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每天收穫專業家庭教育知識
(圖片來自網絡)
家學寶主筆團 | 彥廷
1
「考試考這麼點分你還有臉玩?
你知道我為了你,做了多大的犧牲嗎?
我養你養了十八年,現在翅膀變硬了,嫌我煩了是不是?
你說,我付出了這麼多,做的這些,為了誰啊?不都是為了你嗎?」
我相信有很多人,對這段直擊靈魂的四連問特別熟悉,因為這些戳心的語句就來源於我們的生活,甚至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已為人父人母的你,是否也對你的孩子說過這樣類似的話呢?
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也迎來了小高潮,故事的發展引人深思。
2019年的第一天,是喬英子失眠的第五天,她沒有在宋倩面前說出的新年願望,就是希望能睡個好覺。
她覺得,自己沒有辦法再快樂起來了,她覺得,現在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沒有意義。她每天都在失眠,整宿整宿地睡不著覺,她每一分每一秒都想哭,她已經快沒電了。
(圖片來自網絡)
南大冬令營開營的前一天,也是喬英子失眠的第三十四天,她孤身一人來到了深圳,她看到了一直以來嚮往的星星還有大海,可是她依然開心不起來。
喬衛東和宋茜找到了離家出走的喬英子,兩人在橋上追著英子,面對讓人無法呼吸的控制欲,此時的喬英子崩潰大哭,情緒失控,站在橋蹲上,試圖輕生跳海。
她大哭著喊道:
「我怎麼跟你說啊,你從來都是憑著你自己想法,決定我的人生。
你就是想為我好,那都是你想的,可是你想過我心裡到底想要什麼嗎?
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對不起,我沒成為你們想要的樣子。」
南大也許是英子最初熱愛的一個目標,但在宋茜強大的控制欲下,漸漸變成了她逃離的途徑。而當這個途徑也失效的時候,支撐英子繼續生活下去的那根弦就徹底斷了。
(圖片來自網絡)
一個人從來都不是單線成長的,外在和內在都要並駕齊驅。英子內心對家庭日積月累的渴望同現實的殘酷對比之下,給她帶來的失落,終於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
有網友說,當代入媽媽的角色時你會心疼宋倩,當代入女兒的角色時,你又會為英子感到委屈。
為了陪女兒高考,宋倩毅然辭職,一心撲在女兒身上。高考誓師大會上在氣球寫心愿,喬英子被逼寫上清華、北大、700分;與高考無關的事情:樂高、天文館都不能讓英子多碰。英子稍微有點反抗,她就開始情緒爆發,各種鬧騰。
喬英子為了讓媽媽開心,事事都依著媽媽的想法來,一次次地委屈自己,每次和媽媽在爭吵之後,都會主動示好。而宋茜對英子是打一個巴掌,給一顆甜棗,她每天都活在媽媽的監控下,一扇360°無死角的隔音玻璃窗就像看犯人一樣,看著喬英子。
這世間,所有的瘋狂都是壓抑的產物。
宋茜全包圍式密不透風的愛,讓喬英子變得「懂事」,變得小心翼翼,變得失去自我。當內心裡的垃圾桶再也裝不下那些偽裝的情緒時,就會全面爆發。
這種的畸形愛,最終的結果,只會讓彼此痛苦不堪,以悲劇收場。
2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
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
英國倫敦大學曾做過一個有超過5000人參與的調查研究,從目標人員10歲的時候開始追蹤,直到年逾花甲,為了解兒時父母對他們的行為限制,以及長大後的生活滿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
最終的結果顯示,父母對孩子控制欲強,容易對孩子造成長久的心理傷害,令他們長大後幸福指數較低。
控制欲強的父母,往往缺乏邊界意識。在他們的眼裡,孩子永遠都是長不大的,是不夠懂事,是需要被照顧的。
無論大小事,他們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為孩子好」,孩子就像是他們的私有財產,離開了孩子,他們根本無法獨立行走。
(圖片來自網絡)
有些父母覺得自己為孩子傾盡所有,孩子就必須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殊不知,這樣一味地控制孩子,只會讓愛變得無比沉重。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壓抑心理」,指受到挫折後,個體把意識不能接受的衝動、矛盾、情感等排斥到意識之外,壓抑到潛意識之中,推遲滿足需要的時間。
被壓抑的痛苦,其實並未真正消失,只是由意識領域轉入到潛意識領域,並且,常常以偽裝的方式表現出來,以求得暫時滿足,像夢中的言行和酒後吐真言,都是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願望,趁著意識的辨別能力較弱時出來活動的現象。
如果過於頻繁地去壓抑內心的真實想法,超過了意志控制的能力與心理忍受力,就可能出現心理失常,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心理疾病,人格變態,直至鬱悶而死。
