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以愛情為主線,背後卻是18、19世紀英國鄉村文化

2019-11-05     牧心微筆記

英國鄉村文化的縮影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文學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作品以男女主人公達西和伊莉莎白由於傲慢和偏見而產生的愛情故事為線索,描寫了19世紀出英國鄉紳與貴族之的情感糾葛。這部小說的作者簡·奧斯丁,出生在英國漢普郡斯蒂文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過著祥和、小康的鄉居生活。

九歲時奧斯汀才被送往學校讀書。不過,由於父親從小給她的良好的家庭教養,奧斯汀斯還在十一、二歲的時候,便已開始醉心於寫作了。她的作品擅長站在女性的視角,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描寫周圍的生活環境。她的作品格調輕鬆詼諧,富有喜劇性衝突,深受讀者歡迎。

有評論家說:簡奧斯汀的作品,是從一個小窗口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

而這種寫作手法,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矯揉造作的風氣起了很好的作用,她甚至還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1817年,奧斯丁抱病在身,不久後便去世了。死後安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簡·奧斯丁終身未嫁。逝世時僅為四十一歲。

《傲慢與偏見》中描述的故事發生在19世紀初英國的一個小鄉村,作為一部寫實主義的作品,《傲慢與偏見》具有多重維度的文學價值和文化價值。她不僅生動地刻畫了豐富的人物形象,還描繪了時代變革中,英國鄉村文化的方方面面。

這部小說先後於1940年、1995年和2005年被搬上大熒幕。我們也可以從唯美的畫面中,看到當時的英國「鄉土社會」。

2005版《傲慢與偏見》電影海報

01

以宗教為核心的生活和「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

在18、19世紀的英國,宗教幾乎占據了人們精神生活的中心。那個時期的鄉村社會結構具有「以宗教生活為中心的、自組織性」的特徵。

因此,鄉村教堂和教會就承擔起了人們日常禱告和各種禮儀場所的功能。

不論是每個周的禮拜,還是重大的節日或者慶典,英國鄉村的人們都會聚集到所在教區的教堂參加各種活動。

《牛津簡明英國文學史》中寫到:

教堂(教會) 構成了英國鄉村倫理秩序以及法律秩序的基礎:教會協調教區內的民事事務;對會眾成員的經濟困難進行救濟;教區內會眾的道德瑕疵和違法行為,都會受到教會的責難。

由於宗教生活在英國鄉村乃至整個英國社會的特殊影響力,神職人員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都遠優於普通人。

除了宗教在人們精神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我們還可以看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英國鄉土文化充滿了「男尊女卑」的氣息。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女兒沒有財產的繼承權。

伊莉莎白的遠親、不學無術又自視甚高的柯林斯,因為有貴族凱薩琳夫人的支持,獲得了地方教會的牧師職位,而當上牧師的柯林斯為了心安理得地繼承財產,去向伊莉莎白求婚。

雖然求婚遭到了拒絕,但柯林斯的盛氣凌人和不可一世,確實與他的牧師地位不無關係。有趣的是,奧斯汀對柯林斯的描寫,也帶有對某些神職人員蔑視和鄙夷。

宗教生活與男尊女卑的社會現實,成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鄉村文化的底色。

02

18世紀末英國鄉村的階層變遷

18 世紀末的英國,正是工業社會急速發展的時期。經濟的繁榮促進了從社會生活到文化習慣的變遷,同時也激起了保守的英國人對平靜生活的嚮往。

同時,工商業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結構變化,也使階層流動性增強,不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新興富裕階層都渴望憑藉逐漸開放的階層架構,攀升到上流社會。

在小說中,簡奧斯丁介紹了幾個富裕上流社會的英男才俊,其中交代最多的是一個是通過商業發家的賓利一家。

他們發家之後,舉家遷到鄉間,成為班尼特一家的鄰居。不過,賓利的姐妹卻並不喜歡將自家的發家史向外透露。

儘管已經是家纏萬貫,賓利的姐妹們仍期待他可以購置鄉間的的莊園,因為只有這樣,才象徵著擁有了上流人士身份,才能夠真正躋身貴族階層。

這和中國當時的「士農工商」的排序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小說中還提到了一個細節,威廉·盧卡斯因為得到國王的敕封,而從商人一躍成為爵士。自此,他便開始嫌惡曾經的商人身份。

因此,當時的英國,商賈的地位也是比較低的,他們更看重的是家族歷史和貴族身份。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傲慢與偏見》對賓利一家的描述,體現了奧斯汀對鄉村所面臨的變遷的敏銳觀察。

