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李漠:「裝腔」沒有頂,愛情需驗證

2023-09-04     影視獨舌

原標題:導演李漠:「裝腔」沒有頂,愛情需驗證

2023年9月4日刊| 總第3348期

這個夏天,當都市劇普遍在女性議題和貼地飛行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時,拍曖昧、講拉扯,聚焦都市人愛情複雜心流的《裝腔啟示錄》以迥異的風格,闖入了觀眾的視野。

從故事背景來看,《裝腔啟示錄》顯得並不那麼「現實主義」。畢竟以投行和律所為行業背景的都市劇,大多逃不開「懸浮」慣性。但《裝腔啟示錄》卻做到了將投行精英和紅圈所律師之間的愛情較量先掰開揉碎,再撒進國貿CBD的夜晚和清晨、街道和寫字樓的夾縫間。

這種極致浪漫和現代性的表達,讓不少觀眾表示「她/他在演我」。在評論區,擠滿了劇迷諸如「一點都不裝,全是社畜的真實」「疲憊又共情」「上頭上頭上頭上頭」的評價。

《裝腔啟示錄》是李漠導演近三年來,繼《我在他鄉挺好的》《買定離手我愛你》《三悅有了新工作》後,第四部與觀眾見面的作品。相對前三部作品,《裝腔啟示錄》里對都市生存和職場生活的白描少了些,對當代人複雜愛情心緒的演繹多了些。如此的重心選擇,讓《裝腔啟示錄》風格化了,但也圈層化了。

為什麼以「裝腔」為關鍵詞切入愛情主題?從《他鄉》到《裝腔》又有怎樣的升級?影視獨舌近日對話了導演李漠,聽他詳聊了《裝腔啟示錄》的創作心路。

以下是李漠導演的講述。

李漠

裝腔是個比較級

第一次讀到《裝腔》的小說,就讓我非常有共鳴。

作者柳翠虎的文筆細膩又犀利,通過一種極致物慾、裝腔格調拉滿的都市生活,完成了對消費主義的諷刺,還輸出了很多深度的價值表達。

但它不是一個靠情節推動發展的故事,事件與事件之間沒有強情節牽引,人物線之間也沒有明顯交集,比如劉美玲的人物線原本與主線關聯不大。

書中關於愛情部分的描述也很短,如果只聚焦愛情,可能三集就講完了。

李漠在片場

它所探討的兩個主題我都不捨得放棄:「裝」和「曖昧」。前者是都市人的行為方式和面具,後者是都市人進入一段親密關係的必經過程。

是講一個物慾橫流、裝到極致的故事,還是把都市打工人的艱辛不易和被迫偽裝、讓人產生共鳴的故事講出來?這是我要面臨的改編選題。

我選擇了後者。

因而《裝腔》的改編確定了一條主線:以裝腔為噱頭,探討情感關係;主線通過情感主題來串聯,裝腔則作為話題和手法穿插其中。

那麼,如何裝呢?

首先,要有形形色色的裝腔。各種奢牌哐哐砸,讓主角們拚命地「卷」格調?

不,我想講的並不是真格調,而是裝有格調。

因而,他們每次裝腔的時候,我都設置了一些漏洞,但這些漏洞只有段位更高的人才能看出來。

比如,威士忌到底加不加冰球?

其實怎么喝都可以,個人口味不同罷了。唐影(蔡文靜 飾)也不是真的愛喝威士忌,在家她就喝氣泡酒。但她偏要將威士忌加不加冰球說出個一二三,來顯示自己「懂」。

這種裝腔,只有比她段位高的人才能看出來,而比她段位低的,比如徐家柏(代雲帆 飾),就被唬得一愣一愣的。

還有許子詮(韓東君 飾)選定的所謂小眾的香氛品牌、劉美玲(倪虹潔 飾)每天秀的奢侈品包包等,其實都不算很高級。但重點不在高級,在於裝。他要是真高級了,就不是裝了,對不對?

有一次看到飄過的一條彈幕,「拿個馬鞍包還來裝?」我都急了,對啊,她在裝啊!

