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技新知
文|科技新知
華為是不甘心做老三的。
5年前的夏天,鴻蒙OS正式發布,「套殼安卓」、「換皮EMUI」的質疑聲不斷。直到次年9月,HarmonyOS 2.0的更新,才讓大眾逐漸改觀。
質變姍姍來遲。去年8月,HarmonyOS 4.0版本發布的同時Harmony NEXT官宣,「純血鴻蒙」、「原生鴻蒙」成了新的期待。
2024開年,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發布全員信,強調要加速原生鴻蒙應用建設,同時鴻蒙生態千帆啟航儀式在9大城市會場舉辦,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之勢,昭示著今年將是鴻蒙生態最重要的一年。
替代安卓、超越iOS,站穩腳跟之後的鴻蒙,能用純血版為智能硬體領域帶來多少新意?又會對華為乃至整個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鴻蒙元年裡的其他友商該當如何應對?
原生鴻蒙織起「朋友網」
對於所有系統來說,兼容基於其他系統打造的應用軟體,只是過渡期的務實選擇,不能發揮系統的真正潛力,鴻蒙也不例外。
要想建立起鴻蒙系統的獨立生態,需要布局專為鴻蒙開發的原生應用,提供更為流暢、穩定、高效的用戶體驗,這也可以進一步提升作業系統的控制力和競爭力。
讓鴻蒙趕上的是,移動網際網路紅利見頂,各平台用戶增長乏力,不得不開闢新的市場。而華為的王者歸來,又處在逆勢增長階段,鴻蒙這塊土地足夠肥沃,自然能夠吸引到不少橄欖枝。甚至華為為鼓勵原生應用開發,還會對鴻蒙版App給予流量扶持。誰做得早,誰就可能獲得競爭優勢。
去年10月以後,每周華為都會宣布新的主流應用啟動鴻蒙原生開發,從阿里系的釘釘、支付寶,到搜狐、新浪、360,再到麥當勞、愛奇藝、京東等等,短短兩月時間內,就有超百家頭部網際網路應用廠商牽手鴻蒙。
鴻蒙生態初步解決了此前被廣為詬病的「南北向」應用、晶片配套缺乏的問題,終於得以在iOS、安卓之外立足。
除了用戶生態側,開源鴻蒙也有動作。今年元旦,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發布了開源鴻蒙OpenHarmony 4.1 Beta1版本代碼,該版本開始提供首批API Level 11接口。
API 接口是近年來出現的一種基礎應用接口,被應用於幾乎所有的網站、應用、軟體等信息化工具之中。因此,開源鴻蒙此舉意味著開發門檻將會進一步降低,進而會使鴻蒙應用尤其是一些小工具類型的應用大規模出現。
鴻蒙系統還得到了來自高校、開發者方面的助力。據了解,目前多家高校已經設立鴻蒙班,開展鴻蒙系統相關課程,鴻蒙生態開發者已經超過200萬,社區共建者超過6200名,貢獻代碼量已經超過1億行,相關生態正在迅速布局。
而有了這些鋪墊,2024年就有大可能迎來一大波鴻蒙生態應用的爆發。此前有消息顯示,PC端的鴻蒙作業系統也已經接近完成,還有網友曬出了鴻蒙系統的測試使用圖,並表示PC鴻蒙將會擁有不亞於蘋果macOS的流暢度,還能與華為其他設備打通,實現多屏協同。
鴻蒙發展至今,「非自研」、「套殼」的聲音幾乎消失殆盡,使用自研純血內核,構建區別iOS和安卓的自有生態也成了華為的核心目標之一。但獨木難成林,生態建設非一日之功,鴻蒙的起步才算剛剛開始。
一家網際網路企業的鴻蒙開發負責人向「科技新知」表示,「以華為的投入,四五年時間基於Linux內核打造一套作業系統,問題不大。但研發只是邁出了作業系統的第一步,打造生態才是最難的,個人開發者願不願意加入,企業願不願意搭一套班子,用戶體驗怎麼樣,下游有沒有足夠的市場規模,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應用生態才是最難的。」
第一步易,第二步難
2022年5月,鴻蒙之父王成錄離任華為。之後被外界所忽略的變化是,鴻蒙的目標似乎不是替代安卓,成為新的行業級開放平台,而是塑造華為自己的一個端到端的系統,像蘋果那樣成為軟體硬體一體化的產品公司。
前不久TechInsights發布了一項預測,2024年起鴻蒙將會成為中國市場上第二大智慧型手機作業系統,依據是2023年蘋果iPhone的銷量約為4500萬台左右,而華為手機的銷量約為3000萬台。
鴻蒙超越iOS指日可待,顯然有些過於樂觀。這個標準的複雜之處在於存量用戶。蘋果幾乎整個商業模式都基於一套OS系統,無論Mac、iPhone、AppleWatch等等,軟硬體的長期沉澱早已使其成為一艘萬噸航母,鴻蒙生態想要短時間內完成從舢板到大船的進化,還要尊重客觀現實。
此外,對於其他手機廠商來說,本身對華為也有所防範。華為考慮到自己的硬體產品,並沒有百分之百將鴻蒙作業系統的能力開放出來,仍保留了一些核心競爭力。畢竟放出來的代碼越多,意味著其他廠家上車的難度就越小。
一位華為開發者表示,目前華為捐獻的代碼量占整個代碼量的90%。最核心的代碼、新版本的發布,每個版本的技術特性基本還是華為說了算。
國內市場很多與生態場景相關的企業都有自己的平台系統,美的、格力、海爾、百度等等,這些在場景落地上本就擁有大量用戶基礎的企業,也很難輕易放手。
