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環境營造出一個印象:白酒的Level遠不及洋酒。
我們可以在影視劇里看到:洋酒出現的場所大多是高檔餐廳,飲用者要麼西裝革履,要麼時尚慧賢。另一個情景,則是寬敞的頂樓辦公室,帥氣老闆鳥瞰腳下的城市時,手裡握著的,常是一杯威士忌,加冰。
白酒則不一樣。它在影視劇中出現的場景,可能是醉鬼酗酒;也可能是套路滿滿的圓桌敬酒。在年輕人眼裡,一個很low,一個很out。
可這兩年變了。
走到酒吧,調製雞尾酒的基酒里,中國白酒的身影出現得愈發頻繁。冰飲、混飲,喝酒發朋友圈,傳統白酒的Level逐漸追上了80、90後消費者的格調。
據CBNData統計,酒水消費中,80後、90後消費群體占比近70%。線上酒水消費的年輕化趨勢明顯,28歲以下人群占比顯著提高。一時間,諸如江小白等新興白酒品牌迅速崛起。
白酒年輕化已成趨勢。
CBNData:線上酒水消費的年輕化趨勢明顯
模仿江小白?先找到江小白的「新識傳統」
談及白酒,談及年輕化、時尚化甚至國際化,很多人都會想到江小白,面對這個白酒的新賽道,甚至不少老牌酒廠也選擇入局。
江小白是重慶的一個高粱酒品牌,雖然和茅台、五糧液這些老大哥們創立時間相差甚遠,但這家公司確實在白酒行業做出了幾點創新:
定位創新:錨定傳統白酒沒有過多關注的年輕化、時尚化、國際化市場;
產品創新:輕口味的高粱酒。去除傳統白酒辣口、窖泥味等味道特徵,將白酒做到和洋酒一樣利口;
人力資源創新:用年輕人去研究年輕市場,3000多員工,平均年齡不足26歲。常見案例是:沒有穿著等要求,人字拖、文身都可以,可謂釋放天性;
管理創新:銷售KPI靠後,首先強調組織建設。講求超配人才,以100億級的組織建設做10億級的生意;
品牌創新:人格化品牌IP打造,傳播時尚潮酷的新青年文化形象,而非傳統白酒的歷史厚重感。
可以看出,江小白樹立了一種「新識傳統」,既在品牌認知上讓人重新認識了白酒國粹,又在產品特點上做出了差異化口感,更在管理模式上做出不一樣的時代烙印。學習江小白要先進入江小白新識傳統的思維體系。
但這其中,業內人士最先感嘆的往往是品牌創新。通過微博等社會化媒體製造話題,引發粉絲UGC(用戶生成內容)傳播。
從江小白天貓店的公開數據來看,江小白「表達瓶」系列單品銷量占到70%左右。其每個瓶身上一句雞湯文案,讓不少年輕人重新看待愛情、生活甚至未來。關鍵在於,這些文案不是江小白原創,而來自用戶。
通過掃描二維碼,用戶可以在對話窗口裡輸入自己想說的話。這種極具參與感的UGC傳播,成為品牌與用戶之間的黏性催化劑。
成立7年,2018年突破20億元。外界篤定地認為,以UGC為主要形式的用戶互動,就是江小白的必殺技。
自江小白誕生起,模仿、山寨,奔涌而來。但不久,很多品牌開始納悶,相似的內容和包裝怎麼還是打動不了市場?至少,在7年來的發展過程中,還沒有一個品牌學會了江小白。
複製江小白,我們到底是要複製什麼?
