多年前,施耐庵一筆一划認真寫下了這膾炙人口的佳句。乾坤日月,雄渾壯美的意象,被明初才子用一壺酒輕鬆囊括。

酒是好酒,人是妙人;酒本無智,人賦予慧。

清濁一杯,寄託了古今多少才子名人的智慧,或靈光一閃的巧思,或深謀遠慮的洞察,或洒脫快意的隨心。

酒飲小醉,是一個人最佳的飲酒狀態;才子名人智慧的背後,是一個時代的剪影。

他們的天地人和、壯志衷情、文治武功,都被歲月釀成一縷酒香,浸透了一個時代的榮辱興衰,縈繞了上下千年的醉好時光。

o1

自強不息:酒後見人品,逆境出聖賢

中華上下五千年,政治大棋步步驚心,當局者對上入仕者,從來不乏明珠暗投,美酒流江的遺憾。

貶謫、下放、賦閒,貧弱壓垮了文人傲骨,不得志擊碎了滿腔抱負,衣上酒痕詩里字,點點滴滴,儘是淒涼意。

但蘇軾不一樣。

被貶到黃州之前,蘇軾不只是蘇軾,他還是青年才俊,是大宋榮耀,被貶到黃州之後,蘇軾這才成了蘇軾。

喝酒是蘇軾貶謫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酒中愁苦有嗎?有。

前赤壁賦中,與客飲酒聽簫酣睡到天明,盡抒人生之短暫,天命之傷感。

但更多的是對生命的全新感悟。

褪去光環的蘇軾,從神壇上走進了田地間,他會和扛鋤踩泥的老農聊天,會自己烹飪最便宜的豬肉,會用蜂蜜與米飯釀米酒……

在這個時候,排解愁苦只成了酒所扮演的角色中最微小的一部分。

田間豐收,蘇軾喝酒;祈雨成功,蘇軾喝酒;與民遊獵,蘇軾喝酒。

酒,見證了蘇軾從黯然到奮發的全過程,從「求於君」到「求於民」,蘇軾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蛻變,從此蘇軾,無論走到哪裡,都只是蘇軾。

明珠暗投,也會用自身光芒為所處之地帶來希望;美酒傾江,也會隨著江水將酒香贈與天下人。

02

捨我其誰:不在「我」,在「舍」

有人說捨我其誰是一種自負與孤高,但捨我其誰的關鍵何曾在「我」,關鍵在「舍」。

漢室傾頹,皇權顛覆;烽火燃遍,狼煙四起;諸公慟哭,蒼生悲戚。

只有曹操,不悲不怨,刺董卓,整兵馬,訪謀士,理軍事,從年少英武熱血到後來的統領北方,「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舍了聲名,擔了宿命。

曹操自認的宿命就是一刻不停地揮動驅策天下的鞭子,「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敬良將名臣,敬百姓社稷,上祭皇天,下祀后土,這一杯重若九鼎的杜康,只有曹操能夠端起來。

而曹操所敬的良將中,關羽,是一抹亮色。

華雄叫囂,接連將俞涉、潘鳳斬落下馬,十八路諸侯惶惶,各路軍將各懷心思,或存力,或懼死,只有關羽,挺身而出,力斬敵首,酒從華雄的張揚開始一路溫熱到了華雄的落馬結局,一如關羽始終赤誠勇毅的心。

真正能夠在恐懼環境面前,力挽狂瀾,表現出上將的果敢與擔當,這是關羽的捨我其誰,舍了生死意識,擔起了勝負執念,這就是一代名將的驕傲。

03

捨生取義:革命成功,自流血始

風起雲湧的清末民初,千年一遇的歷史彎道。

革命者層出不窮,革掉的是歷史癰疽的命,卻也革掉了先驅後繼者的命。

捨生取義,捨身求法,對法則道義的追求釀成了一杯苦酒,涵蓋了一個時代猝不及防的傷痛,犧牲的熱血為苦酒增添了燒灼的溫度,灼熱到讓人眼眶滾燙,將對世道與家國的淚水灑向杯中,平添三分肝膽壯志的辛辣與痛惋志士的酸澀。

