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的書總忘?只需要四個步驟,就能讓閱讀質量翻倍!

2020-03-19     用時間釀酒

經常收到讀者的留言:「讀了很多書,但總是忘記怎麼辦?」

形容自己每次讀書都有種《夏洛特煩惱里》的大爺附體的感覺,翻開書都知道,合上就什麼都想不起來了!

讀過的書總記不住,看似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話題,但不可否認,它是困惑很多人的一個實際問題。

但當你去尋找答案時,排名靠前的幾個回答,都會把潛移默化當成重點,強調讀過的書都會內化成你的知識,在你不經意的時候幫著你,最常引用的名言便是三毛那句: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道理我都懂,但老實說,這並不是我想看到的答案,或者說並沒有解決我實實在在的疑惑。

我完全贊同閱讀對人潛移默化的作用,但不贊同讓思考停留在此,因為即便是潛移默化,它也是有程度之分的,同樣的書,不同的人感悟不同,思考的深度也不盡一致,收穫可謂有雲泥之別。

所以,今天不說潛移默化,好好聊聊如何短期內提高閱讀質量這件事。

著名投資家查理·芒格曾說:「如果我們想做成一件事情,首先得想想,什麼會阻止我們的成功。」

所以,想要解決讀書記不住的困惑,就必須先認真思考一下:

為什麼我們總是記不住讀過的書?

第一:遺忘的自然規律。

很多人會因為記不住看過的書而自責,甚至內疚,覺得自己總是做無用功,逐漸喪失對閱讀的興趣。

實則恰恰相反,過目不忘才是反常的,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H.Ebbinghaus)提出的遺忘曲線,揭開了人類記憶遺忘的規律。

研究發現,人類的遺忘會在記憶之後立即開始,最初遺忘速度很快,僅20分鐘,記憶量就只剩下58%,2天後只剩下28%,之後遺忘速度逐漸放緩,大約1個月後,記憶量只剩下21%。

所以說,即便是我們拚命記憶,也抵擋不住自然規律。

或許你看到遺忘曲線會很泄氣,明明自己看文章是為了尋找提高閱讀記憶力的方法,上來就潑了一盆冷水,告訴我記不住很正常。

先別著急,因為凡事有利有弊,當你聽完下面這個故事就會明白:擁有非凡的記憶力並不是一件好事。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在小說《弗內斯,記憶者》里描述過一位過目不忘的奇人,他能清楚地記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每一件事,但正因為所有信息的堆積,反而導致他不能抽象的思考和總結,永遠淹沒在信息的洪流里。

試想,如果你能清楚地記住每一次受過的傷,每一次糟糕的體驗,你的生活還能快樂起來嗎?

所以,不要過度擔心記不住這件事,有時候遺忘也是大腦「斷舍離」的過程,在自動地過濾著一些不重要的信息,給大腦減壓。

想要提高閱讀的效率,我們應該做的是找出閱讀的重點並深入思考,至於如何抓住重點提高效率,在下一小節會重點介紹。

第二:缺乏深入地思考,一味追求數量。

讀書不是為了炫耀,這句話寫出來人人都知道是錯的,但犯這個錯的人卻很多。

每到年末,朋友圈都會被年度總結刷屏,張三讀了100本書,李四看了200部電影,最終孫五以日均閱讀一本書的成績傲視群雄。

以前挺崇拜這些閱讀大咖的,但自己實踐後發現, 純屬自欺欺人,至少對我來說是完全沒用的。

加西亞·馬爾克斯曾說,「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

套用一下,閱讀不是我們讀過的書,而是我們思考過的書,一味地追求數量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這兩年很流行聽書,本是一件好事,畢竟可以通過更多的渠道去獲取知識,但很多人卻把聽書當成一種捷徑,30分鐘聽完就覺得自己又多讀了一本書。

而且,不少人聽書的過程很是隨意,聽書時一邊幹著家務又或是一邊跑步,美其名曰充分利用時間,但最終什麼都記不住。

說到底,聽書只是讀書的前奏,畢竟讀紙質書遇到不合適的書籍,不僅浪費了錢,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

聽完一本書,如果覺得作者寫得好,就需要趕緊買一本紙質書認真精讀,缺乏這一步,提高閱讀效率便是偽命題。

第三:反饋機制不夠清晰,喪失了閱讀的興趣。

開頭提到,很多人說閱讀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但原諒我比較功利,或者說從時間管理的角度上來說。

如果一件事情的反饋只是潛移默化,反饋機制不夠明確,不夠及時的話,閱讀這件事就會形成一個惡性循環:記不住——認為讀書無用——喪失閱讀的興趣——更不願思考,更記不住,甚至,最終放棄讀書。

所以說,沒有正向反饋的及時刺激,所謂的潛移默化也就成了空中樓閣,水中鏡月。

當然了,每個人閱讀的目的不同,有人是為了打發時間,有人是為了擴展知識面,也有人是為了解決當下的某個困惑。

但無論是哪種,如果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即便是打發時間,因為讀的書都很無趣,也會逐漸放棄閱讀。