極具參與感的UGC傳播,被誤認為是江小白的必殺技。
江小白的創新,是在回歸本質
提高企業壁壘,才能防止被山寨、被複製,這就需要提到企業的核心能力,唯有這個才是驅動品牌增長的本質。那江小白的核心能力是什麼?用戶洞察。
在江小白以前,中國白酒行業關心年輕人的企業並不多。紅星二鍋頭算一個,早在2011年就有它推出時尚小酒新聞,據稱3年間銷售超過6500萬。
大多數酒企呢?在2012年以前,他們關心政府採購;2012年三公限令後,他們把注意力放在企業團購、送禮、宴請等場景。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接近14億人口中,80後約2.28億人,90後1.74億人,00後1.46億人。一個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的消費社會早已到來,白酒行業卻假裝沒看見。
另外一個數據是,年輕群體的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遠高於其他人群。阿里巴巴與諮詢公司BCG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與上一代相比,年輕一代消費者在眾多品類的消費上要高出40%。
這群人,不僅給予了白酒市場數量級的紅利,還帶來了質量級紅利。
只是很多人覺得,年輕人不喝白酒,這是「在石頭上擠牛奶」。之前茅台董事長就告訴馬雲,現在的年輕人都不喝白酒。馬雲後來表示,年輕人現在不喝,但45歲之後會喝的,因為人生經歷過生死苦難才會懂得酒。
然而,今天中國的開放程度超過歷史任何時期,外來酒種對年輕人已是生活方式層面的穿透。Roland Berger曾發布報告稱,中國大陸30歲以下人群的酒類消費占比中,白酒只有8%。洋酒、葡萄酒、預調酒、啤酒品類,搶占了中國80後、90後的酒杯。
眾多酒品類,搶占了中國80後、90後的酒杯
好在,年輕人還沒對白酒呈現「老死不相往來」的拒絕。一位米酒品牌創始人就曾說道,80%以上的90後對酒沒有那麼大的依賴性,他們對酒的感覺要麼是好喝,要麼是潮。
這意味著,只要喝起來不那麼辣口,品牌Level符合個性化格調,年輕人還是會喜歡。就算它不叫白酒,也沒關係。
創新源頭:滿足要聚焦給你飯碗的人
人們說江小白團隊創業時,下了很大的決心。因為他們放棄了市場份額達70%的醬香和濃香型白酒,選擇了偏冷門的小曲清香高粱酒。
習慣了用市場蛋糕的視角去看問題,你就永遠是一個Follower。世界上所有創新的人,一開始都會被看作異形、火星人,或者瘋子。
江小白的邏輯很簡單,江小白團隊說「我們要聚焦給我們飯碗的人」。給江小白飯碗的年輕人,不喜歡辣口的白酒,而小曲清香高粱酒是所有白酒香型中最淡的。
在這個基礎上江小白還要低度化,做得更輕口味。懂行的人都知道,實現這一點並不容易:
重慶小曲清香高粱酒產區在江津白沙,但這個地方在上世紀付之一炬。江小白需要從種高粱開始,重建上游供應鏈。
低度化是行業難以攻克的難題。五糧液、洋河、汾酒等行業巨頭,都在研發低度白酒。傳統意義上的低度是38~42度,而今江小白最低的度數為23度。
從高粱種植到產業園建設,再到自建酒莊,年輕的江小白其實存在資金鍊風險。
這麼難,可以不做到這麼深入嗎?要知道,「茅五洋」們最多也就是通過高價收糧、歉收補貼等方式「反哺」農業。但陶石泉認為,若是產品不符合需求,即使去用戶那兒推銷也無濟於事。
不以將來進行時思考自己的能力,企業就無處尋找新的商機。
如果把今天看成7年前的將來,江小白實現了什麼?今年3月春糖,江小白髮布了純飲、淡飲、混飲和手工精釀4條新酒飲味道線。
有人開始強調,這家公司確實是用戶思維。產品取名簡單直接,而不像其他白酒一樣,用「尊」「窖」「釀」等詞語。
其實,支撐4條味道線的是更深層的東西。首先當屬江小白釀造基地江記酒莊,占地760畝,已成為重慶最大的高粱酒釀造基地。
除此之外,其上游高粱示範種植基地達到5000畝,未來有望輻射帶動10萬畝的高梁種植。1300畝酒業集中化產業園也動工,完善釀酒生產與銷售提供包材、物流等配套服務。
我們看到,一位愚公在上游供應鏈的大山上,開了一個口子。
江記農莊鳥瞰圖,其高粱示範種植基地達到5000畝
創新發生學的閥門是「人」
做一杯好酒,能用理科思維,依靠技術去實現。但要讓品牌搶占年輕人的心智,需要更多當代社會學的東西,飽經歷史的傳統企業有點吃難。
年輕的江小白則顯得會玩。2012年世界末日,他們搞了一個挑戰金氏世界紀錄的約酒派對。1萬瓶酒,1.25噸,酒瓶連起來超過2000米。
這個活動成為了微博崛起的典型案例之一,國內大批年輕人被江小白圈粉。在此之後,說唱、街舞、塗鴉、動漫,年輕人與這個新晉品牌就差談戀愛了。
為什麼江小白可以?行業垂直媒體《雲酒頭條》曾給出一個答案:
「如果把創新當成一門學科,這門『創新發生學』的要素一定和『密度』有關。把資金搞得多多的,把人才搞得多多的,各種創新要素高密度地匯聚在一起,創造一個開放機制,熬一鍋濃湯,繼而一個成就鼓舞另一個成就,自然會發生連鎖反應。」
這門學科中,人才應該是核心。在機械化企業,人可能被稱為最大的不確定性;但在社會化企業,你所投資的都就是一個個鮮活的人。
抖音為什麼這麼火?設計者據說是一位90後。後來,抖音推出了視頻社交App多閃,產品經理也是一位90後。在品牌的傳播上,年輕人更懂年輕人。
事實上,用年輕人去All in年輕人,也算江小白在人力資源上的一次創新。在中國3000人以上規模公司不算少,但江小白一定是3000人以上公司里90後、95後最多的。
這群人來自主力消費群本身,他們了解市場就像了解自己。從2012年以來,社交媒體紅利、資本紅利、市場紅利,可以數見的幾個時代紅利江小白都踩到了。
難道這是陶石泉創業的狗屎運嗎?是大樓里那群平均不到26歲的員工的功勞。
這可能會上升到組織管理問題,年輕人最多公司里生物多樣性最複雜。據說最初行政部門制定員工手冊時,寫了一條工作時間需穿正裝。最後被陶石泉劃掉了,說只要穿衣服就行,要讓員工在舒適的狀態下「綻放自己」。
在重慶兩江新區的光電園地鐵站,每天早上數萬人從地下湧出。但凡你看到有人穿著人字拖、手臂有紋身等,他一定就職於江小白。
作為老闆,陶石泉本身也是創新發生學的關鍵角色。
江小白YOLO青年文化節等時尚活動,頗受年輕人歡迎
當前酒類創新還有機會嗎?怎麼展開?
