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成為太上皇后為何把持朝政不放,他真的只是貪戀權利嗎?

2020-01-19     謀士說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什麼是太上皇,其實就是退位皇帝或當朝皇帝在世父親的頭銜,一般都是說傳位後依舊在世上的皇帝,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太上皇是嬴政的父親子楚,第二位是劉邦的父親劉煓,其實歷史上太上皇並不常見,我們比較熟悉的可能就只有唐高祖李淵和清朝的乾隆,在幾個太上皇中,乾隆是中國最後一位太上皇,同時也是權利最大的太上皇,一般太上皇在退位以後的都會選擇放權給新皇,可乾隆即便退位也要掌控朝政,他如此做法真的是因為貪戀權利嗎?

乾隆帝

乾隆(愛新覺羅·弘曆,也就是清高宗),對於乾隆大家褒貶不一,有的人覺得他奢靡至極,敗光了康熙留下的金錢,但也有人覺得他是一位偉大的帝王,在位期間武功繁盛,平定邊疆地區叛亂,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他也算得上是一個比較有爭議的皇帝,不過不可否認的是,他在位時期的確為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否則後世也不會說「康乾盛世」。

乾隆的母親的地位並不高,這一點從史書和各個影視劇中我們也能發現,不過乾隆自身卻是一個非常努力的人,在幼年之時便得到了祖父康熙的喜愛,專門留他在身邊教養,要知道康熙的兒子何其多,孫子孫女更是數不勝數,幼年乾隆能得到他的看重是很不容易的,這也讓雍正在儲位之爭上有了一定優勢,雍正繼位之初便親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鐍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乾隆繼位非常順利,父親一直都看重他,繼位之初便立了他為儲君,又派了最好的老師去教他文化知識和騎射,所以乾隆被培養的文武雙全,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乾隆繼位,他繼位之後做了很多事,先是收買人心,「攘外必先安內」,他為了收攬人心,放了自己父親長期監禁的政敵允禵等,並恢復了他們的爵位,在他們被折磨的心力憔悴的時候放了他們,這些人對乾隆的感激之情可想而知。

乾隆帝

搞定了皇家矛盾自然也就該解決外面的事了,乾隆堅持平定邊疆叛亂,乾隆三年五月,派張廣泗討平貴州苗亂,乾隆四年二月,準噶爾部噶爾丹策零上表請求以阿爾泰山為界,為清准議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乾隆五年十二月,張廣泗率軍徹底平定廣西、湖南的苗民叛亂,不僅如此,乾隆還改正了雍正時期的一些錯誤,雍正迷信丹藥,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可乾隆並不信這些,所以把宮中那些僧人都趕了出去,針對耗羨歸公和攤丁入地中的失誤,乾隆帝也予以糾正,在康熙和雍正打下的基礎上乾隆繼續發展,在乾隆中期,整個社會經濟呈現了空前繁榮的新局面。

都說「盛極必衰」,乾隆中期國力達到了頂峰,不過從那以後,國家便走上了下坡路,乾隆和歷史上很多帝王一樣,見到自己創造的盛世有點飄飄然,不但大興土木,六下江南耗用國家人力物力,貪污之風又開始盛行,他最寵信的臣子和珅便是清朝第一大貪官,乾隆自身也是一個喜歡奢侈之人,多次巡幸各地,遊山玩水,靡費特甚。他大興土木,任意揮霍,耗費了大量的國帑,清王朝由盛到衰,對於他晚年退位不願放權一事大家也是不能理解,我覺得其實有這三方面的原因。

嘉慶帝

一:乾隆退位並不是自願的,而是逼於無奈

乾隆從小養在康熙身邊,對康熙非常敬重,繼位以後為了表示自己對爺爺的敬重,所以做出承諾自己在位時間絕不超過康熙,其實康熙也算是在位時間比較久的皇帝了,在位六十一年,那時候乾隆自己也沒想到自己能活這麼久,在當皇帝的六十年後他不得不退下皇位,畢竟作為帝王肯定不能出爾反爾,不過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他退位是逼不得已的。

二:嘉慶不是乾隆心中儲君最好人選

嘉慶可不像乾隆,從小就被當做儲君培養,在乾隆之初完全沒有立他為儲君的意思,剛開始乾隆看重富察皇后的兒子,只可惜兩個孩子都沒有活下來,乾隆把兩人都追封為了太子,在乾隆中期的時候乾隆又看重五子永琪,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皇子,乾隆把他當做儲君培養,沒想到永琪也沒熬到繼位便死了,從此以後乾隆不願在提立儲之事,在六十多歲之時沒有辦法才選擇了嘉慶為繼承人。

嘉慶立為儲君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優秀,而是乾隆看重的皇子都去世了,因為討厭繼後,更不願立繼後之子為儲君,剩下的選擇便只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在這四個人中,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雖然不怎麼出眾,但是相對於其他三個人,他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三:乾隆想要磨鍊嘉慶

在第二點中我們也說了,嘉慶並不是很優秀,若是把清朝江山直接交給他,不知道會出什麼亂子呢?對於嘉慶的能力,乾隆其實是不放心的,為此乾隆不放權也是想要磨鍊他一下,不得不說乾隆也是用心良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k0QuwW8BjYh_GJGVk3b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