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的情商,90%父母忽略了這一點

2019-12-13   嘟嘟醫生輕鬆孕育

最近,霍思燕因擁有貼心的老公和懂事的兒子,成為全網女人最羨慕的女人。

同樣為人妻為人母的嘟媽,不羨慕霍思燕擁有杜江這樣的老公,畢竟嘟爸也不錯,但真羨慕擁有嗯哼這樣的兒子,明明自己還是孩子,卻把媽媽當做小公主寵著,還擁有很高的情商。

嗯哼給媽媽送生日祝福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如果要評選出一份」最令人討厭的溝通方式「榜單,你會怎麼選?

出乎意料的是,」講道理名列前茅。

生活中,做事情確實是要講道理的。但你不得不承認道理大家懂,根本用不著你講。對錯要論,但要放在愛和共情後面。

低情商人講道理 高情商人懂共情

說到共情與講道理,嘟媽最近在追了真人秀《令人心動的offer》中的一個場景:

同為高學歷的兩個小姑娘梅楨與鄧冰瑩在律師所實習,有期節目是她們共同服務一位情感受到欺騙的女性。

在諮詢過程中,鄧冰瑩邏輯非常清晰,直接給出委託人解決的方案以及開始取證式的了解委託人更多的情況。

期間,不斷舉證委託人是否插足別人的婚姻,導致委託人有點情緒失控。

來源: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

在一旁一直沒有說話的梅楨注意到委託人情緒不對,立馬輕聲安撫委託人。

從她的表情、動作、情緒、用詞給委託人傳達出,我其實跟你是感同身受的,我是可以幫助你的。使得委託人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

來源:綜藝《令人心動的offer》

其實在整個節目中,梅楨突出的共情能力貫穿始終。梅楨的暖,讓高情商的何炅也十分感慨,覺得她太懂得體恤及安撫他人的情緒,讓人相處起來非常舒服。

在我們日常相處中,我們也會發現,有的孩子也是如此,好像他們天生情緒敏感,能迅速體會他人情緒的變化並作出及時的反應,更懂得安慰他人;但有的孩子,卻顯得無比「冷漠」,別人的好壞好像對他們毫無感覺。

現在的小朋友孩子,大多都是在愛中成長出來的,為什麼差距會這麼大呢?這是因為他們缺乏共情能力。

其實,我們在溝通的時候,往往並不是尋找答案,更多時候需要的是情感的接納。

每個孩子都有共情能力

共情,它是一個複雜的心理結構,從單純的情緒感染,到充分理解他人的處境;從以自我為中心的反應,到做出指向他人的親社會行為。

人類天生就具有共情,這也是為什麼,小嬰兒看到別的寶寶哭泣時,自己也會大哭。當嬰兒達到3歲左右,他們已經不會模仿他人哭泣或微笑,但情緒的感染並未消失,而是隱藏在了個體的共情結構中。

共情從嬰兒時期到成年期,是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到老年階段會有所上升,呈現出U形發展軌跡。

想要孩子具備成熟的共情,則需要他們具備自我「客體化」的能力,即以「第三者」的視角來監控和調節自我與他人的關係。

剛出生的嬰兒,雖然不能區分自我和他人,但他們混沌的內心世界已經出現自我感覺的萌芽,這可能是1歲以內嬰兒也表現出內隱共情的原因。

當寶寶到18個月左右,他們逐步能夠通過鏡像測驗,認出鏡中自己,標誌他們獲得了區分自我和他人的能力,這使得個體的共情產生了質的飛躍。當看到他人處於困境中,寶寶不再盲目被情緒感染,而是能積極主動調節自己的情緒,並對他人的感受進行干預。

儘管如此,他們共情能力還不十分成熟,因此,他們可能會傷害其他孩子獲得自己的快樂,例如爭搶玩具。這與孩子本身慷慨或自私毫無關聯,《學前兒童積極紀律》一書的合著者簡·尼爾森說:「正在發展的他們還不具備充分的共情。」

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教他們,我們需要培養並加強孩子共情的能力,相信我們所付出的都會獲得回報,只不過,是需要時間。

