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擺脫無法感知幸福的「空心病」?學會感恩,就是答案

2020-01-08     漫風點點說教育

01 我們的孩子,生病了

臨近寒假的父母群,又熱鬧了起來。

有個媽媽始終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上小學的兒子,期末考了全班第一,還是悶悶不樂。

「這一代孩子就沒遭過什麼罪。上下課都有父母接送,到12歲可能還沒獨立坐過車,也不會自己去買東西。有的到了高中還沒接觸過社會。他們甚至沒什麼機會遇到意外,沒有機會受傷,更沒有機會下地勞動……」

是啊,在物質條件極為豐富的今天,孩子為什麼還是不開心?



環顧四周,我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孩子:他們的經常焦慮、不安,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生活中常常情緒低落。

孩子小的時候,全家都寵著慣著,說一不二。但是等他們長大了,有的孩子就會承受不了外界批評的聲音,就會表現得歇斯底里,厭學、逃學,父母著急卻又無能為力。

中國兒童中心的報告曾指出: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心理健康問題高發的危險期。

中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如抑鬱、焦慮、強迫、厭學、網絡成癮、自殺自傷等。

如果不及時發現並有效干預,許多問題會延續到成年。

我們的孩子,生病了。




02 不開心的背後,是蔓延的「空心病」

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有的人會不屑一顧:

孩子還是太小,不會自我調節,長大了就好了!

但是,真的如此簡單嗎?

北京大學的徐凱文老師曾指出:「北大有 30% 的學生有 「空心病」 —— 缺乏價值觀,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

能考上北大的學生,沒有一個不是「別人家的孩子」。

他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就被父母寵愛,一路升級打怪毫無壓力,但是缺乏對自我的認同和價值感。他們不斷地在追求高成就,也特別需要別人的贊同,才能有前進的動力。

自戀的背後,其實有著深深的自我迷失。



其實在徐凱文看來,「空心病」不算是傳統意義上的心理疾病。

更多數情況下,是因為自己是獨生子女,被家人關照太多,逐漸形成了「全能自我」的錯誤判斷,也就是自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他們中的很多人,沒有價值感,也沒有親密關係的滋養。認為別人對自己好,都是因為自己的優秀,也不會對他人的付出表達感謝,沒辦法和他人建立連接。

時間長了,只會讓心理感覺疲憊,甚至影響身體健康。



03 與其讓孩子拚命學習,不如教他們學會感恩

如何幫助孩子得到幸福?也許有個方法值得一試。

尼采說:「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

隨著心理學家研究的不斷深入,也有越來越多的國外調查顯示,如果你想獲得持續的快樂,那就學會感恩,5分鐘即可提升25%的幸福指數。

上述說法,與積極心理學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的看法十分一致。馬丁·塞利格曼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是認知療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持續的幸福》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發現,練習感恩是一種簡單易行的、能夠持續提升幸福感的方式。事實上,後來有許多學者都證明,練習感恩能夠對抗焦慮等負面情緒,呵護身心健康。



04 學會感恩,讓幸福長久圍繞的方法

下面,我就結合本書內容和我國國情,談談如何通過感恩,教會孩子如何獲得幸福。

幸福的概念,包含5個元素(簡稱PERMA),分別是:

P=positive emotion 積極情緒(快樂、生活滿意度都在其中)

E=engagement 投入

R=relationships 人際關係

M=meaning and purpose 意義和目的

A=accomplishment成就

也許你會認為,只要滿足上面的5個條件,就可以永遠獲得幸福。那你真的太天真了。

有一項對彩票中大獎的人的調查表明,中獎者會在中獎後幾個月內感覺幸福,但是時隔不久,他們又會陷入對以往生活的感知水平。突如其來的幸運,並不會改變他們對幸福的持久體驗。

道為了保持幸福的感覺,我們就要不斷地用外部獎勵刺激自己嗎?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通過對幸福構成元素情緒的研究,我們發現,大家總是對糾結於生活中的壞事,而對好事的印象沒那麼深刻。

人類的天性,就是趨利避害。所以從壞事中吸取教訓,可以讓我們避免重蹈覆轍。但是這樣帶來的壞處,就是大家不斷「咀嚼」壞事帶來的糟糕體驗,無法走出來。



為了避免這種人類進化帶來的弊端,我們就需要通過以下3個方法,讓孩子學會感恩,提高對幸福的留存力。

一、對小孩子來說,父母可以拒絕滿足他們的無理要求

大部分的家庭,對孩子們的要求都是有求必應,生怕做得不到位引得孩子不快。

長此以往,有的孩子就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

所以家長們要從此刻醒悟,拒絕孩子的無理要求。當孩子無理取鬧時,家長就要算算帳:

你想爸爸/媽媽滿足你的要求對嗎?那你先說說,對這個家庭做過什麼貢獻嗎?

恰逢寒假,父母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訓練小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並及時給與正面反饋,提高對方的自我效能感。

也許你會擔心,孩子年齡小,做這些會不會太早了?

但是如果不從此刻開始,他們可能永遠都不會開始了。父母們不能把「孩子太小」當作敷衍了事的藉口,而是要敢於放手,並及時給與表揚。

二、對大孩子而言,要讓他們學會寫感恩日記

美國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曾說:

「負面事件比正面事件更頑強。」

既然大腦的特性,對好事的發生不甚敏感,家長就要引導孩子,感恩生活中的美好。

你可以讓孩子在每天找個固定時間,比如晚上臨睡前,試著記錄至少3件今天發生的好事,以及它們事生的原因。

好事無所謂大小,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學會去記錄。比如說:今天我表現好,媽媽獎勵了我巧克力。

在每件好事的後面,都要寫清楚「它為什麼會發生」。

開始這麼做時,孩子會感覺彆扭,這很正常。但是如果能堅持6個月,孩子們就會慢慢感知到幸福,減少負面情緒的發生。



三、利用寒假,帶領孩子進行感恩拜訪

父母可以啟發孩子,想出一個孩子最想感謝、並且健在的人,描述ta的出現,為孩子的生命帶來什麼樣的美好。

幫助孩子,寫一封感謝信,並在心中描繪ta曾帶給孩子的美好回憶。

找一個時間,去拜訪對方,當面交出感謝信。信的內容要具體,讓對方知道我們想要表達感的是對那件事情的感謝,並且點明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

當然,在寫完信後,聯繫對方時,不要告訴ta此次見面的目的。

當面念出信的內容,並隨時注意對方的反應。念完之後,在一起討論彼此的感受。



哲學家羅伯特·所羅門曾經說過:

「感恩是一種令人不安的情感,因為它總促使我們認識到我們沒有一個人是完全獨立的,都需要他人的幫助。」

總之,學習感恩,是人生的重要一課。懂得感恩的孩子,會更容易感知幸福,樂於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內心充滿愛與溫暖;而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只會怨天尤人,無法獲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而父母們終其一生的目標,不就是希望孩子收穫幸福嗎?



註: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LoKGiW8BMH2_cNUgyNB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