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園區|海口綜保區跨境電商業務量猛增;蘇州自貿區發布營商環境「新30條」

2020-07-20     中經雲端

原標題:每日園區|海口綜保區跨境電商業務量猛增;蘇州自貿區發布營商環境「新30條」

【中經雲端·特別報道】

1、海南海口綜保區跨境電商業務量猛增

卸貨、分揀、打包、貼制面單……2020年7月17日上午,在海口綜合保稅區跨境電商產業園內,一輛接一輛的大貨車將來自世界各國的貨物運送至產業園保稅倉庫門口,工作人員以最快速度將這些貨物發往全國各地。

「這些都是按客戶訂單已經打包好的,一會兒就可以發走。」海南陸海港跨境電商服務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員邊埋頭幹活邊向海南日報記者介紹道。記者看到,在她面前已經擺了100多個貼了面單的紙箱子,裡面裝的是貓狗糧。

「我們現在平均每天有近3000個訂單。這些貓狗糧全部來自美國、加拿大,客戶下單後,我們從保稅倉庫出單,大概3天左右就可以到客戶手上。」陸海港公司相關負責人陳翔雲告訴海南日報記者,2020年受疫情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網上購物,所以2020年的訂單量有所增加,尤其是「6·18」促銷期間,每天訂單量達5000單以上。

跨境電商作為貿易新業態,在豐富人們消費選擇、促進外貿提質增效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2020年上半年,馬村港海關共監管海口綜保區跨境電商申報清單33萬單,貨值1.5億元。僅6月,單月完成跨境電商單量就達到9.1萬單,貨值3597萬元,比上年同期的0.3萬單增長30倍。

種類豐富、價格便宜、方便可靠、速度快……這是消費者選擇跨境電商的主要原因。

在位於海口N次方公園內的JP STOER跨境日貨量販線下體驗店內,海口市民小鄭正在挑選著心儀的商品,「從美妝、護膚到日用品,應有盡有,價格也很實惠,而且可以看到實物比較放心。」

海南適成跨境電商有限公司負責人趙越告訴海南日報記者,該線下體驗店內共展示了約2000種各類商品,這些商品都是從日本採購,從日本到海南大概需要4周的時間,貨物到達綜保區後直接進入保稅倉庫,顧客下單後再通過快遞寄送。

對企業來說,跨境電商訂單量的增長主要得益於好的政策和服務。

「海口被列入跨境電商試點城市後,我們商品進入綜保區可以通過特殊申報通道,提高了時效性,在方便企業的同時也提升消費者的購物體驗。」陳翔雲說,跨境電商保稅備貨模式實施後,省內消費者下單的商品從海口綜合保稅區的保稅倉發貨,可以實現「次日達」,「這將促進我們業務量增長和品類擴充。」

在海關監管方面,為推動跨境電商業務發展,馬村港海關先後推出了跨境包裹通關「一站式」辦理、「零跑動」網上申報、預約通關、「隨到隨放、隨到隨驗」、證書「非接觸」申領等一系列舉措,不斷優化通關流程,在強化監管的同時實現進出口「秒過」海關,打通商品入境「高速路」,有效提高了企業的運營效率。

海口綜合保稅區也在加快推動跨境電商備貨物流分撥中心(跨境電商產業園二期)項目的建設。「目前主體建築已經封頂,工人正在進行室內裝修和水電、消防管道的安裝,預計8月底可以交付使用。」項目現場負責人吳浩介紹,二期項目用地面積約32畝,總建築面積2.26萬平方米,建成後庫容將達到11萬立方米,配有海關辦公及監管倉、公共倉、智能倉、恆溫倉等,具備跨境電商保稅備貨模式所需的各項功能。

「海南自貿港政策為我們發展帶來了新機遇,貨品的多樣性和通關、倉儲、運輸的便捷性會吸引更多的企業到海南來,將大大降低我們的成本。」陳翔雲說,自《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以來,一個多月來公司已經進貨超500噸,售出跨境電商產品總貨值2000多萬元。

海南實行零關稅後,跨境電商該如何發展?海口綜合保稅區工委副書記陳順告訴記者,實行零關稅政策的商品清單與跨境電商的正面清單會有不同,零關稅政策商品消費市場是海南全島,跨境電商的消費市場是全國,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靈活運營不同業態的業務,互不影響。

