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點評廣州車展:在這場新能源盛宴上,合資車開始反省了!

2023-11-17     汽車扒一扒

今年的廣州車展,最落寞的可能就是合資品牌了。

幾個展館非常冷清,分別是東風本田、捷達、長安福特、林肯等傳統合資企業,大熱門品牌有吉利、長安、長城、比亞迪、華為系。

這其實是技術路線兩極分化的必然結果。

合資車堅守的是全球燃油車發展路線,電動化的轉型非常緩慢, 而中國品牌走的是更加超前的電動化路線,無論是PHEV還是REEV,新技術產品的落地都給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轉型。

中國品牌過去是沒機會,現在是在國內市場全面領跑。

當然,仍然有一些特立獨行的聲音,比如說傳統合資企業仍然是世界級品牌,只是在中國市場階段性落後了,這種聲音的確也沒錯,豐田、本田、大眾、現代企業的確是世界級品牌。

但,中國消費者只看中國市場,已經確定的電動化、智能化路線是無法改變的,全球碳中和路線也已經確定, 想要在中國市場獲得擁躉,靠著過去的品牌溢價是完全不行的。

所以,階段性落後的合資車,也有可能持續落後。

一方面,中國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已經在國內超越外資品牌,雷射雷達、算法、算力已經成熟,外資品牌中唯一能夠對抗的企業只有特斯拉,傳統外資品牌還無法在這一領域中真正超過國產品牌。

畢竟海外市場對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要求不高,外資品牌更專注於全球,「落後研發」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中國自主品牌的三電技術強勢無比,SiC電機、800V平台、5C超快充的背後,還有一個敢定出25萬級價格的決心。

高表現力的背後是產業鏈完善、集群密集的必然結果,新能源產業的強勢其實是中國產業建立屬於自己的供應商體系、技術壁壘的必然結果。

燃油車時代,各種核心零部件都是歐美日韓掌控,連最基本的四驅系統都需要採買,不僅僅有被斷供的風險,同時採購成本高、購買技術落後一代,體現在燃油車時代的產品上,必然不如外資品牌。

但賽道完全變了,當下不僅僅只有燃油車可選,還有更優一代的混合動力產品可選,既不需要被限行,還可以節省燃油,同時性能更足、省去購置稅,體驗感更好,都是讓我們放棄燃油車的核心理由。

在廣州車展之前,外資品牌的價值感迅速滑落,本田、豐田、大眾等一系列產品瘋狂降價,從此前的品牌運營方式換到了價格運營方式,產品降幅巨大。

這是自主品牌成長的必然結果,當然也是合資品牌開始失去溢價能力的開始。

在未來持續增量的電動化市場中,誰能夠在用料、配置、三電技術、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上做出成績,誰就能夠真正掌控市場。

目前,中國品牌已經在15萬級市場中占領消費高地,從今年的廣州車展上來看,未來三年中國品牌將會攻占20萬以上的消費市場,不僅僅是傳統合資車將會受到衝擊, BBA這一類豪華車細分市場都會被掠奪。

當然,對於財大氣粗、技術儲備仍然比較豐富的外資品牌來說,當下掉頭也不晚,但失去很大一塊市場份額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因為已經有一大批中國品牌掌控了核心技術以及產業鏈,並且在生產均攤成本上,開始提煉價值。

生產拼的不僅僅是技術,更是大規模量產能力,在新賽道上,外資品牌必然會落後中國企業,這不是在唱衰外資企業,而是站在理性角度上客觀分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de6ea8349b88edbe64c98c83fab48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