裝腔這事,是一個比較級,沒有頂。這也是我們想通過裝腔所表達的反消費主義啟示:裝腔和比較沒有頂,所以從本質上講沒有必要去追求。

情緒驅動敘事

都市打工人的真實職場生態,是裝腔的另一個側面。都市人的萬家燈火下,是孤獨和疲憊。

我這樣模擬投行人許子詮的一天:早上六點起床,穿著安踏,背著羽毛球包,去北五環外的羽毛球場陪領導打球。為什麼不穿耐克?因為領導穿安踏。說是打球,其實是撿球和遞水。

打完球換一身衣服,跟智能算法、新能源這種科技創業公司找項目,跟虎撲直男們吃飯聊直男話題。下午換成西裝,回公司跟自己團隊的小朋友開會布置任務。晚上陪老闆去跟客戶應酬,半夜回來還要在健身房吭哧吭哧健身,然後才能疲憊地睡下。

哪有時間談戀愛?跟誰說說體己話?沒有。回到空蕩蕩的住處,甚至沒有時間感受孤獨,就累得倒下。在紅圈所當律師的唐影也是這樣。

這不是我的憑空想像。我跟著投行的朋友上了半個月的班,觀察他們的生活和工作狀態。取景也是在CBD真實取景,拍攝期間在wfc和ffc兩個樓上各租了一間辦公室,我每天早上6點就跑去「上班」。

慢慢地就會產生疑問,CBD再高大上,跟我有關係嗎?我每天面對的就是地鐵和工位,以及地下一層的食堂。唯一產生關係的可能就是每天下班,換上高跟鞋,穿著風衣,一手星巴克,一手筆記本,在國貿通道里走向地鐵站的那一會兒。

我很喜歡一部韓劇是《我的解放日誌》,它與《裝腔》一樣,關注的都是在都市裡「半死不活」的這群人。但它講的是出世和出逃,《裝腔》則是「知世故而世故」,跟生活死磕。

「死磕」的這股勁兒,我們沒辦法通過硬核的工作場景來展現,也展現不了。所以我的解法是用情緒推動敘事,用氛圍復刻他們在職場產生的各種情緒。被直屬領導甩鍋的委屈,項目暴雷的失落,通宵加班的崩潰……這也是讓觀眾共情的最有效的方式。

職場部分,我借鑑了美劇《摩登家庭》和《繼承之戰》的拍攝方式,鏡頭「啪」一下甩過來後推進,本想通過鏡頭的呼吸感和心跳感營造工作時的緊張氛圍,也能讓觀眾更有沉浸感。但它需要掌機的攝影師跟劇本、演員有高度默契,我做得可能不夠成熟。再加上美劇通篇都採用這種拍法,我只在職場戲份這麼拍,觀眾冷不丁就會覺得有些突兀。雖然這次嘗試不算成功,但我也不會放棄這種嘗試。

《裝腔》的主色調是棕色、黃色、灰色,還有一點點金色。這也是北京在我印象中的顏色。

金色是陽光的顏色,北京的光感跟南方的不一樣,北京的陽光是刺眼的,它不溫柔,直視著每一個想要在這片土地紮根的人。而這群人可能往往也沒有白天,只能在通勤路上看到黃色的、閃著金邊的朝陽和夕陽。

音樂風格是劇本出來前就已經確定了的,西海岸爵士。但又不能太西海岸,它得融合其他元素,音調再降一點,才會像北京。

片頭曲的初始版本非常簡練,只有「咚咚咚」的腳步聲,經過改良後加入了許多瑣碎的聲音,叮叮噹噹,磕磕碰碰,相當忙碌,有點亂七八糟,但向前的腳步聲有條不紊。

這也是我想講的《裝腔》的狀態,即使生活里很多瑣碎,也要有條不紊地往前走。

兩個獨立的圓

情感主題是串聯全劇主線情節的關鍵,每一集都有一個明確的情感遞進任務,和相對應的開場形式、伏筆鋪墊、高潮段落和結尾懸念。但大體上,關於愛情我們主要想講兩個主題。

一是「棋逢對手」的兩性關係。

原著中只有唐影的視角,許子詮的視角並不存在。他的成長環境是怎樣的?談過幾段戀愛?跟朋友相處時性格如何?這些都是空白的。既然是唐影棋逢對手,就也要把唐影的對手講明白。於是我們重新書寫了許子詮,不僅寫兩人交往過程中他的心態,還要寫他的個人生活。

只有這樣,唐影和許子詮才是兩個獨立的圓。看到最後會發現,他們倆除了前部分工作上有短暫交集,一直到最後也沒有在事業上幫助對方什麼。

這也正是都市愛情最理想的模樣,一個獨立的圓尋找另一個獨立的圓,實現1+1>2,而非一個不完整的圓尋找另一個不完整的圓,企盼對方恰好能治癒自己。

二是愛情治癒膽怯。從很唯心主義的角度來說,驗證真正愛情的唯一方式,就是遇見那個人,並經歷一系列過程,才能驗證究竟是不是他/她。沒經歷過這個過程講純愛,是無稽之談。

什麼樣的過程?