大部分用戶95%的日常需求基本都能在Top1000的應用中得到滿足,但剩下5%的需求,則需要數百萬的開發者和應用來支撐。
至於一些腰部以及小眾廠商是否願意融入鴻蒙生態,主要取決於兩個核心驅動力:廠商需要仔細權衡成本和收益,確保經濟上的可行性。這包括公司組建專業團隊、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原生應用的開發,並考慮是否有足夠的終端用戶來承接這些應用。其次,廠商會關注這套系統能夠應用到多少場景,以及是否能夠有效地解決當前移動應用開發中面臨的一些常見挑戰。
一位安卓開發工程師就表示:「目前,不太可能有大量公司會投入巨量資源去進行 HarmonyOS NEXT的開發,至少現階段是這樣。對於開放者來說,足夠的用戶和商業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事實也是如此,在去年9月鴻蒙原生應用全面啟動前,就曾有過一波鴻蒙開發潮。2021年 Harmony OS 2.0正式登陸手機平台後,包括微博、小紅書等均開發了鴻蒙版。但根據後續跟蹤反饋,這些應用的更新周期有時長達1個月以上,有些甚至已停更半年。但同時期,安卓和iOS版則依然保持著一到兩周的更新節奏。
另外一些開發者也直言,一些大版本更新基本也都是優先安卓和iOS版,然後才會考慮是否適配鴻蒙。此前兩年多的時間裡,對於鴻蒙系統的更新,絕大部分更新都是修復bug,或者為應用接入華為新增的API或新特性,很少有大版本的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宣布開發鴻蒙原生應用的廠商大多是以合作的形式,例如釘釘啟動鴻蒙原生開發時,官方稱之為「鴻蒙合作簽約兼釘釘鴻蒙原生應用開發啟動儀式」、「阿里旗下釘釘宣布與華為達成鴻蒙合作」。這意味著,開發行為是以公司層面的合作為主,存在一些有形或無形利益上的置換。
而在安卓和iOS平台,開發者幾乎都是主動開發、自主運維,鮮少出現「某某企業與谷歌/蘋果達成合作開發事項」的例子。這也從側面體現出,鴻蒙目前對開發者的吸引力還相對有限。
坦白來講,作為一個產品「生態」,鴻蒙也剛剛解決了「能用」問題。而從「能用」到「好用」,這之間的距離仍然相當長。所以對華為來說,鴻蒙目前邁出的只是第一步,不過行業里的其他友商,也需要儘快找到應對之道。
搶量,搶爆款
站在行業角度,無論是什麼系統,最終拼的還是爆款應用和終端出貨,這也是其他廠商的機會。
鴻蒙的成功不僅僅是引入微信、小紅書、網易這種成功大開發者,更需要AI背景下的顛覆者、革命者。
事實上,大模型全面爆發,手機廠商和晶片公司也找到了內卷的新方向——把AI大模型植入手機。去年下半年,從國內的華米OV,到海外的三星,都緊鑼密鼓地亮出了AI大模型。並且從各家的發布會上也可以看到,AI大模型和新OS的發布往往相伴而行。
vivo的藍心大模型和藍河OS,小米的自研大模型與澎湃OS,榮耀的自研端側大模型與MagicOS 8.0, 雖然消費者層面的感受還是「雷聲大雨點小」,但在「科技新知」看來,這是一個確定性的趨勢且市場潛力巨大。
另外站在消費者角度,手機廠商最重要的不是去選擇自研或者合作、參數大或小的AI大模型,而是選擇真正設計好大模型在終端落地的產品和場景。
目前從這方面來看,各個廠商其實還處在同一起跑線。
一個變化明顯的細節是,此前手機廠商的「作業系統」,更多是針對智慧型手機產品的,例如小米的MIUI、vivo的OriginOS、OPPO的ColorOS、榮耀的MagicOS等。2023年以來,各家發布的新系統,更多會隱去「操作」二字。
看起來比較混亂,但實際上廠商們在做的是自家生態內產品的打通、聯動,強化協同場景下的產品體驗,實現服務的流轉和跨設備閉環,以此增強自身與蘋果iOS生態以及鴻蒙生態之間的競爭力。
「服務流轉、跨設備協同」,已經成為了各家廠商發布會上都不會缺席的高頻熱詞。
但目前的格局是小米發力最早、布局最廣,華為的鴻蒙近年動作不小且乘上了哀兵必勝之勢,OPPO和vivo也都在做著小踏步的嘗試。
通過自身閉環生態,可以幫助手機廠商們打開智慧型手機以外的更多營收增長曲線,將用戶留住。不過這也十分考驗廠商構建AIoT產品的規劃實力。
另外,純血鴻蒙的疊代也意味著華為手機的全球化會更艱難。
海外消費者對於GMS服務的依賴很大,與谷歌隔離的新系統難以獲得更多生存空間。一位IDC高級分析師認為,不兼容安卓的鴻蒙,大體會遵循先國內、後國外的發展路徑,先物聯網設備再智慧型手機的發展策略,並且應該會逐步過渡。
但外界的關切是,不兼容安卓的鴻蒙系統,在海外會成為一座孤島嗎?如何解決就要看華為對全球開發者的扶持力度,但這顯然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2024年的智能終端市場必然會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但可以確定的是,聚焦在硬核技術創新和生態方面的較量會愈發激烈,其中以AI大模型為主的新應用、新服務,將成為爭奪重點。而在這個過程中,各個玩家都有不能輸、不會輸的理由。
鴻蒙當然不想做第三,但不想做第三的也不只鴻蒙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