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國家再次吹響了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逐步降低燃油車比例的「碳達峰」號角,《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正式出爐。方案提出:到2030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營運交通工具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陸路交通運輸石油消費達到峰值。
數據顯示,目前交通運輸碳排放占我國碳排放總量約10.4%,尤其是公路運輸,占全國交通運輸碳排放總量的85%以上。所以,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各個領域中的應用,迫在眉睫。
01
插混車型為何會被淘汰?
在從燃油車邁向新能源的過程中,電動車是當之無愧的主力。在此期間,許多混合動力車型也贏得了一定市場。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比亞迪Dmi混動車,幾乎占了比亞迪新能源銷量的一半,與電動車勢均力敵,藉助電動車和混動車型近90%的銷量占比,比亞迪已經在新能源市場數次打敗特斯拉。新勢力之一的理想汽車,只靠一款增程式動力的理想ONE(參數|圖片),硬生生在新能源汽車市場走出了一條差異化道路,成為美股、港股的雙料上市企業。
插電混動車型,一直以來在市場中扮演的角色,是從燃油車過渡到電動車的必然產物,由於兼具純電動車與燃油車的優勢,在當前電動車市場依然不夠成熟的時期,插混車型依然是許多用戶首選的目標。不過市場上對插混車型的分歧,已經初現倪端。
2021年以來,全球許多車企紛紛擁抱電動化。其中,老牌車企梅賽德斯-奔馳明確表示,從2025年開始只推出純電動汽車,包括混動車型在內的汽車,被這家巨頭無情拋棄。更誇張的是,與梅賽德斯-奔馳持同樣態度的還有寶馬、沃爾沃、賓利、捷豹、路特斯、本田、日產、馬自達等車企,有些車企甚至已經定下了停售燃油車的時間,2030年是個重要的節點。
與國外不同的是,國內的插混車型卻蒸蒸日上。吉利開發了GHS2.0 智混系統,未來三年推出至少10款車;比亞迪的DM-i超級混動技術大受歡迎,在2025年之前混動車型都是比亞迪的主力;長城汽車的檸檬混動DHT系統,長安汽車的藍鯨iDD混動系統,也都不甘示弱地露臉。
歐洲車企普遍放棄插混系統,除了跟歐盟嚴苛的排放政策有關外,插混車型的成本也是其考慮因素。從用戶的層面看,插混車型好在沒有續航焦慮,還有綠牌不用搖號,開起來與燃油車沒什麼區別,還方便。但在車企眼中,插混車型的製造成本更高、技術要求也高,因此市場上大部分插電混動車型的售價比傳統燃油車相比反而更高。而且,政策方面對插混車型的補貼熱情也在逐漸消退,電動車無疑具有更大優勢。這是歐洲車企All in電動車的主要原因。
而國內的政策環境則相對寬鬆,相關部門明確要求,到2035年,插混乘用車新車占傳統能源乘用車的銷量要提升至100%。也就是說,取代燃油車要從插混車型開始。另一方面,國內充電網絡的布局相對滯後,充電慢和充電難的問題在節假日格外突出,插混車型在某些場景的優勢大大超過純電動車。數據顯示,今年9月份PHEV 插混車型的銷量為5.7萬輛,在新能源車市場占了16%。
雖然插混車型在國內的包容度更高,但也面臨著脫離政策庇護的境遇。今年上半年,上海出台相關文件,規定2年後購買插混車型(包括增程式),將不再發放綠牌。這對插混市場可能會造成連鎖式的打擊,畢竟一線城市是新能源車的主力市場,上海一旦開了先河,其他城市必然會逐步跟進。
說到底,插混車型依然是一種過渡產品,未來的汽車市場會被以電動車、氫燃料等清潔能源為動力的車型所占據,從這個層面來講,插混車型沒有未來可言。
02
慢充成為主流,超充、換電只是配角?
電動車當紅,充電補能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問題。目前市面上比較流行的主要有兩種:慢充和快充。相對應的,電動車一般也會有交流和直流2個充電口,也就是我們說的慢充口和快充口。
現在市面上的慢充樁,功率大概在7kW左右,快充樁則在60kW-120kW不等,甚至有更高的快充技術面世。拿最近「1024小鵬科技日」發布的超充技術為例,國內首個量產鋪設的480kW高壓超充樁,擁有800V高電壓,峰值電流可達600A,可以實現「充電5分鐘續航200公里」。與之前廣汽埃安發布的充電技術相比,兩者之間似乎差別不大,但唯一的區別是小鵬這一技術已經開始量產鋪設。
快充和慢充的優缺點也非常明顯。在當前居民用電和商業用電價格存在價格差的前提下,快充雖然便捷省事,但成本較高;慢充雖然耗時,但足夠經濟成本低。既然兩者各有優缺,那麼未來電動車時代哪一種充電方式會成為主流呢?
毫無疑問,在國內,必然是慢充。試想,在中國這個看重家庭和房子的國家,車與房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組成家庭最重要的部分。數以千萬計的私家車每天最終都會回到家裡,在家為電動車充電,交流慢充樁是不二之選。據乘聯會分析,由於中國房地產的超強規模,即使未來房地產降溫,每年1800萬套住宅的新增停車位的充電位是極其充裕的。與歐美國家30輛車配一套新房相比,中國一套車配一套新房的規模優勢,必將家庭慢充樁推向電動車充電主流的位置上。
如果家庭慢充才是未來的主流充電方式,那麼快充和換電呢?家庭場景只是電動車充電的一個日常場景,而家庭之外的很多場景都需要快充、超充、儲能站、換電站的支持,因此,快充是提升充電便利性和補足充電場景的重要方式,而換電模式則能夠為用戶提供較好的充電體驗,是用戶型企業提高用戶忠誠度的一種商業模式。
隨著電動車家充樁的不斷普及,慢充的規模效應就會顯現出來。而整個電動車市場也在不斷擴大,對更多場景的充電需求和高端用戶的個性化需求也會加速,快充和換電同樣是補能的潛力股。
Golight點評
8月份,全國用電量達到7607億kWh,而全國充電總量約為9.89億kWh,其中電動汽車用電量僅占總用電量的0.13%,也就是千分之一的用電量,關於電動車普及會不會造成全社會電力緊張,目前來看,只是杞人憂天。不過,當電動車飛速普及,用電需求越來越大,關於充電網絡的布局和電力供需平衡,勢必會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
編輯:蘇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497628286_12111796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