如何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

1.以第三者角度看待自己的情緒

培養共情第一步,就是了解情緒的分類。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人類的確存在少數幾種核心情緒。艾克曼指出,人類的4種基本情緒(喜、怒、哀、懼)所對應的特定面部表情,為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所公認,包括沒有文字、尚未受到電影電視污染的人群,這說明情緒具有普遍性。

孩子在認知情緒時,最容易理解基本情緒。

當孩子獲得一塊糖果,我們可以告訴他,你現在的心情就是開心;

當孩子被小朋友搶走玩具,我們可以告訴他,你現在的心情是憤怒;

當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我們可以告訴他,你摔倒了很疼,所以現在很傷心;

當孩子看到模樣古怪的玩具,表現出恐慌的狀態,我們可以告訴他,你現在一定很害怕。

當然還有一些比較複雜的情緒,比如尷尬,孩子可能比較難理解這個詞彙,但只要你在孩子體會這種情緒時為他們情緒命名,他們此後在情緒爆發時,很快能理解自己情緒是什麼,從何而來,更容易從情緒腦切換到理智腦。

除了讓孩子在生活中認識情緒外,也可以給他購買情緒類繪本,如《情緒的小怪獸》《臉、臉、臉》等,繪本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能讓孩子學會為情緒命名。

2.表揚孩子的移情行為

當孩子看到其他小夥伴大哭,把自己玩具分享給小朋友行為時,我們可以表揚他:你看到他哭泣了,所以你把玩具分享給他,希望他能不那麼難過,你看,現在的他笑得特別開心,你真體貼。

只要我們不斷重複表揚類似行為,孩子就能理解,原來自己的行為具備一定的力量,可以為他人帶來安慰與快樂,在他成長後與他人相處時,也會十分友善。

3.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

當孩子想要和你說話時,一定要看著他的眼睛,慢慢等他表述出來。當他完整表述自己情感時,我們可以適當解釋他的語言。

比如,當孩子說:「今天朋友沒有把玩具分享給我,我卻分享給他了我,我很生氣。」

我們可以為他解釋道:「你把玩具分享給朋友,因為你覺得這是朋友的相處之道,但朋友卻沒有把玩具分享給你,你認為他沒有把你當朋友,你覺得不公平,這讓你十分生氣,對嗎?」

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很重要,這是為了讓孩子意識到,他人行為會對自己產生影響,我們能做的不是改變他人行為,而是了解自己情緒的來龍去脈,這樣更有助於解決問題。

4.指出他們友善的行為

試著與孩子聊天,告訴他,別人的哪些行為會讓你感覺非常溫暖

你可以告訴他,當他還是個小寶寶時,你需要把他放在推車裡推出去,很多人都會幫助開門和按電梯,這些行為讓你感覺非常溫暖。

當孩子聽完後,孩子逐漸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會對他人產生什麼樣的情感。

讀繪本也是不錯的教育方式,當書中故事主人公做出某種行為時,我們都可以問問他,你認為這些行為會對誰產生影響?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5.禮貌是基本語言

禮貌是孩子尊重他人的一種具體方式。

當孩子能用語言交流,就可以教會他們說「謝謝你」「對不起」「請原諒我」「請」……讓他們把這些詞語加入自己的語言系統,成為交流的一部分,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合。

6.不要用憤怒來控制孩子

最後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永遠要克制自己的情緒,不要用憤怒來控制孩子。

當孩子傷害到你,你如果大聲斥責他,表達你非常憤怒的情緒,孩子就會退縮,他不願意道歉,也不願意安慰他人。

這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花點時間冷靜下來,告訴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傷害我,但你真的把我打疼了,你也不向我道歉,這讓我感覺非常生氣、傷心。我希望你能向我道歉,並抱抱我。

儘管剛開始說出這些話時,孩子未必真會向你道歉,但他們會從你的語言中得知,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應該如何彌補錯誤。

雖然這些話不容易說出,但只要重複的次數足夠,孩子就會慢慢學習你處理情緒的榜樣,把情緒的發泄,轉變成可解決的策略。

有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孩子在你傷心時,懂得為你擦拭眼淚並攬你入懷;

他也能安慰憤怒的人,並告訴他人說,他只是玩具丟了,很生氣;

他能理解並體諒身邊的人,原諒他人犯過的錯,從而獲得更深刻的情感。

……

這一切,是你付出後所獲得的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