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湖集團:謀定者恆穩 敏行者恆強

2020-03-24     龍湖集團

2019年,中國房地產市場既有預期的寬鬆、交投的小陽春,也有資金監管從嚴後回調的驟冷,但市場最終以16萬億的銷售額收官。世道如弈棋,變化不容覆。2020年,新冠病毒的侵襲令房企普遍感覺到緊與難。「活下去」正成為所有房企最真實的存在。

與其說這是一場危機,不如說這是中國房企必須直面的 「大考」。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說,不要浪費一場危機(Never waste a good crisis)。對於「強者」而言,「危機」既是「危險」又是「機會」。

我們看到,過往的沉澱令龍湖集團在危難之中產生了爆發力。面對疫情,龍湖集團及時響應、迅速行動。疫情期間,龍湖智慧服務守護著超過100個城市的1000多個社區和項目,日均2.6萬人堅守在一線崗位上;龍湖商業旗下商場物資、組織、人員三大保障措施全部施行到位;租賃住房業務龍湖冠寓的200餘家門店、近3000員工也全部在崗。

在疫情黑天鵝的壓力之下,龍湖集團「善待你一生」的理念經受住了考驗,服務的價值也在千家萬戶的心中根植。

弱環境有增長即強者姿態。隨著疫情緩解,龍湖集團四大主航道復工復產正快速走向正軌。疫情無疑對銷售、供貨有一定影響,但龍湖集團管理層在2019年業績會上透露,目前公司整體供貨處於可控狀態。

在長三角、華南等復甦比較快的市場,龍湖集團供貨相對較快,整體供貨節奏約95%可按預期供應出來。據此,2020年,龍湖集團有信心完成2600億年度銷售目標。

疫情也考驗現金流,但一貫堅守自律的龍湖已經換取充分的融資「自由」。2019年,龍湖集團保持了平均借貸成本4.54%的低位,平均貸款年限6.04年,凈負債率51.0%,在手現金609.5億元,現金短債比(在手現金除以一年內到期債務)4.38,一系列指標均維持行業內的較高水準。

公開數據顯示,龍湖在去年下半年就注重現金流,2020年1月就已完成全年基本融資。恰如龍湖集團董事長吳亞軍所表示,現金流不是危難時才考慮,而是「要天晴補屋頂」。

吳亞軍認為,一個公司如何確定自己的主業是「時代機遇」決定的,也是「能力圈」決定的。2019年,龍湖集團的「能力圈」紮實推進:繼續堅持穩步投資天街、冠寓等持有型物業戰略,實現物業投資業務不含稅租金收入57.9億元,同比增長41.5%;同時,龍湖智慧服務新進入45個城市,基本完成一、二線核心城市及三、四線潛力城市的布局,實現營業收入42.8億元(合併抵消前收入約為50.0億元),同比實現突破性增長。至此,龍湖集團服務性收入已超百億。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高能量城市合理的土儲布局、財務盤面紮實、融資渠道暢通、業務戰略聚焦有定力、運營系統性強、保障產品/服務品質超越平均,這些都將助力龍湖集團做好「穿越周期的全優生」。


圖中人物從左到右依次為:龍湖集團執行長邵明曉、董事長吳亞軍、財務長趙軼


以下為龍湖集團2019全年業績發布會,龍湖集團董事長吳亞軍、執行董事兼執行長邵明曉、執行董事兼財務長趙軼答記者問實錄:


關於疫情影響及整體戰略

Q:疫情發展至今,龍湖在銷售回款和現金流上受到多大影響,將如何調整開發及供貨節奏對沖疫情影響?目前復工復產的情況如何?

邵明曉:這次疫情確實是來得比較突然,我們從1月末,在集團層面做了安排。2月初,龍湖集團各地總經理已經到了各自城市進行部署,營銷團隊也是在2月初都已經集結在所在城市待命。從2月中旬開始,我們陸續向當地政府申請總共153個售樓處的復工。全集團所有售樓處,除武漢外全部復工,這是一個舉措。

第二個舉措,我們從2月初,在各地政府的統一安排下,申請各項目工地的復工。從2月下旬開始到3月中旬,全集團216個工地,已經96%復工,這個比例是非常高的。另一方面,我們還緊抓乙方的勞動力供應,集團有一些數字化的工具,可以觸達到乙方的勞務層面。全集團216個工地所需要的10萬個左右勞務崗位,在3月中旬已有96%全部到位。

