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縣城,做了三十餘年網球夢

2024-10-25     VISTA看天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看天下實驗室(ID:vistaedulab)

原標題 |一座縣城,做了三十餘年網球夢

撰文 | 彭慧

《看天下》雜誌原創出品

網球女王鄭欽文有一個冠軍獎盃,是在湖北省一座小縣城拿下的。

那是2012年的春天,10歲的鄭欽文在湖北京山參加省青少年網球賽,奪得U10組女單冠軍。這之後,她參加的比賽越來越多,冠軍也拿到手軟。

就在鄭欽文奪冠後幾個月,這座縣城被中國網球協會授予「中國網球特色城市」稱號,成為至今全國僅此一家的「中國網球之鄉」。

之後十幾年裡,京山作為「中國網球之鄉」,僅在湖北省內以及網球圈內享有知名度。它真正迎來破圈時刻,是在鄭欽文巴黎奧運會奪冠之後。

冠軍光環效應帶來的「網球熱」,很快延伸至這座小城。全國各地的網球愛好者、學生開始湧向京山。

01

到京山去

夏雯的兒子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為了防止電子產品成癮,他從7歲開始學習網球。今年8月,夏雯母子從深圳前往湖北,圍繞武漢和京山,開啟了一趟網球研學之旅。

此行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便是位於京山的湖北省網球學校。這是一所「省校縣辦」學校,兼顧文化課教學與專業網球訓練,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所公辦專業網球學校。2018年建校以來,學校向湖北省網球專業隊和國家少年網球預備隊輸送了多位學員。

除了去省隊和國家隊,網球學校也開通了高中綠色升學通道,畢業後學生成績達標可直升當地重點中學京山一中,也有不少學生通過單招升入985、211高校。

朱定柱是湖北省網球學校副校長,他今年暑期前調崗到該校。新官上任,他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擴招。據他介紹,此前學校每個年級1個班,每個班級30人左右。今年新校區建成,規模更大,原計劃招生540人,實際招生460人。「我們錄取時要求網球技術和文化課成績並重,雖然有1000多人報名,但能達到條件的比較少。」朱定柱說。

這給了家長試錯的空間。很多學網球的孩子年齡不大,無法過早預判是否能走職業這條路,而在網球學校,學生的文化課不會被忽視,即便學生最終選擇不走職業路線,也能及時掉頭,參加中考和高考。

據朱定柱介紹,學校今年的擴招計劃向京山以外的地區傾斜,除了湖北省內,更有來自北京、內蒙古、新疆、廣東、廣西等省(自治區)的學生入讀。目前,學校外地學生比例已經占到15%,其中年齡最小的才6歲,最大的14歲。

黃美涵的兒子便是其中之一。9月份正式上初三的他,原本在南京某俱樂部學習網球。這個暑假,黃美涵和丈夫一起到京山考察,結果發現,相比在南京私立俱樂部學球每月2.4萬元的開銷,湖北省網球學校學費一年才1.5萬元~4萬元。在詳細了解學校基礎設施、教學隊伍、教練水平後,夫妻二人決定讓兒子轉校到京山。黃美涵考慮在京山長期陪讀,並在當地租了房。

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朱定柱曾擔心,學費太高會把學員家長嚇跑,於是把1.5萬元的特長班放在資料最前面,4萬元的國際班往後放。結果,有些家長一來就指著最貴的國際班說:「我們就上這個。」

02

為什麼是京山?

除了學生和家長,網球教練們也在往京山趕,尋找機會。

李正卿在某二線城市的私立俱樂部教了幾年網球,看到湖北省網球學校的招聘信息,投了簡歷。6月初,他前往京山參加面試,在展示網球技術和教學水平之後,收到了網校的offer。

「算是上岸了。」李正卿回憶道,新冠疫情那幾年,很多私立俱樂部沒能撐下去,這給他敲響了警鐘,開始尋找更穩定的平台。湖北省網球學校作為全國唯一的公辦網球學校,有政府兜底,自然符合他的預期。

除此之外,據京山市官方數據,這座縣城坐擁380餘片標準網球場,網球愛好者10萬餘人,是全國每萬人場地設施比和網球運動普及率最高的城市。這些網球場幾乎免費向公眾開放,部分場地只在部分時段收費20元/小時。

