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頭條看到一篇有關於高考狀元的文章,看後思慮頗多,久久不能平靜。
人們對於高考狀元的關注,多在於每年的高考期間,媒體熱捧,學校宣傳,家長艷羨,但這篇文章關注的,是高考狀元在後續職業生涯中的表現。
文章參考了兩個調查報告:《中科院震驚調查:30年1000餘高考狀元人生並不理想,無一成為行業領袖!》,艾瑞深《2015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
先說他們的結論:
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狀元畢業後多從事高薪職業,成才率低於社會預期。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
中央教科院院長袁振國教授認為:「創新根本不是靠教育出來的。」
上海市浦東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程紅兵先生說: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這一階段的教育有重大失誤,就是沒有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這一階段的教育就是以填充式教育為基本症狀的,由於巨大的就業壓力,導致巨大的升學壓力,學生要不遺餘力地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升學準備,所以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全部由教師負責填滿,學生在家時間比如雙休日,則基本由家長負責填滿,這個原因不僅是教育的,更主要的是社會造成的。
這給現在的學生家長們帶來什麼啟示?
1.應試教育有其弊端,分數不是全部
應試教育以考試成績評價學生,分數成了衡量學生的唯一標尺。很顯然,單一的分數制是比較片面的。它能反映的,只是學生對於學校教授知識的理解程度,以及應試技巧的熟練程度。
雖然明知這一點,但在巨大的升學壓力下,學校、家長、學生不得不犧牲本可用於其他技能訓練的時間,全身心的投入到應試訓練中,以爭取更好的成績。
在當前社會,最重要的是創新能力,而應試教育填充式的教學方法,題海式的訓練,似乎都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大敵。
除此之外,美國心理學家曾對上千位成功人士進行了研究,想從他們身上,找出一個人成功都需要哪些因素,以及成功與學習成績是否相關。
研究的結果表明,成功人士中不乏成績優異者,但學習成績對一個人的成功,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這些成功人士普遍具有的是七個特質:
第一,堅韌不拔;
第二,自我控制能力;
第三,社交合群能力;
第四,對生命的熱情或者激情;
第五,感恩能力;
第六,樂觀精神;
第七,好奇心。
很明顯,擁有這七個特質,一般都會有較好的成績,但有好的成績,未必有這七個特質。
這七個特質,是現行的教育體制,很難體現出來,也是很難培養的,更多的需要借力於家庭教育,這需要每位家長做好準備。
每一位家長都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需要考慮清楚的是,你需要的,是一個僅僅成績好、分數高的孩子,還是一個成功的人?如何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2.應給孩子更全面的發展,和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
由於過分重視成績,孩子幾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文化課中,很多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奔波於各個補習班之間,鮮有自己空閒的時間。
在這樣的情況下,連足夠的休息、保證身體發育都是一種奢望,更別說全面發展了。
興趣、愛好、休息、玩,這些看似「無用」的事,讓家長覺得是「浪費時間」的事,實際卻對孩子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愛因斯坦曾說,他有一部分智慧,就來自於他熱愛的小提琴。
錢學森也曾多次感慨:「在我對一件工作遇到困難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往往是夫人蔣英的歌聲使我豁然開朗,得到啟示。」「我們當時搞火箭時萌生的一些想法,就是在和藝術家們交談時產生的。」
所以,想讓孩子更成功,家長們需要有大智慧,能夠放棄短期要求好成績的功利心,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
讓他們少做一些「有用的事」,多做一些「無用」的事,這不光能幫孩子提高成績,還能讓他們人生的路更充實,走得更遠。
3.報告是否反映了最新形勢?
兩個調查,分別調查截至至2011和2014年,而從最近幾年的高考狀元來看,由於出色的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背景影響,他們不光學習成績優秀,還愛好廣泛,是典型的「多面手」,已經不是多年前的狀語可比了。
過去,人們對於教育認識不夠,甚至直到現在,還有很多家長仍然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他們傾向於把孩子甩給學校,而自己退居幕後,做好後勤保障,讓孩子「專心學習」。
然而現在,隨著受過高等教育的這一批人逐漸為人父母,他們更多的持有科學教育的理念,相比以前,也更重視家庭教育,更重視成績之外的東西。
但是,儘管教育制度一再改革,應試教育的大方向仍然沒有變,應試、升學的壓力並沒有得到本質上的減輕,這就十分考驗各位家長的智慧,看他們如何能在考試升學,以及素質人格的培養中,取得微妙的平衡。
家長們也應該扭轉過度重視中小學教育的觀念,否則,「初中畢業了上個好高中,高中畢業了上個好大學,大學畢業了找個好工作。」
但在職場的競爭中以及今後的人生中,不會學習,或學習能力不夠,會「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教育是場終身賽跑的馬拉松,從來沒有畢業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