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成為更好的父母
家學寶主筆團 | 香如故
01
劉歡在2019年綜藝節目《歌手》的「歌王衝刺夜」中,獲得了冠軍。
與此同時,他對女兒的教育,也成了網友們熱議的話題。
他坦然承認自己當年犯下的錯誤,他說後悔小時候沒有強迫女兒學音樂,對孩子「快樂教育」。
其實女兒完全可以在音樂上有所建樹,但正因為不願意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使得女兒在音樂方面沒有什麼太大的成就。
不止是劉歡,多數的家長恐怕都有這樣的感觸,那就是在面對孩子教育的時候,總是會心軟,總是覺得不該逼孩子。
你一時的心軟,換來孩子一生的平庸,這樣做其實是對孩子不負責。讓孩子輕鬆一時,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跟別人之間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這時你才發現孩子其實在某方面是有天賦的,但就是被家長給耽誤了,到時一切都晚了。
02
真正的快樂人生,其實都是很貴的,都是需要你努力打拚,都是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
曾在朋友圈裡看過這樣一段話:
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一輩子真正學習的有效時間也就幾年,錯過了就是一輩子,抓住了才能受用終生。
對於上面所說的這幾段話,我是深有感觸的。當年公司成立市場部,由於我的資歷和所學的專業,都很符合,領導便想讓我接手。
然而當領導得知我的英語水平不怎麼樣時,就很遺憾地對我說,要是我英語過關,那麼這個位置真的非常適合我。
當時的打擊,對於我來說,還是挺大的。那時我就在想,如果當年,父母能夠逼我一把,能夠在我想繼續學習英語的時候給予支持,那麼很有可能這個位置就是我的了。
當然我並不是怪父母,而是怪自己。以至於多年後,當我有了孩子,我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一定不能因為孩子怕苦怕累,就讓孩子進行所謂的「快樂教育」。
讀書原本就苦,不努力付出又怎會有回報?!
03
《清華學霸教子經》一書曾提到:
父母要明白,孩子小時候缺乏自制力,對學習等艱苦的事情不主動是很正常的。不要指望孩子自己能夠主動學習,主動上進。
貪玩是孩子的天性,哪怕像現在那些優秀的人才,多數也都是靠父母監督,才能夠擁有今天的成就。
同事林悅對於女兒妞妞的培養,就是全程靠監督。林悅對我說女兒在畫畫上很有天賦,可是孩子有時怕苦,不肯靜下心來畫。
於是她便全程陪著,雖然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是看著女兒的作品,一天比一天有進步,她覺得還是非常值得的。
就在近期,妞妞在全市舉辦的少兒繪畫比賽中,又得了一等獎。林悅說每一次得獎,對於孩子來說都是極大的鼓勵和肯定。
她說幸好她沒有聽信有些人所說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對孩子進行「快樂教育」。事實上,你讓她現在快樂了,那她今後註定將會是痛苦的。
對於那些有天賦的孩子來說,他們就像一塊璞玉,不雕琢不成器。父母適當的逼一把,就是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使得他們能夠更好地發揮自己的長處,達到自己所預定的目標。
不要認為「逼」孩子,就是對孩子不好,其實這才是對孩子最深的愛。
04
前面所說劉歡後悔對孩子的「快樂教育」。那麼是否就意味著,讓孩子成才,一定就要「逼」孩子嗎?
這裡所說的「逼」並不是讓你不顧孩子意願,一味地給孩子強行施加壓力。
就像我的同事林悅的女兒,她是因為女兒有這方面的天賦,並且自己還有興趣,所以她才全程監督,才想著要「逼」孩子一把。
她說要是女兒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即便自己再逼,也無法獲得現在的這些成就。
對於那些孩子實在是不感興趣的事情,作為父母,就要認清現實,不要認為只要「逼」孩子,就一定有成效。
「逼」孩子成才也是要講究方法的,不能千篇一律,不能看別人家怎麼做,自己家就怎麼做?
人家學鋼琴,你就讓孩子學鋼琴,人家學畫畫,你就讓孩子學畫畫。你總得要根據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去學,也要根據孩子的自身條件,去制定屬於自己的目標和計劃。
同時也要以尊重孩子為前提,和孩子一起參與制定目標和計劃,然後一步一個腳印地監督孩子去完成。
記住家長的堅持有時遠比孩子重要許多,你若是不堅持,那麼孩子一定也是半途而廢。
05
不讓孩子對喜歡的事情半途而廢,就得讓孩子懂得,那些優秀的人之所以擁有今天這樣的成就,都是要經過努力拚搏,才能夠擁有的。
當孩子看著別人在台上彈琴,彈得那樣流暢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
你看似很輕鬆的事情,實際上人家都付出了百倍的努力。你若想這樣,一定也要付出同等的努力。
朗朗談及當年練琴的時候,也是覺得當時非常的難熬,幸好當年父親的堅持,成就了現在的他。
(郎朗童年時期練琴照片)
如若不是父親的堅持,那麼也就沒有現在的朗朗了。
余世維是培訓界之神,他培訓的人超過韓國總人數,走過的行程可繞地球30圈。
談及到對自己孩子的管教,他說管教孩子要「狠心不怕流淚」。他兩個女兒很小的時候愛看電視,到飯點仍不吃飯。他便讓妻子不必留飯菜,把零食也收起來。
女兒半夜餓得受不了,想吃東西,他讓妻子狠心拒絕,硬讓女兒熬到第二天吃早餐。在那之後,只要是一到飯點,女兒不管在做什麼必定坐到餐桌前。
雖然他的作法看似很殘酷,但卻很有效果,並且讓孩子懂得,該在什麼時候,就做什麼時候的事情。
所以說孩子的成長和改變,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監督,同時也需要父母堅持。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堅持,你的堅持是孩子前行的動力,你的堅持也是照亮孩子前行一盞明燈!
也只有讓孩子在父母的堅持中,經歷了成長的「陣痛」,才能贏得更加美好的未來!
掃碼下載中華家教APP,獲取更多知識和課程
您的轉發、評論、點贊是我們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