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驚蟄青年
(id:wakinglism)
原標題 | 打工人的終極理想:去科考團休年假
作者 | 牧羊
編輯 | 草莓脆
校對 | 楊潮
排版 | 余俐伶
不久之前,戶外界的頂流還是精緻露營、山野徒步和公路騎行三足鼎立的局面,如今,新中產們已經迅速找到了更新奇的選擇——跟著科考團出門旅行。
不同於傳統戶外旅行,科考旅行團往往有自己的考察主題,無論是當地生態考察還是非遺文化線路,科考團的知識濃度幾乎能讓坐慣了格子間的打工人「夢回高三」。
除此以外,科考團吃得好住得好,還不需要和隱藏消費鬥智斗勇,領隊的也都是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圖/《西出玉門》)
日常生活中遙不可及的「探險家」們就站在自己身邊,從路邊樹木的生長規律講到當地特色的人文景觀,最頂配的深度游也莫過於此了吧?
以科考的名義短暫逃離人類社會,成為了精神疲倦的打工人人生願望清單上優先級最高的項目。
01
旅行的盡頭,是「學習」
對追求自由的新中產來講,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早已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但走馬觀花的欣賞顯然不夠滿足年輕人對旅行的需求,從沿途的一草一木中獲得知識的滋養,或許更能讓珍貴的假期不虛此行。
今年秋天,處於辭職後空窗期的德米安花了39800元報名參加了一個8天7晚、到肯亞考察野生動物大遷徙的科考團。
科考團會根據動物遷徙的自然規律,安排在幾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之間的科考行程。(圖/受訪者供圖)
落地肯亞的當天下午,一行人就直奔內羅畢的國家博物館。來自中國國家動物博物館的隨隊指導老師帶著大家逛了一整個下午,並對每個展館中的動物標本都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十幾個小時沒怎麼睡著覺,剛下機就開始「學習」,德米安和其他團員們都有些吃不消。有成員提議將行程安排得更休閒一些,領隊卻嚴肅地表示:「參加科考團是來軍訓的。」如果成員期待休閒打卡的旅程,現在就可以退團。
「那時我才真的感受到我是來參加科考的。」德米安說。而在往後的旅程中,科考知識的強度只增不減。
比如說,每個團員都有一本400多頁的《東非野生動物手冊》,它是整個科考旅程中的重要參考書。第一天晚上開會,老師就帶著大家從頭到尾劃了一遍重點。
德米安所在的科考團在草原上偶遇了書本的編輯之一。(圖/受訪者供圖)
要是在路上遇到書上出現過的動物,老師會第一時間讓車隊停車喊大家拍照,讓大家把書翻到相應位置,並通過車上的對講機向整個車隊介紹動物的綱目科屬種和相應習性。
遇到離群行走的大象,老師則向大家解說,年輕的公象成年之後,會有一天突然離開這個象群,和另外一群公象共同生活一段時間,再重新回到象群之中。
「就好像叛逆期的孩子一樣。」德米安對這個發現感到非常驚喜。和動物專家一同出行,每一次的講解都在開拓自己知識的邊界。
科考團住的酒店也在自然保護區內,老師會帶著團員們尋找窗外樹上夜晚出來覓食的嬰猴。(圖/受訪者供圖)
報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科考團之前,小王很擔心科考團是枯燥無趣的「成人研學」。但當她真正走到自然中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內心自然而然地生出了對知識的無限渴求。
在中科院老師的講解中,每一株草長在那裡都有自己的原因,沒見過的昆蟲能在空中劃出優美的曲線。越是了解,小王越能感受到自己以前的「無知」。
晚上,老師還會引導著大家在草原上拉起一塊大白布,打著聚光燈吸引草原上的各種昆蟲。本身害怕昆蟲的小王,在那一刻內心突然湧起了對昆蟲的好奇。
「當蝴蝶、飛蛾、瓢蟲、蟋蟀同時在幕布邊聚集時,我感覺到自己似乎同時在與成千上萬個生命對話。」小王說,這是在她過往多次旅行過程中從未感受過的體驗。
02
「闖入另一種生物的領域」
常年在都市樓宇森林中生活的年輕人,已經習慣了做規則的動物。日復一日地過著兩點一線生活的他們,偶爾也想要去遠離人類的地方治癒自己。
德米安和其他團員們。(圖/受訪者供圖)
德米安參與的科考團中,團員們大多是20-40歲的一線城市打工人,以女性居多。有趣的是,許多人入團的理由都與「辭職」有關。
已辭職的團友將這次遠離人類的科考活動當作給自己的一份禮物,而更多的年輕團友,則希望在此次旅程之後做出換工作、換城市的重大抉擇。
大家都帶著都市中的種種困頓來到野外,希望在收不到信號的非洲大草原上,驅散久久縈繞心頭的陰霾。