問題找到了,解決方法自然就有了針對的方向,總的來說,可以分四步走。

第一,丟掉虛榮心,認真對待閱讀這件事。

前面提到,遺忘是必然的,所以記不住千萬別擔心。

讀書不是為了記住的,最根本是在讀書的過程中形成的思考方式,內化而成的邏輯思維,以及閱讀過程中開闊的眼界,這些早已內化成了你的知識。

如今,大家越來越焦慮,總是不自覺地一心多用,看書時不停地看手機,一邊打掃衛生一邊聽書,以為最大化地利用了時間,反而導致閱讀的效率大大下降。

上學的時候,有一種恐懼叫做:「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文」。

但畢業後發現,我們能有印象的,似乎只剩下這些要求重點背誦的內容,只有那些你認真對待,願意付出更多時間、精力學習的知識,才能真的留在你的大腦里。

當然了,聽書還是要聽的,只是任何一種閱讀方法都有它的適用邊界,聽書更適合聽一些文學類書籍或者複習知識點,增加它們出現的頻率,從而加深印象。

總而言之,與其泛讀10本書,不如精讀1本書,什麼時候丟掉了對數量的迷戀,更重要的是丟掉了虛榮心,閱讀才算真的開啟。

第二:主題閱讀,建立起知識體系。

記憶力強是好事,但人類的大腦不是U盤,比起背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一套知識體系。

人類的思考總是天馬行空,不成體系,而人類大腦卻又鍾愛規律的東西,比如下面這串數字,給你10秒的時間,你能記住多少?

但如果是下面這串數字呢?同樣的20個數字,經過簡單排序後想必大家看一眼就記住了吧。

閱讀便是如此,雖說讀不同的書可以看見不同的世界,但讀的太雜,大腦這個處理系統就會跟不上,很容易宕機。

上圖那些混亂的數字就如同我們接觸的碎片化信息,碎片化思考,而系統地排序、歸類、整理,便是構建出個人知識體系的過程。

就像比爾蓋茨在分享時所說:當你建起一套比較廣泛的知識體系框架,那你就有了一個地方,可以儲存所有知識。

不知道如何構造知識體系的,不妨先試試主題閱讀,利用二八原則,一段時間80%的精力主攻一個領域的書籍,20%的精力看看其它書籍調節下。

第三:增加閱讀的反饋節點。

相比閱讀,人們對遊戲更容易上癮,原因之一就是反饋機制的不同,在遊戲中每完成一個任務,經驗條就會明顯提升,時不時爆出的稀缺裝備也會加速人體多巴胺的分泌,讓人變得更加興奮。

缺少反饋機制的遊戲註定難成爆款,同理,沒有反饋機制的閱讀也註定會以失敗收場,所以,有效提高閱讀的反饋機制便是提高閱讀質量的重要保障。

至於如何提高?還有什麼比讀的書實實在在解決了當下的困難更好的反饋呢?

常見的做法便是做筆記,但筆記不是亂做的,推薦大家試試《如何閱讀一本書》中提到的RIA標籤法。

首先,準備三張不同顏色的便利貼,然後翻開書。


  • R:Read,閱讀書籍,把重點給圈出來。
  • I:Interpretation,引導促進,批判性思考。用自己的話轉述書中重要的觀點,寫在便利貼「I」上,通過此步驟將重點內容內化。
  • A:Appropriation,拆為己用,服務實踐。(最重要)
  • A1)通過回憶,寫下自己和書中內容相關的經歷,成功的也好,失敗的也罷,通通寫在便利貼「AI」上。
  • A2)反思以後遇到類似情況該如何處理,寫在便利貼「A2」上。

當一本書讀完,將所有記錄A2的便利貼取出來貼在辦公桌或者顯眼的地方,提醒自己去實踐。

或許你覺得麻煩,但有句話說得好:不願意吃學習的苦,就得吃更多生活的苦,不喜歡潛移默化這個答案,就是因為它選擇性地忽視了潛移默化背後刻苦努力的價值。

如果你覺得RIA操作過於複雜,還有個超級簡單的做法——只學三招法。看完一本書,不貪多,結合實際情況,只寫出3個你覺得對你有幫助的方法或者思維邏輯,努力將這些運用在生活中也不錯。

第四:打造閱讀的環境場。

你有沒有發現,只要你去書店,看到那不計其數,汗牛充棟的書籍,就會不自覺地翻看幾本,這便是書店的魔力,也是環境場的神奇。

很多人說,不要總買書,但我建議,如果條件允許,想買就買,最好把家裡大小角落都擺滿書,增加書籍出現在你視線的頻率,指不定哪一次就被某本書吸引,開啟了自己的閱讀之旅。

與此同時,不要高估我們的意志力,不夠自律的話,就讓「他律」來幫助。

主動報名參加一些讀書會,和同頻的人一起努力,不僅可以利用一些外部的壓力來督促自己,還可以完善自己的思維模式。

畢竟每個人的思維都是有局限性的,就像巴菲特的老搭檔查理·芒格所說:「拿著錘子的人,看啥都像釘子」。

當我們大腦裡面只有一種思維模式時,做任何事都會用這種思維解決和分析,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多與他人交流,從而不斷完善、豐富自己的思維模式。

最後,總結一下。

俗話說得好,腹有詩書氣自華,但讀過的書必須通過思考才會內化成自己思維的一部分,總是記不住讀過的書,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遺忘的自然規律;二是缺乏深入地思考,一味追求數量以及反饋機制不夠清晰,喪失了閱讀的興趣。

但吉德林法則告訴我們:找到問題的本質,問題便已經解決了一半,針對遺忘的主要原因,可以從以下幾點嘗試突破。

  • 首先,丟掉虛榮心,拒絕三心二意,認真對待閱讀這件事;
  • 其次,通過主題閱讀的方式,逐漸建立起個人知識體系;
  • 再次,增加閱讀的反饋節點,喚醒閱讀的熱情,不斷地推動自己往前走;
  • 最後,打造閱讀的環境場,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督促,一起開啟閱讀之旅。

關於提高閱讀質量的方法,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議,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ZpxYHEBrZ4kL1ViPgz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