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壞習慣究竟是怎麼養成的?父母忽略這兩個關鍵因素,後患無窮

2019-07-19   男孩家長幫

一起來做好父母

在線下活動的現場,我通常會留出一長段時間和現場的父母做對話交流,希望通過他們的問題來分享一些最新的思考,有時候也確實會收集到非常棒的問題,有一次,一位現場的爸爸舉手提問:「老師,您講的理論我們都能理解,也知道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孩子,可問題是,我家小子卻有很多壞習慣,我們也不清楚這些壞習慣是怎麼來的,下一步該怎麼辦呢?」這個問題得到現場的父母的一片掌聲,很顯然,這是一個得到大家認可的好問題。

在父母的眼裡,壞習慣一旦形成,就像狗皮膏藥一樣,很難揭下來,及時除掉也會揭了一層皮。因此爸爸媽媽都會想一件事:事後再去糾正孩子的壞習慣那麼困難,能否提前做好預防工作,讓孩子養成好習慣。

孩子的習慣究竟是怎麼養成的?為什麼壞習慣容易養成,好習慣那麼難?

其實,孩子所形成的習慣,往往和他家庭環境是直接相關的,往往是父母的一些行為習慣,會在無形中影響到孩子的行為,那麼有哪些家庭因素呢。

第一個原因:模仿

現代行為理論認為,人類的習慣源自模仿,這裡沒有好壞之分,所有的後天習得的習慣都是源於模仿,有一個狼孩的故事充分說明,把人類嬰兒放在狼群環境里成長(前提是狼群接納這個孩子),他後來的許多行為都是狼的特點。

那麼,你孩子現在出現的壞習慣,一定是受到了家庭的影響,更確切地說是父母或者與孩子最親近的人,例如奶奶或者姥姥,例如說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終日打遊戲、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家裡比較凌亂、打著赤膊喝酒、抽煙、滿嘴髒話等等,那麼,這一家的孩子多半會很早也擁有這些壞習慣,當然在這家人眼裡這也許大人是正常的,但看到孩子的行為就覺得不好,卻沒有反思為什麼孩子會有這些行為。

一位媽媽現場回應道:「真的是如此,在我眼裡,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我現在回想,也是一種反省。孩子壞習慣養成是有原因的,平時工作忙,我家裡也很雜亂、生活作息也沒有規律,在家的時候可能影響了她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縱容

這個原因主要表現在隔代教育上,也就是由爺爺奶奶帶的孩子(當然也不是絕對如此),大部分會對孩子的行為存在縱容意識。前幾天在外面吃飯,恰好同桌的有一個孩子,交流中得知孩子在上學前班,爺爺奶奶帶著。吃飯的時候,在手機上全程看動畫片,手機就放在飯碗邊上,她的眼睛一眨不眨,始終不離開螢幕,時而嬉笑,時而神色凝重,時而長舒一口氣,全然不顧周圍的環境。爺爺奶奶中途在其他人的好意提醒下試圖拿下手機,結果被孩子搶下來,並且伴隨哭腔,只好妥協。

這就是縱容的場景,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縱容下形成的。

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度,並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 有時,孩子出現不良行為,父母會以為是偶發的,採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度,這顯然是不對的。對孩子行為的默認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穩定的心理暗示,使孩子鞏固自己的行為。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麼不可以,於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一些慣偷在獄中懺悔時往往也會回憶自己第一次偷竊,父母可能覺得孩子很有本事,結果就導致這種行為的被固化。

父母只要理解模仿和縱容是造成孩子壞習慣的主要原因,就可以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家庭教育行為,是否存在這兩個因素,而且只要反思到具體的原因,那麼環境和教育是可以改變的。從改正父母自身不良習慣做起,從糾正自己或者爺爺奶奶對孩子縱容心理,尤其要和爺爺奶奶溝通好,他們比較固執己見,使他們明白給孩子做好的榜樣對孩子一生都有好處,並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

同樣,這兩個原因也可以成為好習慣的源頭,父母身教就是榜樣,給孩子做示範,讓孩子模仿好的行為,例如誠實守信,守時,家裡整潔有序,孩子從小看在眼裡,也會模仿;而「縱容」除了是對壞習慣的不加控制之外,還可以反向理解對好習慣的鼓勵,孩子有了好習慣就要大張旗鼓的表揚,讓他繼續做下去。

遠離壞習慣,養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實嗎?最後送上一個家庭教育的「金三角規則」,希望對您有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