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育心理學的視角看《放牛班的春天》給我們的3點啟示

2019-11-04     牧心微筆記

「池塘之底」的天使

《放牛班的春天》講述的是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發生在法國邊陲一個教養學校「池塘底教學院」的故事。「放牛班」並非我們語境當中的「放牛」,而是指一群問題兒童組成的班級。

這裡面的兒童大都是被家長遺棄或放棄的,他們在行為舉止上與正常家庭成長的孩子有所不同。

因為難以管理,於是這所學校的校長便採取了殘暴高壓的管理方式,懲罰和謾罵是這群孩子接受的最多的「教育」。

正當其時,一個過氣的音樂家克萊門馬修,為了生計,來到這所學校代課。

《放牛班的春天》海報

他性格沉穩,溫和幽默。在這裡,他拒絕採用那種懲罰式懲的教育,而是採用了一種「春風化雨」式的教育理念,發掘了孩子們的音樂天賦,組建了一個合唱團,用音樂來感化孩子們的心靈,並讓孩子們真正得到了改變,

甚至還啟蒙了一位世界級音樂家、指揮家——皮埃爾·莫昂克。

這部電影上映於2004年,在2005年的時候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金球獎提名,在國內的評分也很高。

儘管這個故事的發生距離現在已經有70年,電影也拍攝了15年之久,但其中蘊含的教育理念和秉承的教育方法,對今天的學校和家長來說,依然具有很好的借鑑意義。

啟示1:教育理念的衝突:行為主義還是人本主義?

《放牛班的春天》最大的一個矛盾衝突,就是兩種教育方式方法的巨大差別。

校長採取的是暴力施壓的管教方式,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動輒就是關禁閉、謾罵甚至體罰。而馬修老師則是採取了一種溫和詼諧、循循善誘的教育方式,孩子們出現不良行為的時候,馬修老師了解他們行為背後產生的原因,並且引導他們主動承擔錯誤。

這兩種方式的不同,其實體現的是兩種教育理念的差別,即行為主義教育與人本主義教育的對立。

行為主義教育理念,是以「刺激——反應」的心理學實驗為基礎的。

以校長為代表的刻板冷酷的懲罰式教育是確實可以立即起到制止不良行為的作用,但後果也很明顯,那就是學生在校長面前,情緒和想法暫時得到了壓制,但在校長背後卻又把這種壓制釋放出來,放肆搗蛋無所不為。

這種教育方式的弊端就在於,當面被壓抑得越厲害,後面就叛逆得越厲害。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後果呢?

行為主義創始人華生有一個非常有名的觀點:

「如果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我保證能夠按照我的意願,把他們培養成任何一類人,或者醫生、律師,藝術家,大商人,甚至訓練成乞丐和盜賊。

也就是說,行為主義將人視為動物,僅僅進行簡單的、刻板的行為訓練,而無視人豐富的內心活動和情感因素。所以才出現了上述的反抗。

相比之下克萊門馬修,便是春風化雨的人本主義者,他把學生當一個個有尊嚴、有存在感的活生生的人來看待:

他站到學生的一邊,對抗校長的暴力懲罰,保護他們不受傷;給予弱小的貝比諾依靠,給他歸屬與愛;成立合唱團的時候,給每一位孩子在合唱團都安排了職務,哪怕是五音不全的孩子;發揮自己的音樂特長,給孩子們定製了專屬音樂,感化他們的心靈;

甚至發現並啟蒙了音樂天才莫翰奇,給他一生的輝煌的音樂事業奠定了基礎,幫助莫翰奇實現了無法想像的人生價值。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自己的尊嚴感。皮鞭不只會降低孩子的尊嚴,也會毀損孩子的心靈,會在心靈中投入最陰鬱、最卑鄙的陰影:畏縮、怯懦、仇視人類和虛偽。」

在這部影片中,我們看到了人為主義教育理念的優勢。

啟示2:學生價值的自我實現:皮格馬利翁效應如何發揮作用?

