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憤怒,我要發泄」:學會與憤怒和解,才能做人生的主人

2020-01-07     漫風點點說教育


01

心理學者武志紅在《心靈的七種武器》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他的心理諮詢師朋友,在別人眼中是個脾氣溫和的老好人。

但如果他挨餓,就會變得十分煩躁易怒,為一點小事大發雷霆,就像變了個人一樣。

究其原因,在他小時候犯錯時,父親經常拿不准吃飯來懲罰他,從此留下童年陰影。

從此之後,只要這位朋友在吃飯這個事情上被拖延,他就似乎回到了小時候的自己,感受到了難以遏制的憤怒。

為了緩解內心的負面情緒,他就會在長大之後,對相似的行為產生劇烈反應,用攻擊行為來釋放想要奪回控制感的衝動。直到有一次,因為父親的無心之語,他突然得到了解脫。

憤怒,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感知到的情緒。

同事有意無意的攻擊、陌生人的隨意插隊、親人朋友的不理解,都會讓我們的心情瞬間盪到谷底。

但是在我們的傳統觀念里,憤怒是不被允許的存在。



「怎麼那么小心眼呢,開不起玩笑!」

「爸媽不是關心你嗎?怎麼說幾句就生氣了呢?」

「別無理取鬧了!不是都道歉了嗎?」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不得不學會隱藏憤怒。因為人類一般認為憤怒是情緒失控的表現,是「壞」的。但我敢肯定,每個人都遇到過怒火中燒的瞬間。

但是為了不被別人看穿,大家都拚命壓抑自己的憤怒,不敢宣洩。

但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壓抑憤怒並不會讓它消失,反而會在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全面爆發。尤其是小時候的憤怒經歷,如果不能得到正確紓解,就會變成心理的一道傷疤,隱隱作痛。



02

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養育孩子中遇到的最大難題,不是吃喝拉撒睡,而是面對孩子的情緒變化時無法應對的苦惱。

尤其在孩子稍大點之後,「可怕的2歲」叛逆期,無不讓父母們聞風喪膽,頭疼不已。

一發脾氣就亂扔東西;

要求無法被滿足時的無理取鬧;

憤怒失望時歇斯底里......

父母要麼就粗暴干預,要麼就只能妥協退讓。饒是如此,有的孩子還是油鹽不進,不鬧個天翻地覆不罷休。

如果強行壓抑孩子的憤怒,就會演變成上面的例子;但是放手不管,又怕培養出一個」熊孩子「。那麼,該如何處理孩子的憤怒情緒呢?

和成年人相比,孩子的主管情緒控制的高級腦,發育得很不成熟。實際上,人類大腦的發育,90%是在5歲前完成的。

對於無法控制情緒的孩子來說,感受到「憤怒」時,他們的第一本能反應,只能是處於自衛的反擊。有些孩子是扔東西,有些孩子是打人、咬人,或者大喊大叫。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中也提到,每個階段孩子情緒發展,會呈現不同的情況。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除了與大腦發育有關,就是與父母的養育方式最為密切了。

我們要做的,不是在孩子憤怒時,指責他們」不聽話」,而是要引導他們,學會正確對待憤怒。

03

在幫助孩子學會處理憤怒之前,父母要樹立一個觀念:

負面情緒其實並無好壞,它們其實是信使,提醒我們此刻要覺察自己的情緒。

比如我們憤怒時,大多是因為對自我喪失了控制感。

情緒無對錯,但是由情緒引發的行為,是有對錯的。

比如非暴力溝通中經常提到的,不要把外在事件的刺激=內在情緒的原因

「別人忽視我,所以我生氣」。乍一看邏輯沒有問題。但是仔細想想,就算別人忽視我,我也可以選擇不生氣呀!

所以家長在對待憤怒的孩子時,可以有三個步驟引導他們走出來。

一、幫助孩子認識憤怒

當我們處在憤怒情緒之中時,會感到臉部「發燒」、心跳加速、甚至很想破口大罵。但是孩子並不一定能夠會分辨到這種情緒。

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憤怒情緒產生時,幫助他們識別情緒。

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給情緒命名。

記得一部迪士尼的動畫片《頭腦特工隊》,其中的小主人公萊莉,頭腦里就住著5個小人,樂樂、憂憂、怒怒、厭厭和怕怕,分別掌管著著小主人的五種情緒。樂樂認為歡樂才是最好的情緒,所以一直掌控茉莉的主要情緒。

但是小茉莉因為要搬家產生了消極情緒,樂樂就把憂憂關了起來,以為這樣就會解決問題,誰知道反而引發了一場在災難。



父母可以參考電影中的方式,告訴孩子,生氣、憤怒是什麼樣的,並給它們命名。

二、和孩子一起進行頭腦風暴,探討憤怒背後的原因

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憤怒的情緒,都只是表象,類似冰山上的一角。要探究冰山下的真正原因,才是最重要的。這就是「情緒冰山理論」。



孩子今天生氣或者情緒低落了,不妨和ta坐下來,好好聊聊,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了負面情緒。

是同伴的嘲笑?最近成績不如意?還是有其他的原因?

對孩子的情緒,可以「無條件接納」,也不要批評、判斷,甚至安慰。先讓孩子把情緒宣洩出來,找出背後的原因。

認真對待他們的苦惱,試著用同理心去感同身受。



三、父母要保持冷靜,身體力行做好榜樣

對待無理取鬧的孩子,父母也要學會保持冷靜,切不可亂了陣腳。

父母也要學會說「不」,給孩子劃清界限,語氣要堅定,告訴他們不良行為的後果。

在孩子情緒穩定的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實現約定:

「如果碰到生氣的時候,怎麼做才能好起來?」

這種預防性的信息,會讓他們學會用不傷害他人和自己的方式,更有效地緩解壓力與情緒。



04

憤怒,給予你力量和動力,讓你生命的每一分鐘都具有創意,每一分鐘都能表現出你自己的風采。沒有憤怒,你就會在不適當的地方屈服,就會手足無措。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


學會在負面情緒中認清自己,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功課。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不斷成長的我們。也許有時候,你會沮喪,都已經做了這麼多,為什麼還是收效甚微?

別擔心,每一次育兒路上碰到的曲折,都是幫著孩子離正確的方向更近一步。傾聽、互動、思考,都有助於孩子們形成高級腦和新的突觸。

在出生後的幾年裡,寶寶大腦的發育存在著幾個飛躍時期。父母的行為,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只有在不斷的練習、磨合中,孩子們才能學會正確面對情緒的方法,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pnMlgm8BMH2_cNUgd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