經歷相處,經歷底線,經歷彼此最糟糕的一面,經歷卸下心防和防備之後的不堪,經歷更好的選擇。

外化到唐影和許子詮之間,就是極致曖昧拉扯。事實上,兩個人的愛情主題就是膽怯,害怕進入親密關係,害怕進入一段責任,害怕被入侵的生活,需要無數次確認再確認,摸透了才會卸下防備進入。

有些年輕觀眾還在上大學,看完劇後靈魂發問,入了社會套路都這麼深嗎?還有觀眾帶有感情潔癖,覺得許子詮的海王做派太渣了。

但沒有驗證過的感情,真的靠得住嗎?

林心姿(包上恩 飾)與徐家柏的結合,就是唐影和許子詮的鏡像對照。徐家柏是林心姿「統計表上得分最高的男人」,真心對她好,從不養魚,願意掏空積蓄買房,完全符合林心姿的擇偶標準。但經過驗證,兩個人不合適,控制欲極強的感情模式也並不是她想要的。

當然,也不希望大家因為許子詮而對金融男產生某種刻板印象。許子詮與唐影的初戀對象十分不同,就是想跟大家講,當你遇到那個人時,那個人可能跟你一開始的設想大相逕庭,你心裡預期的愛情也未必是你想像的樣子。

這是《裝腔》最基本的情感邏輯。

「近歷史」和「近未來」兩手抓

每次構思一個新項目,我第一個想的往往不是劇本,而是音樂。

《他鄉》採用人聲合唱、哼唱、吹口哨,《裝腔》用了爵士,現在手頭在籌備的一部劇是《180天陪產計劃》(劇名可能有改動),是一個發生在江南的故事,所以風格可能是民樂,用絲竹等傳統樂器進行合奏。

《180天》看起來講的是生育,但內核是親情和家庭。它決無意對大家進行說教,也不探討是否鼓勵生育,而是想通過一個生命的孕育,讓大家回憶起生命誕生之初的美好。

這三部劇也是我的「三部曲」,《他鄉》重友情,《裝腔》講愛情,《180天》論親情。相較於其他都市劇,我著重刻畫的就是親密關係。我的劇中推動故事發展的往往不是情節,而是情緒,用情緒和氛圍勾著觀眾心裡的念想,產生感受的共鳴。

我覺得這是另外一種「強情節」。

接下來有兩個項目在做研發,都是與世界強烈摩擦的故事,但時代背景很是不同。

第一個故事有點「近歷史」,也事關當下。主角是00後,趕上了中國經濟騰飛的最蓬勃的時代,也經歷了封閉的三年大學生活,走出校門才發現,社會留給他的機會競爭非常激烈。機緣巧合之下,他進入畜牧業,搞養豬事業。

這也是之前我提到過的農村畜牧業題材故事。當年輕人在都市找不到出口時,是否能在農村找到?

另一個是「近未來」的故事,時間設定在2040-2045年。這是一個普通人摸爬滾打成為太空人的故事。現實邏輯上是通的,今年年初有條新聞是一位北航教授,成為了第一個非軍籍太空人。但這不是一個上天的故事,而是「貼地飛行」,講一個被社會摧殘、喪失夢想的普通人,如何懷揣著航天夢,一步步到達自己的目標。

這兩個故事對我來說都是很新鮮的嘗試,我也會在故事情節、視聽語言上做新的探索。我不怕新的嘗試可能像「印度運鏡」一樣不成功,但我認為如果一直停留在舒適區,對作品而言也是傷害。這是我不斷嘗試得到的啟示。

文/時一、鐵皮小鼓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c67d39365d05517539aa19d9ddbb1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