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家學寶,成為更好的父母
家學寶主筆團 | 媽小咪
01
孩子不好好寫作業,你最想幹什麼?
最近,上海有位爸爸做了一件許多父母「想做但不敢做」的事。
有天凌晨3點,正要出門的上班爸爸趁妻子熟睡後,把「多次被老師投訴、不好好完成作業」才10歲的兒子,悄悄帶到上海火車站,丟在那裡廣場上。走時,還不忘給孩子留下一隻碗。
差不多5點時,一位好心乘客打了報警電話,小男孩才被派出所民警帶走,聯繫到男孩的媽媽,把凍得瑟瑟發抖的小男孩接回家。
事情在網上公開後,原以為許多人會批評這位爸爸心太大了,這要是造成什麼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沒想到,高贊評論居然是:建議派出所拿出專門區域,給父母為孩子立規矩所用。
這屆網友,真是看熱鬧不嫌事大。妥妥地,誰家還沒個「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時候,說出來大家都開心開心。
而這位爸爸的做法,潛台詞無疑在告訴孩子: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只能去乞討。
只不過,這樣做,孩子就真的能懂得讀書有用嗎?
答案,不得而知。
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有很多「神邏輯」,是經不起推敲的。
02 父母「神邏輯」,可能傷害孩子一生
知乎上,曾經有個話題叫「父母的『神邏輯』」這樣描述:
吃穿跟差的比,學習跟好的比;
自己跟差的比,讓孩子跟好的比;
自己背後說親戚壞話,讓孩子在親戚面前有禮貌別給自己丟人;
自己沒做過第一,逼著孩子拿第一;
自己這輩子沒有多大成就,讓孩子給自己爭口氣;
「我經常打你、罵你笨、逼你學琴、燒你的課外書、當眾嘲諷你給你一巴掌,我做這些還是為了你好!」
看完這些邏輯,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對父母,不能再真實。
總結起來,這些邏輯,主要有三個方面:
「神邏輯」一:讀書不行的人,將來都要撿破爛、過苦日子
隨著科學育兒理念的不斷深入,許多父母知道,僅給孩子「講道理」是沒用的,必須用實際行動讓孩子去體會。
具體到讀書這件事,在人們的觀念里,是「不讀書,將來就只能過苦日子」。因此,有些父母遇到孩子不好好上學時,便省去了「講道理」的過程,直接帶孩子體會「不讀書」的後果。
男孩小志剛上一年級時,有些抗拒上學,媽媽便帶著他徒步九公里,沿途拾荒賣錢換水。
經過了5個多小時的「歷練」後,小志選擇重回學堂。
幾個月後,據老師介紹,小志媽媽是一個非常用心的媽媽,孩子重返學校後,學習成績也比較穩定,但是她這種方法是否恰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不可否認,這種體驗生活式的教育方式,若放在平常生活中,的確值得鼓勵和推崇。
但是,給這樣的教育方式增加了「不好好讀書」的前提,從邏輯上看,似乎有些奇怪。
其實,人都是趨利避害的,當孩子感受到賺錢比學習辛苦時,自然會選擇更輕鬆的事。
至於他們是否真的懂得「讀書有用」,其實,始終需要時間來驗證。
美國作家《正面管教》的創始人簡.尼爾森曾指出:要驗證一個教育方式是否有效,就設想一下,許多年後,是否還有效。
事實上,在這個多元的時代,讀書與否、讀書好壞,與孩子未來能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並沒有很直接的關係。
「神邏輯」二:我打你罵你,都是「為你好」
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中,朱露莎的父母以「為她好」為名,將她送出國留學。
剛到國外的露莎特別不適應那邊的生活,委屈和困難,讓她經常睡不著覺,便希望通過長途電話一訴苦楚。
結果,父母接到電話後,對露莎說的「交不到朋友、英文不好、功課太難」等問題,絲毫沒有正面應答的意思,而是責怪她「學習不用功」,並打出「我和你爸都快抑鬱了」、「我們全家靠你來改變命運」、「我和你媽送你出國不容易」等情感牌,希望女兒能夠多理解。
當露莎再次發出求助,希望父母能理解她時,父母便直接關掉視頻,留下身在異國他鄉的露莎獨自痛哭。
面對女兒在新環境里的困境,父母不僅無視孩子的感受,還用情感綁架孩子。不禁思索,父母千辛萬苦,以「為你好」的名義,把孩子送出國,孩子是否真的好呢?
