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秸火烙的煎餅

2019-10-25     陝菜之都

特別聲明:本文為本頭條號作者李躍峰原創作品


從小就喜歡吃煎餅,尤其喜歡吃用麥秸火烙的煎餅。

改革開放前,位於渭北旱塬的故鄉澄城縣醍醐鄉趙家寺村缺水,小麥產量很低,畝產300多斤就算高產,我家每年分到的小麥少得可憐,還裝不滿小小的一個木櫃。一年到頭很少能吃到白面饃,除非過年或者走親戚行門戶。平常的主食就是紅薯、糜子和谷,連玉米都吃不上。


不過,在麥收時節,就能吃到麥面饃了,那時候,生產隊派人磨了面,全麥的,蒸的饃很黑,還有些掛喉嚨,但那種特殊的麥香還是特別誘人。我記憶深刻的是生產隊給在麥場加班的人,專門烙一些薄油餅。媽媽捨不得吃,藏在柜子里,當拿給我和弟妹吃的時候,已經干硬得蹦蹦響了,油香油香地,至今想起還起口水。

忙罷,幾個舅舅和姨、姨夫就來送節了,媽媽就會用新麥面做煎餅招待他們。舅舅、姨夫們和爸爸坐在廈屋裡喝茶聊天,媽媽把麥面和成稍稠的麵糊糊。在後院三塊磚支起鐵鏊,點了麥秸草加溫。從後院的花椒樹上摘一把新鮮的椒葉,洗凈,剁碎,拌進麵糊中,再給麵糊中加入適量的花椒、鹽,拌勻。鐵鏊燒熱了。媽媽和姨一邊談論著家長里短,一邊添柴火烙煎餅。烙好的煎餅放在一旁的篦子上,散發著誘人的香味,勾引著我和弟妹的饞蟲。那時候的煎餅很金貴,大多數人家每年只有在忙罷時才能吃一次,所以,即使我們再想吃,媽媽也不會給我們嘗一口的,我們只好知趣地跑開,到巷道里和小朋友們玩。

那時候吃煎餅不捲菜,不是不時興卷菜,而是菜很少,至於每年媽媽給舅舅、姨、姨夫們做的什麼菜,我沒有了絲毫記憶了,只記得吃煎餅時要抹蒜泥,以至於到現在,我都不習慣吃煎餅時卷菜,喜歡給煎餅仔細地抹上蒜泥,然後捲起來吃,那種誘人的蒜香,深深地刻進了我的骨髓。

現在條件好了,如果想吃煎餅,隨時都能吃到。在家裡,妻子會用電餅鐺煎煎餅,炒幾個菜,吃到吃不下去為止。如果累了,不想做,外面有各種各樣的煎餅店,有點不過來的菜。可是,就是吃不出小時候的味兒。也許是麥秸火柔和,升溫慢,所以,煎餅能夠慢慢和鐵鏊對話,熟得透徹。也許是那時候的小麥不用化肥,再加上是全麥,既純天然又營養全面,麥香醇厚。也許是那時候極少吃到煎餅,不是說餓飯最香嗎?現在幾乎隨時都能吃到。總之,麥秸火烙的煎餅在我的心裡是最香醇的,但卻幾乎不可能再吃到了。

寫到這裡的時候,我似乎已經聞到了麥秸火特有的柴煙味,聞到了用麥秸火烙制的煎餅的醇香。就停止敲擊鍵盤,聆聽窗外蟬的鳴唱。老家的後院,後院的那棵花椒樹,還有那架在磚塊上的鏊以及鏊上的煎餅,正在我的眼前顯現……



文後三幅圖拍自大荔縣同州路小郭煎餅

作者簡介:作者簡介:李躍峰,筆名(網名)山野俗人,陝西省大荔縣人,江山文學網簽約作家、江山之星;陝西吃在大荔策劃服務中心主編。曾在國家各級報刊發表作品,獲省級以上獎勵多次。其中,中篇小說《梁燕妮》於2010年獲得了首屆全國「銅鑼灣」杯「孝問蒼生」孝文化徵文大賽二等獎,欄目劇《咱們村的監委會》獲得了2011年全國廉政短劇大賽銅獎,短篇小說《書怨》獲得了2009陝西省首屆「益秦」杯「與法同行」徵文大賽優秀獎。著有長篇小說三部,中短篇小說數部,散文百篇,詩歌數百首。

編輯:李躍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o_h3BW4BMH2_cNUgYd_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