現在,我們每十天做一次壓力測試。總體來看,應該是可以保證今年整體銷售供貨,包括我們的交付,除武漢之外應該不會受太大影響。而我們在武漢布局占比較低,供貨占全集團大概3%-4%。總體看,上半年個別項目可能會有一些壓力,但是在未來幾年,無論是供貨還是交付,都沒有特別大的影響。

從市場端來看,我們也敏銳地看到,3月份開始,整個市場在慢慢復甦。我們監測到,長三角已經恢復到接近八成,我們前天在蘇州的一個樓盤,311套房子很快售罄;華南的廣州、深圳,西部像成都和西安,這些城市的復甦也非常快;瀋陽、青島等城市,無論是從市場的信心、來訪和銷售的情況,都是恢複比較快。我們大的判斷,到4月份整個銷售市場應該會回到一個正常的水平。

應該說,面對疫情,從市場的反應和龍湖的執行力來講,雖然有些衝擊,但整體可控。不需要做大的供貨結構、銷售結構的調整,基本上能夠按照預定目標,順利、平穩往前運行,全年2600億的銷售目標有信心完成。

當然對於未來的判斷,我們始終保持審慎、警覺的態度:一方面加大售場端對用戶的服務;另一方面,工程體系、大運營體系,在抓工程進展的同時,還要注意疫情的防控。


Q:當前大環境下,強化主業、保有現金流是很多房企的第一要義,龍湖的多元化策略是否會做出一些妥協?

吳亞軍:首先,C1到C4航道都是我們的主業,所以都值得強化。第二,我不認為我們是多元化,因為對龍湖來講,客戶是差不多的,能力是差不多的,如果跨了一個領域,是我們能力之外或者是現有客戶之外的客戶,我覺得那叫跨專業、跨行業,這一點難度根本不稱其為難題。

第二個問題,現金流不是今天才注重的,我們去年下半年就在注重現金流,所以今年年初1月份就完成了全年的基本融資。我們做壓力測試的時候,就預計疫情比較嚴重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保證公司能夠比較正常的活著。

今年的指標里,哪怕微弱的情況下,仍然要考慮有所增長,我覺得這就是強者的姿態。強,其實不是說要強、好強,實際上是過去的沉澱,在危難之中能夠產生一定的爆發力。我覺得龍湖的團隊,在這次疫情當中表現得非常好,在這次疫情當中表現得非常好,我也並沒有為此向全體員工寫過任何一個字,發出任何一個號召。但是不管是我們的員工去捐贈、救助,或者是打通渠道去運送,還是員工的防護(包括養老院),全部能夠保證員工、業主、商戶的最大安全。

這種時候就表現出了龍湖最真實的底子,這一點是讓我非常驕傲的。我認為遇到今天這樣的事情,是一個非常好的壓力測試,我們過去做的任何準備,今天都有意義。

一個公司怎麼確定自己的主業,其實是能力圈決定的,是時代機遇決定的。龍湖怎麼轉危為機,這一次疫情對龍湖是很有借鑑意義和值得總結的。


關於地產開發及拿地

Q:今年龍湖的銷售目標是多少?相比去年20%以上的增幅,今年是如何考慮確定這樣的目標的?

邵明曉:我們去年的銷售是2425億,2020年設定的目標是2600億,應該是穩健增長的目標。從1月下旬到現在,疫情對供貨、復工、銷售,都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是總體上處在可控的層面。

按照去年的預期,現在看整體供貨95%以上是能夠順利地供出來。總體來講,今年我們還是按照既往的節奏,保持穩健、持續增長。


Q:集團今年的拿地計劃是怎樣的?對全年各個階段的拿地時機是如何判斷的?龍湖過去30%的項目來自併購,未來的投資納儲策略,是不是逐漸會向收併購靠攏?