最令德米安感到治癒的,是在路邊看象群排隊吃草。「我們坐在車上,大象就在窗邊吃草、喝水,我甚至能非常清晰地聽到它們用象鼻從地上把草拔起來、窸窸窣窣的聲音。」
遇到溫和的大型動物,團員們可以下車安靜地和它們合影。(圖/受訪者供圖)
和動物的距離無限接近的時候,大家都是沉默而安靜的。就算是看到十分稀有的、難以遇見的花豹,大家也會壓抑住自己興奮的聲音,儘量減少對野生動物的打擾。
在興奮與安靜之間,德米安感到自己似乎闖入了另一種生物的領域:「在這裡,動物是世界的主人,而我們人類才是不合時宜的外來者。」
今年10月,24歲的小吳花了15000元參與了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考察科考團。在7天6晚的時間裡,科考團沿著克里雅河的邊緣一路深入沙漠,在胡楊林與老河床的陪伴下,探索克里雅河流域早期人類活動的場所。
沙漠的邊緣,是一片很大的胡楊林。(圖/受訪者供圖)
小吳本身就是一個熱愛旅行的人,川藏自駕、徒步旅行都是她的興趣所在。但在沙漠中央,她第一次看到了「月出」。
那天傍晚天色漸暗時,團員們突然發現沙漠盡頭出現了一個黃黃的東西。起初大家還以為是遠處的車燈,但隨著光亮慢慢爬高,小吳才意識到那是一輪龐大的月亮。
團員們驚訝過後,忙去拿相機記錄這個難得的畫面,「但月亮慢慢升起時給人帶來的震撼感,是相機無法拍出來的。」小吳感慨道。
事實上,科考團不僅可以帶領團員們走入自然的隱秘角落,也能讓年輕人們見識未曾想像過的人文景象。
在沙漠邊緣的村莊,小吳第一次看到了makuchi(當地人常吃的一種牛肉洋蔥餡餅)的製作流程。麵糰在沙子中被燙熟,被遞到自己手上,再混著沙子吃下,這一切都讓小吳感到十分新奇。
當地人正在製作makuchi。(圖/受訪者供圖)
不僅如此,團員們還觀看了村民們每天早上都會進行的升旗儀式。「雖然和村民們語言不通,但當整個村子的人都聚在廣場上,升國旗唱國歌時,還是覺得非常感動和震撼。」
03
科考體驗,不只是旅行
科考團的新奇體驗,讓逃不開都市生活的年輕人艷羨不已。但當科考團旅行在社交媒體上加速傳播,人們開始對動輒上萬的科考團收費提出質疑。
和自由行相比,科考團旅費的確不便宜,但參與科考團的年輕人有自己的考量:自己工作多年,攢的錢都不夠在一線城市買個衛生間,而花幾萬塊錢參與科考團所獲得的體驗感,卻與買到1平米房子的幸福感基本相當。
愛好自由行的小吳,是因為科考團的專業性而果斷報名的。
「9輛越野車組成車隊,每輛車都配有司機,帶隊老師是科考界大拿和動植物專家,甚至有隨隊攝影師和廚師,在沙漠腹地都能吃到魚和新鮮蔬菜。」
有專業人士在場,遇到陷車時,比起險境也更像是一種體驗。(圖/受訪者供圖)
和需要自己做攻略、找路線,甚至親歷親為開車的自由行相比,科考團的吃住行都是頂配,還有專業的後勤保障,安全感拉滿。
再者,與其說是旅行,科考團帶來的體驗更接近「探險」。小吳的科考行程中包括了沙漠腹地中不對遊客開放的遺址。科考團向政府部門報備後,當地文物局的工作人員便可以帶領科考團徒步進入。
「這種地方我自己去可能有生命危險,但參加科考團不僅有安全保障,還能帶著我們真正深入『無人之境』。」小吳說。
在帶隊老師們的講解下,乾枯的河床兩岸,是河床下沉、板塊提升的痕跡;路邊的土堆不只是土堆,而是數千年沉澱下來的歷史變遷。
小吳一行人在沙漠腹地露營。(圖/受訪者供圖)
報名參加科考團的年輕人本想單純通過旅行換個心情,最後卻真的被旅伴的熱情感染,完全沉浸在對自然和人文的觀賞之中。
德米安也表示,如果不是參加了科考團,自己可能這輩子也不會因為看到動物而激動得手舞足蹈。
普通旅行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拍些個人照片,但整個行程走下來,科考團成員手中的相機幾乎不會對著自己。
就算是本身對動物興趣不算高的她,也會被同伴們對動物的熱情感染,純粹地沉浸在對自然的驚奇當中。
「同頻的旅伴對旅行體驗來說非常重要。」德米安說,「大家都默契地不去提城市中發生的事情,在這裡,我們只是一群會為看到一隻黑犀牛而歡呼的人。」
科考團在沙漠中燃起篝火。(圖/受訪者供圖)
旅程的最後,每個科考團都會舉辦一次篝火晚會,那時,所有和城市有關的情緒都會和火焰一同翻湧。
有人哭著向旅伴們講述自己從小對吉力馬札羅山下、落日餘暉中成群大象的嚮往,有人感慨著這是因工作原因最後一次出國旅行,更多的人只是沉默著,不捨得回到現實。
(圖/網頁截圖)
就如小吳所說,不同年齡、職業和社會地位的人因為對自然的好奇相聚,只為在沙漠中心看一輪明月緩緩升起,這是她這輩子都難以復刻的體驗。
被困在工位和生活瑣事中的年輕人努力攢錢參與科考團,也只是希望短暫地做一場逃離現實、成為冒險家的夢而已。
· 一 周 熱 點 回 顧 ·
你會參加科考旅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