租住在京山市文峰公園旁的黃美涵介紹道,她每天下樓經過網球場時,都能看見有人在打球,不限男女、不分老少。

61歲的彭菊芳是土生土長的京山人,擔任業餘網球教練30多年,收費為800元20節課,每節課一個半小時。最近幾年,彭菊芳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外地人來京山學球,除了從省會武漢來的,更不乏從深圳、上海等一線城市來的學員。

據彭菊芳介紹,除了中心城區,京山下轄的每個鄉鎮至少有三片網球場。

在很多人印象中,網球是一種很貴的「貴族」運動。在人口僅60餘萬、平均月薪三四千的縣級市京山,網球為何有著野草般的生命力?

這一方面要得益於湖北省擁有百年網球運動的傳統。據媒體報道,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網球就是湖北省聯合運動會的項目,該省還率先開放女性參賽。20世紀60年代開始,幾乎每10年,湖北網壇都會誕生一個行業領軍人物,湖北選手也曾多次作為國家隊主力參加重大比賽,並取得優異成績,除了大眾熟知的李娜、鄭欽文,還有餘麗橋、鄭潔等名將。

1986年,為安排退休老人的業餘生活,當時的京山縣政府拿出2萬元資金支持老齡委開展網球運動。一年後,10位老年網球愛好者去武漢參加比賽,竟捧了一座冠軍獎盃回來,其中一位便是彭菊芳任職的供電局老領導。

這座小縣城裡,想打網球的心,開始在老幹部群體里蠢蠢欲動。一天,老領導給了彭菊芳一張圖紙,讓他請兩個民工在單位門前空地上開鑿網球場。作為獎勵,領導送了他一把木拍子。那是京山的第一個網球場。

網球這項運動,在退休幹部帶動下,逐步從退下來的黨政幹部向在職幹部等更多人群擴圈。等到京山幾乎所有單位門前都有一塊網球場後,企事業單位也開始興建網球場,甚至還吸引外商投資。這些網球場全部對公眾開放,也帶動了網球在民間的興盛。

如果說此前網球還只是機關單位職工的休閒運動,到了2004年,彭菊芳明顯感到,網球開始在民間興盛起來。

那一年,孫甜甜、李婷在雅典奧運會上奪得網球女子雙打冠軍;鄭潔在法國網球公開賽中打進女單16強,成為第一位進入大滿貫單打16強的中國選手。

明星運動員的影響力是極大的,幾乎每一次中國網球運動員贏下突破性成績,都會帶動「網球熱」。據澎湃新聞報道,以李娜為例,2014年,她第二次奪取大滿貫賽事女單冠軍,證明了中國人能拿到大滿貫冠軍絕非偶然,極大提升了國人對網球運動的熱情。伴隨著李娜退役,中國選手在國際網球賽事上的表現下滑,國內網球熱一度也出現降溫。直到鄭欽文等人的再次崛起,中國網球誕生「下一個李娜」的前景越發光明。

當然,在過去30多年裡,中國地方經濟模式變化很快,對一座縣城來說,能持續對網球運動給予支持是很不容易的。據彭菊芳回憶,有幾年,京山的領導來自外地,對網球運動不甚熱衷,財政對網球的支持也不太夠。退休的老領導便跑去苦口婆心地勸,比如人們投身網球運動,可以減緩老年疾病、節省醫療開支等。新任領導在考察中也注意到,網球在京山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最終被說服。

據彭菊英回憶,為了爭取「中國網球特色城市」稱號,京山政府也大量撥款,興建了一批網球場。2012年前後,要建一個標準網球場,造價大約需要40萬元~50萬元。後來,京山還規定,新建的機關單位、學校內都要配備網球場。

如今,有了名氣,有了基礎,京山只需要靜靜等待如李娜、鄭欽文一般的冠軍了。

「我們有個長遠計劃,爭取2025年外地學生比例增加到20%,之後逐年增加,到2030年爭取達到40%。」朱定柱介紹道,這樣,網球學校的基礎才會更深厚,「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培養京山自己的網球明星。」

(應受訪者要求,夏雯、黃美涵、李正卿為化名。)

部分資料來源:

《時代周報》、新華社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2e22bf92bc661a46b5370738a1c7d3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