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孩子養成好習慣,父母別忘了自己身上的原因,光盯著孩子可沒戲

2019-10-06   男孩家長幫

一起做好父母

有一位媽媽在專欄後面留言:「經常聽一些育兒專家講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我們也知道這個道理,孩子有了好習慣自然各方面都會有規律,成長得更好一些。但是在實際生活裡面,我們卻很困惑,好像自己孩子的壞習慣更多一些,拖拉、壞脾氣、輕微的暴力傾向等等,我們也很苦惱,究竟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懇請老師百忙之中回復一下,謝謝!」

怎麼看到這個問題?

首先,謝謝這位家長的信任,也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帶有普遍性:別人(包括一些專家)講過的「正確道理」,往往在自己孩子的實踐中落不了地,看不到效果,因此而焦慮,懷疑那些「正確道理」是不是編造出來的,最終放棄對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那將是很可惜的。

留言中的媽媽提到孩子的幾個壞習慣,例如拖拉、壞脾氣、輕微的暴力或者說通俗的說喜歡攻擊他人,從我20多年接受父母訪談和觀察孩子的經驗來看,都有後天環境的影響,父母需要對養育孩子的整體環境做一個反思和檢索。

孩子壞習慣的原因在家庭,他本身也是受害者,如同沙漠裡的孤獨樹苗

以拖拉的壞習慣為例,一般這樣的家庭都有一個或幾個對孩子極度溺愛的大人,有可能是爺爺奶奶,也有可能是父母中的一個,在這樣的家庭裡面,孩子從最初的吃飯喂食開始,都是大人包辦的(有的孩子喂飯到五六歲),其本身的動作協調能力比其他孩子要弱一些。同時在他心裡沒有時間觀念和目標意識,都依賴其他人的速度和意願。等孩子上了小學,開始有了定時完成的作業,他自然也在等待大人的幫忙,據我了解,有的一年級孩子的父母是幫助孩子完成作業的,這個習慣是從前面延續下來的。

你看,所謂的孩子的壞習慣歸根到底是成年人的原因,拖拉是如此,壞脾氣、輕微暴力等等也是如此,背後是家庭里的縱容和溺愛,是大人的原因而不是孩子的,如果大人認識不到這一點,僅僅把改變孩子作為目標,而不是把家庭氛圍整體優化作為前提,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猶如在沙漠裡種樹,光盯著這棵小樹苗,卻忽略周邊環境的支撐力,遲早小樹苗也會枯死;反之,像一些地方實行的大規模的風沙治理綜合改良,整體環境好了,綠化就能紮根,不管是樹還是草都能生長茂盛。

在父母成長營現場,我們會有一些調查問卷或者現場訪談,追問一些父母頭疼的孩子壞習慣,最終發現,根源是家庭成員中或多或少存在影響孩子成長的一些理念和行為,有的是上一代老人的,他們出於好心,幫著帶孩子,結果帶出許多壞習慣,例如愛攻擊人的孩子,往往有一些爺爺奶奶在孩子兩三歲時鼓勵他「凶一點」為榮,這些爺爺奶奶根據自己所經歷的社會經驗,感覺孩子在社會上要凶蠻一些才不吃虧,所以主動要求孩子抓自己臉,揪耳朵等等,等到孩子養成習慣,在一些群體生活裡面也會自動的使用這些「攻擊武力」,結果可想而知。

改變孩子之前,先優化家庭教育的行為,父母責無旁貸

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提醒留言的那位媽媽,壞習慣不是孩子天生的,要想孩子形成好習慣,不是光盯著孩子,而是第一步先檢視一下自己的家庭氛圍,有哪些需要優化,有哪些先從大人改變起,例如長輩過度溺愛的,就要叮囑他們現在收斂,明確告知那不是愛,而是十足的害,可以說的嚴重一點:「想讓孫子毀在你手裡麼,那你就依然這麼做!」任何理智的爺爺奶奶也會反思一下自己,當然,最應該反思的是父母,因為孩子的習慣養成父母是第一責任人,從此以後要把這個失落的責任撿起來。

如果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爸爸媽媽首先要統一認識,例如讓孩子獨立地承擔困難才是形成良好品質,堅強意志的必經之路。過去有的父母在這一點上會有分歧,覺得孩子小,很少讓他獨立承擔任務,結果孩子很會察言觀色,他感覺媽媽呵護他就倒向媽媽,向媽媽哭求,心一軟,就逃過一次鍛鍊。

以「拖拉小王子」為例,媽媽轉變自己的行為,孩子也改變了

那麼,現在開始,父母觀點一致,孩子就無法逃避,必須認真對待每一項任務,哪怕是很細小的事情。

還是以拖拉為例,有一位媽媽,從孩子小時候開始習慣了每天叫孩子才起床,結果上了小學,孩子依然需要媽媽叫早,甚至出差在外,還要惦記早晨打電話回家完成「任務」,否則孩子很有可能上學遲到。這個孩子可想而知,非常拖拉,成了「拖拉小王子」,包括作業在內的許多學習任務都會延遲,他媽媽非常苦惱。後來,我給她的建議,停止你「負責任的叫早」,孩子就會自己負責任。

