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孩子

2019-12-12     普華文化

01 被「吐槽」的母親的一生

前段時間,電視劇《小歡喜》的熱搜,上了一波又一波,火了。

為什麼?

網友說:「簡直不要太真實」。

尤其是,宋倩和女人喬英子的關係。

與丈夫離婚後,宋倩一直與女兒相依為命。

為了專心陪孩子高考,宋倩辭掉高中老師的安穩工作,當一名補習老師;為了給孩子補充營養,天不亮宋倩就起來熬燕窩;為了不讓外界打擾孩子,宋倩在女兒的房間裝隔音牆。

知道女兒喜歡天文學,宋倩同意女兒去天文館當講解員。不過,到了高三,她發現時間太緊張,強制女兒把興趣愛好暫時放在一邊,全力衝刺高考。

甚至,她還親自為孩子設計試卷,自製分數統計系統,為孩子安排最合理的複習計劃。

生活上無微不至,學習上給予支撐,宋倩可以稱得上是個標準的好媽媽。

然而,女兒英子控訴:「我討厭你」;前夫說她提前進入更年期;好友懷疑:「你是不是想太多」。

宋倩認為,明明自己付出的心血比誰都多,甚至犧牲自己的前途,到頭來卻陷入吃力不討好的委屈中,就像與英子吵架時宋倩哭訴的:「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啊?」

這句話,說出了無數母親的心聲。


媽媽們明明付出的心血比誰都多,為什麼最後收穫的卻是吐槽與指責?


02 太多母親,習慣於自我犧牲


或許,我們要從劇中找到答案,而其中一幕令我印象深刻。

英子很想參加南京大學的冬令營,因為那裡有她喜歡的天文系。

可是,無論她怎麼試探、勸說,宋倩還是反對,一來覺得清華北大更好,二來不想女兒離家太遠。

英子不甘心,偷偷報了名。

沒想到,班主任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給宋倩打了電話。

宋倩聲淚俱下:「我為了你,放棄了多少我自己想做的事,你知道嗎?」

我為了你,放棄升職機會,放棄穩定工作;

我為了你,我幾年都捨不得買一件新衣服,卻從不吝嗇給你買。

對於宋倩來說,女兒是事才是大事,為了孩子,讓她做什麼都可以。

然而,這是一種典型的「自我犧牲」。

美國作家蘇茲·盧拉在《母親進化論》的一書中提到,不管是在家庭中還是在整個社會文化中,女性(尤其是母親)都會被引導遵循自我犧牲的古老傳統。

我們被教導著相信犧牲是高尚的——犧牲的越多,就越顯得無私。所以,我們付出努力並貢獻自己。

一旦你成為母親,似乎就意味著要滿足社會對於母親的「一般」期望。例如,你應該犧牲自己的時間去陪孩子,即使你很熱愛自己的工作。

許久之前,馬伊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被問到:「你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的關係?」她說:「我絕對不相信誰可以做到,即可以做光鮮靚麗的職業女性又同時兼顧一個優秀合格的媽媽。」

「為了孩子,你要犧牲晚上的時間,所以我晚上從來不出來。平衡就是做出犧牲,我不犧牲自己的時間,就要孩子做出犧牲,讓孩子理解我,或者是我的家人、孩子的爸爸來幫助我,做出讓步。」

蘇茲·盧拉說:「我們努力成為一個好媽媽,卻不知道好媽媽的定義是什麼。」



03 自我犧牲真的會讓你與孩子的關係更好嗎

許多媽媽都有所謂的「好媽媽綜合徵」,這是一種文化現象。但如果我們照顧孩子而全然不顧自己,不再滋養自己的真實本性時,我們就會承受巨大的痛苦。

因為,一旦這種自我犧牲得不到認同,或遭到背叛,媽媽就會產生無價值感和挫敗感。

就像當宋倩發現英子瞞著她,逃課去前夫家裡,還將自己辛苦熬得燕窩粥,給了前夫的現任女友時,她徹底憤怒了,歇斯底里地推到英子的航天模型,哭著大吼:「你從小大,就媽媽一個人帶你長大啊。我白天要上課,晚上還要備課,我起早貪黑地買菜做飯,照顧你的起居,我容易嗎?」

對於作為母親的宋倩而言,長期的自我犧牲,讓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得到好成績,自己的價值才能得到認同。同時,母親也會出現「我都為你犧牲那麼多,你怎麼能不服從我」的補償心理。

可是,對於作為孩子的英子而言,母親的自我犧牲讓她感到內疚,無形中「綁架」了她。

我知道,父母說這些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自己付出了很多,希望孩子可以更好地學習,更好地工作,但孩子聽完這些話之後,內心不是感動,而是一種負罪感,感覺父母人生中最糟糕的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子女會感到非常累。

正如英子試圖跳海時說的:「是我不好,沒有變成你們想要的樣子,我配不上你的愛。」

媽媽為孩子付出過多而疲憊不堪,孩子因沒能讓母親的犧牲得到應有的價值體現而內疚,內心深處又想反抗,兩者不斷互相拉扯,太累了。

為此,蘇茲·盧拉在書中提到過一個故事。

她的來訪者特蕾莎是一個自我犧牲的母親,也是一家之主。她的生活日常,就是圍繞孩子的飲食、社交、作息時間、家庭作業......

由於她在飲食上不給女兒任何自由,女兒的叛逆達到極端,她不斷地問自己:「我到底是想控制我的家人,還是想跟他們更親密?」

後來,她發現當自己學著慢下來,花時間照顧自己時,就可以很耐心地跟女兒相處,內心有了能量儲備,不需要通過女兒來體現自我價值,可以實現自我價值,她的控制也不那麼強烈了。

後來,當我們感嘆自己為孩子付出太多的時候,是否考慮過有些犧牲與付出,其實並不需要,反而變相控制孩子,造成親子關係緊張。



04 你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媽媽啊

很多媽媽面臨的一個最大問題是,沒有足夠的時間、支持或金錢來真正照顧和關懷自己。但顯而易見的是,媽媽要首先照顧自己,而不是等到感覺自己擁有足夠多的支持、時間或資源後再照顧自己。

尤其是當媽媽們感覺「沒有足夠多」的時間時,一定要站在相反的立場上。我們必須播放一段音樂開始跳舞,拿出畫筆開始畫畫,或者買一根跳繩開始跳——哪怕只有幾分鐘。

照顧我們的內心是通往更高意識狀態的橋樑,每個人都值得擁有。

如果我們一直處於為了孩子犧牲自己的心態,我們會一直感覺自己在辛苦攀爬、孤軍奮戰,走上自我犧牲的養育之路。

儘管我們有良好的意願,希望以與父母養育我們的方式不同的方式養育自己的孩子,但我們還是會不可避免地將我們的心態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

所以,與其為了孩子犧牲自己,不如為了孩子讓自己更加彭勃。而當我們把自己放在首要位置,反而能讓我們擁有更多可以給與孩子的東西。

內在關懷有意識地將我們與自己的精神聯結起來,使我們體驗完整的自己,而不是殘缺不全的自己。例如,當孩子看見我們過著有意義且感到滿足的生活時,這也給了他們追求獨特自我經歷的許可。

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徹底過上自己的生活的母親」更有感染力的了。

為了自己,為了孩子,你要明白,你首先是自己,然後才是媽媽,所以,多關心自己,照顧自己,說得直白些,你可以更自私一點,為自己多考慮,不要感到內疚,因為你值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hZMICW8BMH2_cNUgzlZe.html










別說看開點

2019-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