這一杯,敬革命的先驅軍。

「斗酒縱橫天下事,名山風雨百年心」的報國豪情,然君難為君,國將不國,風雨飄搖,力圖革新卻變法失敗。

眼見仍然在做著五彩斑斕天朝美夢的帝國受盡列強鐵蹄屈辱,耳聞飽受蹂躪渾渾噩噩的生養了他的萬千平民發出悲痛的泣血呼號,逃難避禍只會讓譚嗣同的心在苟延殘喘的餘生每一天內日日夜夜受盡煎熬,殺身成仁。

「流血自嗣同始」的呼號振聾發聵,掀開了改換天地的歷史巨幕。

這一杯,敬革命的後繼者,千金買刀、貂裘換酒,扛起了民主革命的大旗,擔起了救亡圖存的責任,尋覓真理,追求平權。

讓埋藏在封建制度陰暗角落裡的不甘的、怨怒的、傷痛的、悲憤的與她的一腔熱血盡數化作碧濤,將一切渾濁的全部滌清,將一切腐朽的全部衝破。

04

天人合一:是最高理想,也是不懈追求

好酒講究五味調和,順應天時。自董仲舒開始,在幾千年的儒學入世道中,治國便如治酒,天人合一成為了呈現國家社會和諧的最高形式。

中國人最擅長從萬物中領悟到宇宙運作的規律與奧秘,一枝一葉總關情,格物致知成為了有經世致用理想的讀書人錘鍊心性、體悟天道的必修課。

小到華佗仿動物體態行為創五禽戲,將人體健康的元氣引入自然,大到董仲舒將天道作為社會架構與規則的參考模式。

這種參考模式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也維持了社會的穩定,從理念的提出到孜孜不倦的追求,每一代儒學大家對於如何達到「天人合一」的終極社會形態都進行了思考與實踐,並隨著歷史的變更演變出了不同的流派。

「聖人與天地民物同體,儒、佛、老、莊皆我之用」的養大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載大道,都是「天人合一」社會理想的呈現形式。

05

以人為本:治國安邦,民健則國康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在戰國時期,人命輕如草芥的紛亂年代,孟子振聾發聵地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引起了一代代封建制度下生存的知識分子對國家、君王、百姓之間關係蘊含的真正含義的思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哲學理念在這裡得到了社會化的轉化。

嘉靖年間,皇帝問道,不理朝政,嚴黨橫行,官吏貪墨,兩京十三省遍地餓殍,四海九州內再無民生。

堪稱明代第一直臣、忠臣、賢臣的海瑞,「為直言天下第一事,以正君道、明臣職,求萬世治安事」,備好棺材後,一封《治安疏》上到嘉靖清修的西苑。

《大明王朝1566》中對海瑞當時所思所想進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畫,那一句椎心泣血的「君父,知否?」道盡了海瑞身後所站著的六千萬百姓的惶恐與掙扎,與失去「君父」庇護而動盪不安的世道人心。

海瑞「無君無父」,卻將百姓放在了心上,天下百姓無「君父」,他便以「父母官」的身份支撐著自己對蒼生的關懷。

他病逝後,靈柩經水道還鄉,兩岸百姓著白衣白帽,酹酒痛哭。

海瑞生前沒有辦一次慶酒,身後卻有千萬人赴他的別宴。

幾千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精英階層在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中,積累了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捨我其誰的擔當意識,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舍舊謀新的創新思想,天人合一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

蘊含著中國智慧文化的酒,讓智慧的人來品,能夠品出來的,不僅僅是醇厚的酒香與清冽的滋味,更多的是對文化歷史的感受,對智慧之道的體悟,下至個人修養,上至家國情懷,都在杯中,酒里,眉間,心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f440825266a6bacf63e230e901e24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