馬伊琍曾在直播時,反省過自己的教育方式。
在愛馬1歲多的時候,馬伊琍就教導她,別人的東西不能拿,做錯了事後,馬伊琍會很嚴格的訓斥她。
每當馬伊琍的聲音很大、表情嚴肅的時候,女兒就會說,
「媽媽我錯了,我再也不敢了。」
直到有一次,馬伊琍看見自己的女兒和幼兒園的同學們一起玩過家家時,馬伊琍才意識到自己的「控制欲」傷害到了孩子。
那一次,有的孩子扮演媽媽,有的孩子扮演小寶寶,愛馬很想當媽媽。
但其他同學也想當媽媽,愛馬最後只好選擇了讓步,心裡不開心卻不敢表達出來。
當馬伊琍建議愛馬去爭取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女兒卻說她不敢。
後來馬伊琍改變了教育方式,花了足足兩個月的時間耐心溝通,才讓愛馬敢於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
(圖片來自網絡)
父母的控制欲,會扼殺孩子敢想又不敢求的渴望,孩子會因此變得很「乖」,會隱藏自己真實的情緒,好多事明明和自己無關,卻要責備是自己不夠好,一旦這種不良情緒堆積的時間久了,讓人喘不過氣的時候,就會徹底爆裂。
父母的控制欲,還會延長孩子的成熟時間,演員朱雨辰曾攜71歲的媽媽參加《我家那小子》,母子兩人的相處方式震驚了很多網友。
朱雨辰走到哪,她的媽媽就跟到哪,像一個移動的24小時貼身管家,母親強加在兒子身上的愛,一步步變成束縛朱雨辰的枷鎖,導致40歲的他至今未婚。
控制欲太強的父母,是傷孩子最深的毒藥。這種病態的相處模式,讓母親變得沒有自我,也讓孩子變成了長不大的成年人。
3
尊重和信任孩子
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修養
父母的控制欲太強,必然會讓孩子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完全放棄獨立的人格,活成父母的附屬品。
另一種則是劇烈地反抗父母,表面上看似是遏制了他的行為,但是他的內心是不服氣的,他渴望逃離父母,逃得越遠越好,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
喬英子就是這一種。
《歡樂頌2》中說:
「永遠不要低估國內父母的熱情。為了孩子他們可以捨得一身剮,自然也會要求更高的掌控權。」
所以父母們,為了讓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最該學習的一堂課就是適時的放手。因為母愛的本質,是關心孩子的成長,換句話說,就是希望孩子和自己分離。
學會適當的放手,是每個父母修行的必經之路。孩子真正的長大,是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以及意識,父母的尊重、信任和空間,才是孩子成長必需的養分。
學會溝通,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親子的溝通是建立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即便你有不同的意見,也請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只有在尊重的前提下,才能和孩子有真誠高效的交流。
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中說道: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
樹木活得長久而且長得很快,是因為順應了樹木的天性,來實現其自身的習性。孩子就像是樹木一樣,有自身的習性和天賦。
他們需要自己的成長空間,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像種植者那樣,適當的修剪,保證他們的健康,而不是「替代生長」或「野蠻拼接」。
請每一位父母記住,有些路,必須要孩子一個人去走,而不能你代替他走。多給予孩子一點信任、一些空間、一絲寬容,一份理解。
尊重和信任,是為人父母最大的修養,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保障。聰明的父母,懂得寬嚴相濟,放而不縱。
只有適時地讓孩子獨自摸索前進,他的人生路才能越走越寬。
(圖片來自網絡)
最後,想將紀伯倫的一首詩獻給每一位父母: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射出的箭。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家學寶編輯團隊以專業的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理論為支撐,原創圖文、音頻、視頻和測評內容,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教養支持。家學寶——您手邊的家庭教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