邵明曉:拿地我們是按照全年凈負債率的控制來倒算,保持50%-60%的凈負債率水平,今年的拿地金額應該會在去年的基礎上穩中有增。

龍湖總體上財務比較穩健,現金相對充裕,所以可以在土地市場相對冷的時候多拿一些項目,如果土地市場非常熱,我們就會緩一緩。從節奏來看,我們今年1-2月已經拿到了17個項目,行業內相對來講還是不錯的。我們判斷,過去兩個月肯定是拿地時機,最近一些城市的地價已經上來了,尤其是一些熱點城市。所以這段時間反而我們是平和的心態,用頻率換機率,有機會就去,能達到我們的指標就拿,達不到就算了。

未來我們也在觀察,且走且看。前提還是守住財務紀律,守住凈負債率,不拿地王,不拿高價地,達到我們的指標要求,把節奏踩好。這幾年下來我們都是這麼做的,整個集團包括財務系統、投資系統、運營系統、營銷系統都在聯動,應該說已經成為一種行活了。

收併購,我們保持著差不多四分之一到30%的比例,比較傾向於項目級的收購,相對比較簡單,也不是為了收併購而收併購,而是看機會。


關於財務

Q:公司如何看近期境外美元債暴跌?今年在融資方面和財務盤面方面的計劃是怎樣的?

趙軼:現在大家也關注到海外的狀況,債券跌得很厲害,包括疫情的影響、油價的下滑、地緣政治的因素等等,企業對這些因素沒辦法去預測,只能夠去預防。我們基本上在去年9月份和今年1月份,把我們15億額度的美元債全部用完,而且基本是十年到十二年的長年期,成本是非常低的。

另外,在今年1月份,我們集中發力,基本上把全年的融資全部完成,應該說為應對危機做好了準備。

現在反而是國內的流動性比較寬鬆,雖然說不會讓這些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但是我們作為一個優質的企業,在公開市場發一些債券,這些渠道目前還是暢通的。

從大環境上,企業沒有辦法預測、去猜,只能去應對;從小環境上,我認為龍湖今年做好了應對準備。

下一步融資來看,我們會在國內申請一些公司債,現在正在過程當中,我們國內開發債的額度是非常充裕的。另外按揭額度也在做一些應對,我們也與銀行建立了總對總的關係,專項保龍湖和優質業主的按揭額度。


Q:管理層稱,未來龍湖的毛利率將穩定在25%-30%,依據是什麼?怎麼看行業未來的利潤空間?

趙軼:限價目前看還是一個長期策略,非常堅定,而現在土地成本有一些下降,我們預測行業未來會回歸一個穩定的25%-30%的毛利率水平。只要地不拿錯,保持戰略主動、資金主動和供貨主動,基本上這個項目、這個產品就成了。

邵明曉:另外我們的土地儲備主要聚焦在一二線城市,占了八成。從需求端來看,這些市場是非常有支撐的,只要地不拿錯,加上運營能力、費用管控等在行業內相對做得不錯,龍湖保持一個相對靠前的毛利率水平是非常有機會的。


關於投資性物業

Q:商業受疫情的衝擊不小,龍湖對旗下商場做出了超60天的減租,這將會對2020年整體租金收入有多大的影響?

邵明曉:過去這兩個月的疫情對於商業衝擊還是比較大的,2月份關店的數量達到了接近八成。3月份,39個商場已經全部恢復營業,復工的面積約有五六成,其中杭州的反應是最快的,但是客戶的信心還是在恢復中。

我們可以觀察幾個關鍵的指標,第一個就是大學和中小學生開學的時點,這會是商業開始的恢復的時點。從業態上來看,現在政府對教育培訓、影院等還是不允許開的,其他的像零售和一些常規服務業態都恢復正常了。我們很感動的是,在疫情期間,我們後台的同事都在忙著,隨時在做準備,包括做一些線上直播,而且是用我們自己的數字化工具在做,跟用戶之間增加黏性。

我們也在行業內率先給出了對商戶67天租金減半的政策,在行業內這樣的力度是排在前列的。同時,也與一些金融機構做對接,給商戶提供貸款支持。可以看到,商戶和龍湖天街的黏性正在強化,這得益於我們的共贏心態。

我們也發現有一些城市又出現拿天街的機會了,我們也會去參與。整體上龍湖的天街聚焦在中國最有量級的十幾個、二十個左右的城市,在每個城市都是做網格化的布局,所以在地理位置上來講都是有優勢的,也是有相應的對策的。

我們也看到了線下天街的魅力,用戶對線下天街的依賴和喜愛,因為大家都憋壞了,線上直播只是一方面,他們願意到現場去。有些城市恢復得也比較快,像南京等。

從全年來看,我們今年要開業的九個天街,招商進展情況都還比較順利,除了一些國際品牌,合作時間可能要靠後一些。減免租金帶來的幾個億的影響,我們會在未來一步一步通過運營去消化。總體上我們有信心達成承諾,全年力保60億的商業租金收入的達成。


Q:長租公寓行業在疫情之下經歷了更大的打擊,作為四大主航道之一的冠寓,目前經營面臨怎樣的壓力,發展計劃有無調整?