雖然這些新貴們不願意面對從前商賈的身份,但在電影和小說里,我們還是可以感受到新興的富裕階層對鄉村生活的影響。

比如,伊莉莎白所在的村子,人們對賓利一家趨之若鶩,對賓利先生所舉辦的舞會既興奮又緊張。

參加舞會的伊莉莎白

而班特納夫人更是將這種趨之若鶩表現得非常明顯。她帶著自己的五個女兒去參加舞會,期待得到賓利先生和其他貴族富家子弟的青睞。

雖然當中的愛情故事比較曲折,但班納特夫婦無疑是《傲慢與偏見》中的贏家,他的大女兒嫁給了富裕的新興富豪賓利先生,而他最喜愛的伊莉莎白則與貴族達西先生終成眷屬。對於 18 世紀的沒落的英國鄉紳來說,這是最理想的安排了。

當然,這只是當時英國鄉村社會階層變遷的一個縮影,還有無數的沒落鄉紳和平民子弟,也渴望著能有一條路徑,通往貴族富裕之路。

03

保守思想與自由思想共存

這部小說故事的發生時,英國鄉村正處在時代轉變的關鍵節點,古老的傳統思想與新的資本主義精神交錯在一起。

在《傲慢與偏見》中,我們能夠看到不同的價值觀的衝突和交匯融合。這種思想狀況透過「愛情和婚姻」這樣的主題顯現出來。

其中最明顯的衝突矛盾是以凱薩琳夫人為代表的貴族保守派、以班納德夫婦為代表的鄉紳守舊派和以女主人公伊莉莎白、妹妹莉迪亞為代表的自由派。

凱薩琳夫人是貴族保守派的代言人。她看重出身和血統,重視門當戶對,鄙視以賓利一家為代表的「暴發戶」,更看不上班納德的這種鄉村家庭。因此,在她得知達西與伊莉莎白互相有好感後,出面制止,甚至在深夜找到伊莉莎白,讓她退出。

不過,即使凱薩琳夫人再怎麼固守從前的一套,始終無法抵擋新貴族的興起。

而以班德納夫婦為代表的鄉紳守舊派,也是舊觀念和舊制度的代表。

當時的英國社會規定,只有兒子才能繼承遺產,所以他們只能盡力去為女兒謀求一門好的婚姻,能夠在後半生過上優渥的生活。還有一個老舊的規定則是,如果大女兒還沒有出嫁,那麼後面的女兒都不能出嫁。

於是就出現了莉迪亞的反抗。莉迪亞是最小的女兒,愛上了一個劣跡斑斑的士兵,在陷入愛河之後兩個人私奔,並且完婚。這在當時是一種很強烈的對舊約束的反抗。從莉迪亞和韋翰的愛情鬧劇來看,此時的社會倫理規範已經出現了鬆動。

那麼,主人公伊莉莎白又代表著怎樣的道德價值觀立場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到小說的作者,簡·奧斯汀的一生。

簡奧斯丁一生雖然她曾有機會步入婚姻,但她對理想愛情近乎苛刻的追求,最終使她錯過了一段姻緣。

在小說中,她借伊莉莎白之口,闡述了自己的愛情觀: 「好的言行、好的舉止、成熟的理智,和作為一種令人羨慕的社會習俗的婚姻是人類的長處。」

伊莉莎白是自尊、自由和自愛的代表。雖然她喜歡上了貴族達西,但仍然保持著自己的高貴和矜持。在對達西不甚了解、抱有偏見的情況下,還拒絕了達西的求婚,她說:要是他沒有觸犯我的驕傲,我也很容易原諒他的驕傲。

而當時的英國社會,保守貴族派也經歷著嚮往自由的糾纏和痛苦。

達西在向伊莉莎白表白的時候說:

不用說也違背我的理智 ,我們兩家地位懸殊 結親一定會被嚴厲譴責 ,我的理智也無法不這麼想 但我沒有辦法 ,從我們剛認識開始 我就對你產生了… 一份熱切的愛幕和感情 , 儘管不斷掙扎 我的理性還是被打敗了 .我必須熱切地懇求你 解除我的痛苦,答應嫁給我 .

這就是當時的英國社會文化的現狀:雖然本質上較為保守,但它又不得不面對多元文化混雜的現實。

結 語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甚至世界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著作之一,不過,這樣的經典著作也面臨著不同的評價。著名文豪馬可吐溫對簡奧斯丁的作品就持一種懷疑的態度,馬可吐溫的評價是:

「作品拘泥於狹隘的婚姻家庭瑣事,缺少偉大文學應當具備的思想價值。」

當然,更多的則是讚賞,認為這種寫作技巧以及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都值得借鑑。

畢竟,文學來源於現實,但又高於現實。

時至今日,我們還是要感謝這樣一部作品,感謝簡·奧斯汀,從一個側面為我們展示出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鄉土社會文化的縮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ntcKh24BMH2_cNUgsF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