當一切都歸結到「人」的時候,商業開始變得熵増。
只是,白酒年輕化市場還在快速膨脹。《2018白酒用戶消費趨勢報告》顯示,關於白酒相關信息的關注度,18-30歲的年輕人每年都有超30%的增長。
從用戶洞察和創新發生學的角度去看,年輕化白酒品牌還有哪些機會?
1、品牌跨界的機會。
2017年12月,馬雲撂下烏鎮大會後的飯局,一個人出去喝了杯酒。
那是上海興業太古匯,中國大陸第一家提供酒水的星巴克在這裡開業。馬雲作為首位嘉賓參觀,還與星巴克創始人霍華德·舒爾茨拍了張「最萌身高差」的照片。
第二年教師節,馬雲退休。而在討論退休後的打算時,他就明確道,未來可能去造酒。這年末,可口可樂董事長穆泰康也宣布要退休。退休前,他在日本賣出了一罐「檸檬堂」Chu-Hi。那是可口可樂125年以來,銷售的第一罐酒精飲料。
屆此,我們能嗅到三種跨界:星巴克這種渠道跨界、可口可樂這種品牌跨界、馬雲這種超級IP跨界。
江小白曾提出一個邏輯。如果有一天無印良品等渠道擠壓品牌,也開始賣白酒了怎麼辦?他說,希望無印良品這瓶酒的釀造方是江記酒莊,原料是江記農莊的紅皮高粱。
上游供應鏈,是品牌與產品最好的背書。
江小白把單純高粱酒作為基酒,推出MIX混飲產品線
2、品類多元化選擇中的機會。
如果你認為年輕人的白酒份額,已經被江小白以及其他已經趕赴市場的品牌控制,那麼你可嘗試一下其他品類。
在國內,米酒、青梅酒甚至枸杞酒,都是有足夠市場的。根據《2014年-2018年中國果酒研究報告》統計顯示,我國非葡萄酒的果酒銷售額的年增長率為15%,2018年非葡萄酒類果酒行業規模超過220億。
其中,青梅酒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種植歷史,在眾多果酒品類中最具備打造品類標杆品牌的基礎條件。與我們相鄰的日本,青梅酒市場已經突破1000億元,且女性飲酒者由過去的52.6%增長至72.9%,國內創業者有足夠的參照樣本。
目前國內風頭正勁的梅酒品牌,是江記酒莊出品的「梅見」。甫一面市,這個品牌就頗受一二線城市白領階層的青睞。
你看,這裡又是一片藍海。
江記酒莊出品的「梅見」青梅酒,頗受一二線城市白領階層的青睞
3、消費場景去餐化的機會。
年輕人飲酒的場景變化很大。以往中國白酒的飲用,99%消費在餐桌上。而今,年輕人喝酒不再有固定的場合,他們喜歡在吧檯邊搖晃紅酒杯,燒烤攤與三五摯友暢談豪飲,甚至在辦公室、臥室小酌一杯。
飲酒逐步脫離佐餐場景,實現去餐化。
江小白在這方面玩了些花樣,提出「小聚、小飲、小時刻、小清新」四大場景。但江西的李渡酒業,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樣本。它圍繞消費者差異化需求,打造旅遊營銷,推出了一款消費者體驗產品——酒糟冰棒。據粗略統計,近3年間,這款酒糟冰棒已被吃掉了10多萬根。
這給了中國白酒新銳品牌一些啟示。隨著飲酒場景的去餐化,白酒產品形態可以往更靈活更好玩的方面去探索。白酒棒棒糖、白酒含片等異想天開的產品,是否更會吸引年輕人的擁簇。
其實,中國白酒年輕化市場,還是一個遠沒有看到天花板的增量空間。江小白、李渡等年輕化探索者,已經試驗了這個市場的包容性。
這裡還在等待更多品牌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