「作為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我們將把制度創新擺在突出位置,重點探索如何實現『一線放開、二線管住』集成創新和跨境電商產業在換匯、登錄外網、交貨、售後等方面的制度集成創新。」陳順說,作為海南自貿港重點園區和目前唯一的綜合保稅區,海口綜合保稅區將充分發揮「自貿港+綜保區」的疊加比較優勢,進一步完善跨境電商發展的各類基礎建設和服務體系建設,加大招商力度,鼓勵跨境電商差異化發展、跨境電商線下店發展,助力打造海南國際旅遊消費中心。

2、蘇州自貿片區發布營商環境「新30條」

2020年7月14日,蘇州自貿片區發布營商環境「新30條」,圍繞聚焦企業發展需求、優化政府服務兩大維度安排了30項主要任務,並梳理細化成近200項任務清單,其中100多項舉措為國內首創或領先。

「新30條」是對蘇州自貿片區營商環境的又一次集成優化,明確了蘇州自貿片區下一步營商環境改革的「時間表」和「施工圖」。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吳宏介紹,作為蘇州自貿片區實施地,蘇州工業園區將依託親商服務工作體系,完善營商環境建設推進機制,開展營商環境建設成效評估促改革,打造全國開發區中最具示範的營商環境高地,為打造「蘇州最舒心」營商環境4S品牌作貢獻。

「新30條」重點突出三大特點:突出改革任務上下銜接和優化落實,不僅全面涵蓋蘇州市行動方案,對已領先的指標,還要求「挑戰極限」「再加一點」。如企業開辦、註銷、破產、辦理建築許可證、公用事業接入、不動產登記等10多類64項任務的流程此次進一步優化提升,其中近七成任務辦理時間再次壓縮,實現了園區事權範圍內的指標均優於市行動方案要求。

突出企業需求和用戶體驗,將企業和群眾獲得感作為衡量工作成效唯一標準。此前集中反映的企業開辦登記仍需跑兩地、審圖測繪業務時長不可控、項目審批各環節仍需重複提交申請資料等30多個共性問題,此次均得到了優化和解決。

突出改革舉措的創新性和國際視野。「集成電路全產業鏈保稅」「深化進口研發(測試)用未註冊醫療器械分級管理」等一系列先試先行的做法通過正式文件被確定下來,今後將成為常態化舉措。

從具體內容上看,「新30條」更加注重優化集成便利的政務服務,致力於通過「一張網、一件事、一扇窗」的改革,推進政務服務事項辦理的業務流程再造,實現企業群眾辦事「找最少的部門、跑最少的路、花最少的時間、交最少的材料」,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效率。

針對一次性事項,「新30條」重點聚焦企業設立、施工許可、水電氣接入、不動產登記、清算註銷等辦事流程優化,提高企業辦事效率;針對經常性事項,「新30條」重點聚焦融資、納稅、通關、合同、投標、用工、供地等企業運營服務優化,提升企業運轉效能。

在建立誠信公平的法治環境方面,「新30條」強調加強維護市場主體合法權益,包括市場監管體系建設、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勞動力市場監管效率提升、環境綜合治理水平提升、安全監管與服務水平提升等方面。

3、廬江高新區:打造安徽省最大動力電池材料生產基地

2020年6月12日上午,由合肥市宣傳部主辦的「走進產業園探尋產業地標」系列新聞發布暨集中採訪活動第四場新聞發布會上,廬江縣政協副主席,廬江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何平向媒體介紹,目前,廬江高新區正圍繞「一區多園」的發展格局,著力發展新材料、裝備製造、化工三大主導產業。

據介紹,廬江高新區瞄準打造全省最大動力電池材料生產基地,電子信息配套產業基地,現代化工產業基地三大目標,建設3個百億級產業基地。以國軒高科龍頭企業招引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項目,加速新能源電池全產業鏈布局,已成為全省最大動力電池材料生產基地。現有投產的電池材料相關企業9家,全部達產產值可達82.6億元。同時,積極引進電子信息配套產業鏈企業,延伸電子信息產業鏈,培育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現有投產的博大電子、凱創五金等電子信息企業4家,全部達產產值可達15億元。此外,園區現有投產的藍田,沙隆達,輝隆中成化工企業3家,全部達產產值可達82.6億元。在建的項目有2家,預計產值31.5億元。

