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好父母
在上一期卓越父母成長營里,有一個媽媽單獨留下來臉上的神情很焦急,讓她坐下細說,原來是她兒子性格懦弱,家裡也是獨生子,從小寵得厲害,在家裡是霸王,出外反而變得內向不說話,現在進入中學了發現孩子變得更內向,不聲不響,「在學校里幾乎是個邊緣人,只能靠巴結其他強勢的學生,孩子看起來很不快樂,有時流露出厭學的神態,我們都很擔心。和他說話總是不聲不響,半天沒有一個回應,我們也沒有辦法。能不能幫幫我們?」
每次看到這樣的場景,我都會覺得一種無力感,許多父母等到孩子有了這樣那樣的問題(本質上是父母早期陪伴出了問題),有些問題可以改,有些可能很難改,如果是不善於學習的父母,那就根本改不了。
接下來要分享的文字,對於現在孩子還比較小的父母更有價值,但對於已經有了一些小問題的孩子,父母只要願意學習,認真的閱讀和思考,首先改變自己的一些做法,孩子也會隨著而改變。
現在的男孩子比較「娘」,做事猶豫不決,內向無主見,往往是比較常見的,原因是許多父母從小對孩子的溺愛(客觀上當時只有一個孩子,全部的時間都給了孩子,也會造成對孩子的過度關注)導致孩子意志薄弱,做事情不能有始有終。
例如曾經遇到一個媽媽,她講述自己孩子的案例:
我兒子實在是太軟弱了,做事很少能堅持到底,每當遇到困難,不是要放棄就是要找我和他爸爸幫忙。雖然我們已經向他講述了很多道理,但他還是老樣子,我和他爸爸都十分著急。有時候我們也會下定決心叫他自已處理,可是看見他無助的表情,我又心軟了,只能接著幫他處理。可是這樣下去,當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怎樣在競爭激烈的社會立足?
這個母親所舉的事例存在於很多家庭中,由於家長對孩子的過度溺愛,替男孩處理了很多事情,讓孩子產生很強的依賴心理,不願意思考,動手能力嚴重缺失。
考慮到男孩的健康成長,父母必須停止對孩子的溺愛,培養他獨立、堅韌不拔的品質。而培養這種品質不是靠說教,而是必須讓孩子有深刻的體驗,由內而外的生髮出來。應該從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入手。
冬冬的爸爸講述他兒子的故事就非常有價值:
快到吃晚飯的時候,爸爸帶著3歲的冬冬去超市購物。購物回來剛路進小區,冬冬就一直喊累開始向爸爸撒嬌。「爸爸我實在是太累了,快點把我抱上樓。」爸爸當時手裡提著兩個購物袋,沒有辦法地說:「我也很想這麼做,但是你看我這裡有這麼多東西,騰不出手抱你呀。咱們再堅持幾層就到家了。」小傢伙只能自己跟在爸爸後面上樓。
走到二樓的時候,冬冬又叫累了。「爸爸,抱抱我吧。」聽到這樣可愛的聲音,爸爸有些不忍心,孩子說了兩遍同樣的話,可能真的是很疲憊了。孩子不能打累了,要不怎麼能長個子呢?
「好,爸爸來抱。」爸爸將兩個袋子放在一個手上,明顯這個手就會吃力很多。手臂上的青筋都露出來了,爸爸展開手臂蹲下來,想讓孩子上來。他以為孩子會像一隻小鳥一樣投入他的懷抱。但是,冬冬卻一動不動。「怎麼,不想讓爸爸抱抱你嗎?」爸爸有些驚訝。「爸爸,你看你的手臂,你也很累的,我想還可以堅持,馬上就進家門了。我幫你拿一個食品袋吧!就拿我愛吃的那個吧」兒子結果爸爸手裡的一個食品袋,一步一步穩穩地向上走去。爸爸看到兒子這樣,立刻表揚了兒子:「兒子,你能這樣思考問題,你一定會成為一個男子漢的,爸爸以你為榮!」
父母適當的示弱,讓孩子感覺到父母也不是巨無霸大力神,他們自己會觀察,也會體諒。
其實想要培養男孩堅忍不拔的優良品質,有時也不需要刻意為之。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可以培養堅忍不拔的優良品質,使男孩成長為一個堅強的男子漢。
給父母的建議:
方法一:要給孩子建立一個具體目標,鼓勵他們堅持去做。例如對男孩來說,冬天按時起床是非常困難的,這就要求父母為他們制訂一個具體的起床時間表,並且堅持實施不要產生憐憫之心,這樣會讓男孩覺得有機可乘,因此,父母要狠下心來,目的是培養男孩堅忍不拔的品質。
我記得兒子小時候,為了培養他的獨立能力,很早就讓他獨立徒步,6歲多就能一個人走20里路,冬天早晨一起晨跑,讓孩子看到父母也是堅持努力,不畏寒冷的,這一點對於孩子的示範作用特別明顯,所謂言傳身教,身教重於言傳。
方法二:當孩子決心做一件事情並且取得成功之後,一定要給予他們一個愛的獎勵
獎勵不一定是物質的(適當的物質獎勵也是需要的,但不是無節制的攀比),更多時候可以是一個微笑、一個眼神,抑或是記錄下孩子的每一步成長,給孩子拍一些照片,做一些數碼記錄。
但是,無節制的獎勵是不可取的,這會使小男孩對於表揚、獎勵這些東西產生依賴的心理,作為家長一定要注意這方面。要表揚他的努力而不是天賦,例如他完成了某項長跑任務,可以這樣讚賞:「阿明經過努力,這一次跑出了好成績!」而不是說「阿敏天生大長腿跑得快。」努力是他後天的進步所獲動力,而大長腿只是天賦,和他努力無關。
方法三:從培養一些簡單的小習慣開始,逐步培養男孩毅力
有一些父母總是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能夠持之以恆,不能夠堅持去做事情。也有一些父母認為毅力不是後天訓練出來的,沒有更好的辦法,因此只能放棄對孩子的培養。
實際上,毅力是能夠培養出來的,而增強毅力的最好辦法就是培養習慣,這兩者是相互促進的。毅力會在培養小習慣的過程,慢慢的養成。
以下是一個母親的教子心得:
今天,我們帶著兒子去爬山。爬到一半的時候,兒子累得坐在地上直喘氣。看著兒子上氣不接下氣的樣子我們做家長的也不想堅持了,然而為了能夠培養孩子的堅忍不拔的意志,擁有勇於克難攻堅的精神,我們一再鼓勵孩子,並且跟他說登山跟學習一樣,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你一定要做一個持之以恆的孩子,迎難而上,永遠不向困難妥協。我們不斷激勵著孩子,一邊以身作則向山上登。在我們的帶動下,孩子站了起來,最終鼓作氣爬到了山頂。
這件事對孩子的影響很大,在今後的生活里,遇到困難時他就會想到登山的啟示。還有一次做課後作業,他無論如何都做不出來,當時已經很晚了,我們便想幫助他完成,但是他卻說:「我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研究出來這道題,找到解題的方法。」
我們對孩子始終是實行愛而不嬌、嚴而民主的方法,注重鍛鍊他的意志,培養他良好的品德。
正是由於父母的鼓勵,男孩才變得堅強。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多給予男孩一些鼓勵,積極正面的引導,就能讓孩子形成陽光開朗,堅持不懈,努力拚搏的精神品質,這些都是和父母的養育直接有關的。
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歡迎留言繼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