邵明曉:冠寓是我們一個新的主航道業務,剛剛出生兩歲多就遇到這麼大一個挑戰,但也不是壞事。到去年年底冠寓已經開業了7.5萬間,今年我們會開到10萬間,速度比之前要調得更穩健一些。去年的收入不到12個億,今年可能會有接近20個億的收入,但今年我們更追求質量。

現在的壓力是,因為疫情,一季度收入大概會受到25%的影響。但是我們相信,慢慢地這個影響就會消除。中長期來看,我們還是非常堅定,今年開業10萬間的目標也有信心達成。

我們現在看有幾個舉措,將會對這個業務產生幫助。第一個就是我們這個業務從一開始就在做線上化、數字化,我們的用戶、員工、業務場景,數據全部在線。我們實現了冠寓的在線智能定價,通過數據抓取,通過客流和客戶的情況來確定價格。這令我們一線的效率提高了14%,人房比(一個人管理的房間數量)大概提高了一倍多,降本增效的效果明顯,這是未來實現業務盈利非常關鍵的一點。此外,我們跟用戶之間的觸達非常好,下一步如果能夠跟我們的天街、社區以及其他的航道的流量打通,對這個業務還會有更多的幫助。

冠寓面對的客層主要是22歲到32歲這樣一批年輕人,目前,我們對於他們的需求、特徵、分布,以及我們的產品、場景方面,已經打磨得很清晰了,再加上持續降本增效,這個業務未來我們還是會繼續看好。


Q:本次疫情中,我們看到,物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其社會形象顯著提升。公司如何看待物業板塊的發展空間?智慧服務中,哪一塊會是盈利度高的業務?疫情期間龍湖智慧服務表現突出,此前龍湖集團又收購了綠城服務,是否有意分拆物業上市?

邵明曉:在這次疫情中,龍湖智慧服務有26000名員工一直加班加點,奮鬥在一線,不斷地為用戶解決他們的當務之急,包括送菜上門、殺菌殺毒、安防保護、出入管理等,在基本行活方面,團隊在整個疫情期間的反應是非常好的。我們在很多城市都被當地住建部門評為優秀物業團隊,我們C4的核心團隊都非常拼。

非常可喜的是,在疫情期間,我們打通了線上社區配送的到家服務,跟永輝等幾家生鮮供應鏈達成合作,兩個月下來做了124000單,客單價達到59元,而且損耗率在不斷下降。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內,我們發現這可能是用戶的高頻剛需,在社區場景里,一方面能解決用戶的需求,另一方面未來可能可以找到一個新的模式。

C4去年的毛利能夠達到26%,是比較高的;除基本物業費收入之外的創新收入占比已經接近50%。下一步我們想,能不能做到1:2,也就是創新收入達到物業費收入的一倍。包括社區內租售服務等其他相關業務組成的增值業務包,增長以及毛利都是比較可觀的。

當然,首先我們還是要做好基本的用戶服務,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第二,通過這個過程,發現用戶的一些真實的需求,通過龍湖的產品和服務讓他們更加滿意,形成一個飛輪,這個業務走起來,未來還是非常有魅力的一個業務。

智慧服務現在還是在龍湖集團的四個主航道業務池裡的,短期內也沒有分拆的計劃。


關於數字化

Q:2019年公司年報里體現科技收入四個億,未來是否有意扶植數字科技業務,未來龍湖集團在數字化方面做了哪些布局?

邵明曉:4個億的收入有很大的一塊是pos機的收入,另外是數字化的賦能,大概有1.6個億左右的樣子。

我們2018年初提出了數字化轉型的要求,主要是因為用戶的數字化,包括我們四個主航道業務,它的一些實現工具以及場景的不斷數字化,這個也是剛剛起步,但要持續地做。我們不急於把它升級成為第五大主航道,目前數字科技在業務當中的作用是降本增效,這是我們的第一要務。

第二個就是在用戶端,在C端不斷提高我們的用戶黏性,也包括C1到C4之間流量的打通。我們在基礎設施的搭建上面也一直在強調「One ID、One Data」,只要跟龍湖的產品和服務有交互的,我們就會在體系內做一些洞察,以便於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umBeEHEBrZ4kL1Viay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