《放牛班的春天》中,成就了一個天才音樂少年,但也有一個少年,恰恰相反,他就是孟丹。

影片中孟丹出現,就已經是「頑劣少年」、「智力低下」了,更可悲的是,他還是別人的犧牲品。

孟丹被送進池塘之底的第1天,送他過去的老師就對校長說:

「這是一個天生孤僻、心理變態、喜歡撒謊的孩子,他有高度依賴、破壞、暴力的傾向。經過智力檢測表的測驗,他處在智障的邊緣線上,我們送他來,就是為了研究他對自由環境的適應能力。」

從一開始,他被外界設定的角色就是一個教育的「試驗品」,身上的標籤一堆,但沒有一個是正向的。

以至於後來學校里丟了一大筆錢,校長二話不說就以為是孟丹乾的,將他痛打一番。

而莫翰奇呢,雖然他因為單親家庭的原因,性格孤僻,但幸運的是他被馬修發現,成為大家認可的音樂天才。

孟丹就只能是那個是冥頑不靈的壞少年。

這種外在的評價被不斷地內化,成為了他們對自我的認知,於是,「自我實現的預言」就實現了。一個走上了人生巔峰,一個淪為了階下囚。

這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浪漫的名字,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他來源於一個希臘神話傳說,就是說當我們飽含對自我的期待希望某件事情會發生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會真的發生。

別人的評價影響了你對自我的期待和認知,而這種期待,又會成為你實現人生價值的底層認知,慢慢地影響並改變著你的行為。

因此,北師大心理學教授劉嘉老師說:

當你假設你的周圍是一片鮮花的時候,環繞你的就是一片花園;當你認為你的周圍充滿了冷漠與無情, 那你就將被整個沙漠所淹沒;

當你在認真提防周圍的人試圖詐騙你、占你便宜的時候,你的周圍,充滿惡意的人就會越來越多;

當你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個人,你會發現即便是盜賊也會有人性的閃亮。

當你能過決定你成為什麼人的時候,你就可以成為你想想像中的樣子。

所以,從教育心理學的層面上來說,要注重對每一個孩子的外在評價,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標籤,幫助他們運用這種心理學機制,來達到自我價值實現的目的。

啟示3: 現代教育應當如何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放牛班裡的問題兒童,全是父母在二戰中犧牲或者被父母遺棄的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了他們的童年,因此學校的作用就尤其關鍵。

但是底教學院的教育條件,又很難讓他們有形成自己獨立人格的機會。但克萊門馬修,卻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們完善自己的人格。

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阿德勒認為:除開智力因素之外,社會情感的發展狀況是對人格建構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在兒童期尤其如此,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來發展和成長,決定了他成年後在群體中的生存狀態。

放到當下來看,父母則需要和學校一起,在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方面做出努力。在《兒童的人格教育》這本書中,阿德勒認為:

形成健全的兒童人格,可以從三個方面引導孩子:幫助孩子發展積極的自我觀、發展積極的困難觀、發展積極的他人觀。

第一個方面,發展積極的自我觀,是指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是受歡迎的,是能自己處理好自己的事情的。

具體的做法是:家長和老師在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在評價孩子的行為時,多從鼓勵的角度肯定孩子的優點,避免過多的批評,那樣只會造成孩子的怯懦和退縮。

影片中的馬修老師,面對一堆問題兒童,主動去了解他們的原生家庭,了解他們產生不良行為背後的原因,在課堂上激勵他們寫下夢想,肯定他們的夢想,並且給予孩子們充分的鼓勵,而不是像校長那樣一味地批評。

第二個方面,發展積極的困難觀,是指培養和保護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父母和老師需要為孩子提供一些適當的挑戰,引導孩子克服困難,爭取自己想要的結果。

要注意的是,這些挑戰要符合孩子的心智成長特點,既不太難,也不太容易,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的熱情,提升孩子的能力。

《放牛班的春天》中,合唱團成立,馬修老師持續為他們作曲,並根據他們訓練的水平增加合唱的難度,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音,給他們劃分聲部,讓這些學生在合唱團中找到了合適自己的位置,並且不斷地接受挑戰,不斷進步。

第三個方面,發展積極的他人觀,是指要注意培養孩子對社會、對人類、對環境的關懷,鼓勵孩子關注和理解他人,引導孩子設身處地地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問題和想問題。

影片中,一個學生故意傷害了一位老師的眼睛,克萊門馬修沒有像校長一樣體罰或者關禁閉,而是告訴學生:是你傷害了老師,所以,你要到醫院去陪護老師,直到他痊癒。

馬修讓學生從這個事情中,學習到了如何擔負起對他人的責任,因此是一種積極的利他觀。

同時在這3個方面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兒童就會形成良好的社會興趣,建立健全的人格。

結 語

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我看來,真正的教育始於一個人為理想所鼓舞,能認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和目的,審視自己是一個什麼人和應當成為一個什麼人。」

《放牛班的春天》為我們提供了這種理想教育的範本。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需要從這種範本中,找到教育的真諦,培養出健全的人格和感知幸福生活的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wE_4NW4BMH2_cNUgDp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