想起有位作者曾對「為你好」的場景,這樣描述:滿口是愛,卻滿目猙獰。
通常在兩種情況下,父母最喜歡對孩子說「為你好」:
一種是,要求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一種是,害怕孩子選擇自己的生活,遭到打擊,而自己無能為力。
前者,是控制;後者,是自私。
《情感勒索》這本書中,也明確的指出:過渡的「為你好」,就是親密關係中的「情感勒索」。
只要家長以「為你好」為中心,孩子就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遵從家長的安排,去做家長滿意和喜歡的事。
畢竟,即便是成年人,也難以打破「為你好」這樣沉重的好意。
其實,用自己的人生,去實現他人的希望,這樣的「為你好」,真的好嗎?
「為你好」的結果,往往是父母越來越焦慮,孩子越來越卑微。
「神邏輯」三:你是我生的,你就不應該對我有秘密
上周未,和天天媽媽約著,帶孩子們去圖書館看書。
當我們敲開他們家門時,母子倆正生著悶氣。
看到我們進門,天天像請到了「外援」,委屈到泣不成聲的說:「我媽居然偷看我的日記。」
一旁的天天媽正在氣頭上,聽到兒子跟別人「投訴」自己,更生氣的說:
「你都是我生的,對我還有什麼秘密。」
母子倆的戰火再次升級,誰也不退讓。
事實上,天天媽的想法,並不是特例:
進子女的房間,從來不覺得需要敲門;
孩子關門,便把門鎖弄壞;
子女對父母關閉朋友圈,父母控訴,孩子沒良心......
而家長們的理由,與天天媽如出一轍。
有人說,父母不經過考試,就上崗太可怕了。
其實,很難有一項考試能測試出「一個人是否適合父母」。
養育孩子是孩子將生命交託給父母的過程,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生命的互相影響。
而生命的過程,是在不斷變化中成長的。
如果必須有一種方式,去判定哪一種人是合格的父母,「懂得尊重」應該是為人父母最需要的品質。
當父母把孩子當成一個個體去尊重時,便會懂得,父母與子女之間,是漸行漸遠的過程,孩子的秘密,其實是他成長的標誌。
從父母「神邏輯」的背後,顯而易見,是父母將未能實現的人生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在作怪,這不是愛,是無形的傷害,是對孩子人生的占有。
03 好的教育,永遠源於尊重和耐心
冰心先生,曾把孩子比作野花,告訴家長,養育孩子要像對待野花一樣,讓他們自然生長,也就是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選擇。
在知乎看過一個故事:
主人公天資一般,不是那種一點就通的孩子,有很多時候,還會落於人後,到了初中和高中,還經常是班裡的倒數。
他的爸爸由於身體的原因,下崗了十幾年,便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他身上。
但他卻從來不責備孩子,也不罵孩子笨,總是耐心地和孩子一起研究答題方法。
他會的內容,就自己教;最開始學英語時,爸爸不會,便請了一位老師,和兒子一起學習。在前10多年中,主人公的成績最好的時候,也只能維持在中等。
直到15歲之後,後來居上,參加省市級競賽,保持第一,進入了初中重點班、高中實驗班,最後保送到同濟醫科大學。
主人公在而立之年後,回首這段學習之路,特別感謝父親的助攻,若不是父親的耐心陪伴,或許自己始終只是一隻飛不起來的笨鳥。
教育孩子,不是百米衝刺,而馬拉松,需要足夠的耐力才能跑完全程。
周國平說:「和孩子相處,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尊重孩子。從根本上說,這就是把孩子看作為一個靈魂,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
當媽媽的時間越長,越能深刻體會到,與其渴望老天爺發一個「報恩」的孩子,不如靜觀其變,靜待花開,因為越急越焦慮,親子關係愈加緊張,更不利於孩子的學習與成長。
兒童心理學研究也得出結論,每個孩子迫切的渴望被尊重、被認同、被看見。而父母的耐心與尊重,就是對孩子最大的認同和看見,也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所有的教育才有可能看得見效果。
一個感受到尊重和包容的孩子,才會有信心和力量去探索、去體會、去選擇,真正屬於他自己的人生。
04
即便「讀書無用」和「讀書有用」的辯論從未停止,但是「讀書有用」始終是社會的主流,也是一個人走得更高、更遠的一條捷徑。
父母的建議,或許能讓孩子少走彎路,少受傷害,但是在「計劃不如變化」的人生道路上,父母給出的那條路,始終不是孩子自己的。
而走在他人修築好的路上,遲早是要被收費的,哪怕這個人是親生父母。
真正好走的路,都需要自己去踏平。
願每個孩子,都擁有來自父母的包容和愛,耐心和尊重。
願每對父母,都擁有「不管教的勇氣」。
掃碼下載中華家教APP,獲取更多知識和課程
您的轉發、評論、點贊是我們分享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