2020年以來,面對疫情,廬江縣積極推動復工復產。截至目前,全區復工企業已經達180家,規上企業復工率達100%。」何平表示,園區將圍繞落實「六穩」「六保」工作要求,常態化開展「四送一服」。

記者了解到,疫情期間,廬江縣「四送一服」7個工作小組深入園區,為企業紓困解難。企業反映問題281個,已經辦結258個,正在辦理23個。為12家企業新增投放貸款2000餘萬元。為34家企業發布2500個崗位需求,幫助企業招工1500餘人。5家企業享受增量留底退稅政策退稅3496.70萬元;幫助企業申請各類獎補730.988萬元,減免企業水、電、氣、房租等1000餘萬元。

據悉,2020年1-5月份,廬江高新區固定資產投資達18.8億元,同比增長5.3%;實現稅收3.06億元,同比增長21%。新簽約13個億元以上項目,投資額達31.25億元。推動兆如電子、鼎端電子、鴻泰控股、摩騰科技等14個已簽約項目開工建設;推動中馳、屹盛機電、微特電機等15個已建項目竣工投產。

4、四川省:廣安武勝攜手重慶合川共建產業園區

2020年7月15日,廣安市武勝縣與重慶市合川區簽訂共建產業園區合作協議,兩地分別掛牌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圏合(川)武(勝)共建產業園」,促進產業深度融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兩地將圍繞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定位,優先支持相關企業配套,做強產業鏈核心項目,提升主導產業協同能力和集聚能力;協同招商,兩地將緊盯主導產業,互通招商信息,促進產業集群集約發展;共同培育企業,以合川信息安全產業城和高校資源為依託,每年定期對武勝縣企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培訓,共同打造現代企業生產管理標杆典範。

5、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 攜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6月18日,習近平主席向「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級別視頻會議發表書面致辭。習主席強調,中國始終堅持和平發展、堅持互利共贏。我們願同合作夥伴一道,把「一帶一路」打造成團結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維護人民健康安全的健康之路、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甦之路、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攜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時刻,習近平主席在書面致辭中再次闡釋了「一帶一路」來自中國、惠及世界的發展主旨,為世界團結合作、共克時艱貢獻了中國智慧,在特殊時期釋放了中國與合作夥伴繼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堅定信心,為人類攜手抗疫、共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進一步彰顯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與作為。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全新考驗,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通過「一帶一路」這個規模巨大的國際合作平台凝聚全球戰疫力量。在全球抗疫進程中,通過堅持開放包容、團結合作,「一帶一路」可以成為應對挑戰的合作之路;在疫情蔓延之時,堅持互聯互通,中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開行,「一帶一路」成為馳援全球戰疫、保障國際供應鏈穩定通暢的健康之路;在疫情持續期間,「一帶一路」的許多重要工程依然持續推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恢復的復甦之路;在「後疫情時代」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一帶一路」通過持續推進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合作,為相關各國乃至世界帶來更多增長機遇,必將成為釋放發展潛力的增長之路。

疫情雖然帶來困難和挑戰,但也給我們帶來一系列深刻啟示。在攜手抗疫的過程中,各國更加懂得「人類是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含義。面對病毒,各國不能獨善其身,唯有團結合作、共同抗疫。共建「一帶一路」不僅是歷史潮流的延續,也是面向未來的正確抉擇,能夠促進互聯互通,有利於實現開放包容,是應對全球性危機和實現長遠發展的重要舉措。無論是應對疫情,還是恢復經濟,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各國在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中,要繼續分享疫情防控經驗,深化疫苗研發等科技合作,共同應對疫情挑戰;要加強政策溝通和協同,攜手共同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讓「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成為團結抗疫的合作典範;要打通經濟循環,保障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充分挖掘新機遇、釋放新動能,推動各國經濟社會復甦反彈,以紮實的行動共同打造「合作之路、健康之路、復甦之路、增長之路」。

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發展是各國一致的願望。加強「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是人類戰勝疫情、實現發展的重大而必要舉措。各國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團結合作、守望相助、同舟共濟,讓「一帶一路」成為人類戰勝疫情、走向美好未來的光明之路,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深化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ynaUb3MBiuFnsJQVVr1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