第二個星期一,這位媽媽眼睜睜看著孩子過了時間依然沉睡,一直睡到一節課過後自然醒來,這期間孩子媽媽和學校老師當然先做溝通,否則老師也會著急。那天早晨面對孩子的驚慌失措,甚至哭鬧,媽媽平靜地告訴他:從今天起,你已經長大了,自己的問題就得靠自己解決,遲到之後,你自己承擔責任。說完這些話,這個媽媽的心還有點虛,因為實際上這些壞習慣是大人慣出來的,卻要孩子承擔,幸好孩子小,哭鬧之後,乖乖去了學校,當然會受到老師恰當的批評(要求老師適度批評或者懲戒孩子也是父母之前溝通的一個內容,遲到是一個違反紀律的事情)。

第二天早晨,媽媽還將醒未醒,孩子已經在穿衣起來,足足提早了一個小時,媽媽的心放下了,從此以後,孩子也明白一個道理,自己的事情必須自己承擔責任。

當然,除了整體的優化孩子的成長環境,改變父母的一些錯誤家教理念之外,怎樣科學引導孩子的習慣養成,有沒有具體的方法可以參考?

培養好習慣用加乘法;克服壞習慣用減除法。

例如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分散,做作業時坐不住板凳的現象應該是比較普遍的。曾經有一位細心的媽媽觀察寫作業的兒子,做了一番統計,完成作業的30分鐘里,喝水3次,盯著水杯看2分鐘,中途小便2次,抓耳撓腮N次。你看,之前有媒體報道,面對這樣的狀態陪讀媽媽陪出心梗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只要孩子是親生的,誰不著急啊!

這位媽媽當然也心急,說不急那是虛偽的,但她沒有採用責罵或者暴力的方式逼孩子改正,得心梗的媽媽往往本身心態比較急。因為在父母成長營的線下講座時我明確告知這樣做毫無作用,只會增加自己的焦慮情緒。這位媽媽採用我們在交流中提到的一個理念:培養好習慣用加乘法;克服壞習慣用減除法。

具體怎麼做呢?以「拖拉小王子」寫作業為例

第二天孩子寫作業前,媽媽把前一天統計數據態度認真,但聲音比較輕的告訴孩子,孩子居然聽得蠻認真,因為媽媽河東獅吼的胡亂罵人,而是有理有數據。「今天作業前,媽媽給你一個建議:坐下前把該辦的事辦好,例如小便可以先去一次,我還會在本子統計你其他無關行為的次數,看一看與昨天比較會是什麼結果!」孩子認真的點點頭,開始作業,結果這一次小便0次,喝水1次,抓耳撓腮5次(已經可數了),作業時間比昨天整體提前10分鐘,質量也很高。媽媽和孩子一起在那本記錄本上寫上數據,同時畫上一個進步的「大拇指」。

過了兩周,孩子的作業時段更加規範,他在作業前喝水、小便都完成,作業時段非常純粹,抓耳撓腮也僅限于思考問題時的自然動作,可以忽略不計。

這個過程裡面,媽媽在他形成的好習慣前加「大拇指」以示鼓勵,在小動作的數據上可以看到明顯的減少,說明孩子逐漸自覺自律。這裡的增加和減少通過小本子無聲的記錄,但對孩子來說確實非常大的教育意義,一個月之後,孩子作業習慣已經輕鬆養成,這個過程既可以讓孩子集中精力把作業寫完,又幫孩子克服壞習慣,更重要的是保護孩子的自信心。

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成為別人嘴裡的「別人家的孩子」,也都知道從小培養好習慣,可為何有的父母覺得道理簡單,做起來很難呢?

今天的專欄文字給了你透徹的闡述,這裡再小結一下:

一是壞習慣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前期家庭教育偏差導致的,孩子也是受害者!

二是改變孩子壞習慣之前,先要改變或者優化家庭教育的理念和行為,父母和家庭成員理念要一致;

三是父母也要掌握具體養成好習慣的方法,例如「培養好習慣用加乘法;克服壞習慣用減除法」,然後在實踐中堅持去做,持之以恆,不能弄兩天就荒廢了,那自然是沒有效果的。

四是父母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觀察和引導孩子的能力,所有其他人以為成功的方法,包括上面講的這些,都需要通過父母自己的內化,形成對自己孩子最有效的方式,例如上面這個媽媽的小本子做法可能對她兒子有效,但你覺得對孩子可能沒用,你可以通過貼小紅花或者曬朋友圈等方式給他激勵,總之,需要父母自己想辦法。

家庭教育確實是一個很大的領域,不單單是教孩子懂得知識,更要孩子懂得一些行為習慣的意義。如果孩子在你的引導下形成了一個良好的習慣,那這輩子就會為此好習慣而受益良多,反之,如果因為家庭的原因孩子養成了壞習慣,這輩子都有不良的影響,這正反兩方面的例子或者名人的典故都有不少,這裡就不在贅述了。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你對這個話題還有什麼觀點,可以直接留言,也可以去卓越父母成長營的圈子交流,對於專欄最近一段時間對粉絲九折優惠,歡迎大家先關注頭條號「男孩家長幫」,再去專欄板塊閱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