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個扎心的現實。
問大家一個問題:月薪一萬和月薪十萬,兩者的差距會是多少倍?10倍?20倍?還是50倍?
其實答案很可能是100倍!網友「實話傷人」算了一筆帳。
假設同樣是在上海。對月入一萬的人來說,每個月扣除2500元房租,3000元飲食花銷以及各種人情、娛樂開支3000元後,只剩下1500元。而對於月入十萬的人來說,即便生活成本翻三倍,每個月也能儲蓄75000元。
僅從每個月的存款金額來算,月入十萬的人就是月入一萬的人的50倍!
而更殘酷的是,月入十萬的人有條件早日添置房產。不僅節省了租房的成本,房子升值後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10年過後,月入十萬的人,其資產很可能超過千萬,但月入一萬的人,連首付都付不起。
雖然這樣的計算方法過於簡單粗暴,但並非毫無道理。在社會學領域,社會學家們把這種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現象稱為馬太效應。
而除了金錢的差距,月薪一萬和月薪十萬的人,兩者在人脈,資源、閱歷、思維等領域的隱形差距也在迅速擴大。這聽起來很扎心,難道「馬太效應」就是告訴我們要認命,窮人註定會窮一輩子嗎?
當然不是!恰恰相反,當我們認清現狀,透過這扎心的現象看待本質時,就會發現造成此番現狀的原因,從而找到打破現狀的方法。
所以,造成貧窮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2.為什麼月薪一萬和月薪十萬的差距會如此巨大?
以前香港有檔非常火的真人秀節目,叫《窮富翁大作戰》,每期節目組都會邀請香港各領域的富豪體驗5天窮人的生活。
住的地方,好一點的會是貧民窟的板房,差一點的就是籠屋,甚至露宿街頭,而工作內容主要是清潔工、搬運工等技術含量較低的苦力活兒。
在節目開始前,參加挑戰的富豪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努力就一定可以脫貧嗎?大多數嘉賓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其中有一期,節目組邀請了身價過億的大富豪田北辰,面對節目組的提問,他很樂觀地說道:「我始終信奉自由市場,淘汰了很多弱者。只要你有鬥志,弱者亦可以變強者。」
但諷刺的是,短短5天過後,他就說:「我每天努力工作只是為了吃一頓好的。」隻字不提如何依靠鬥志變成改變命運之類的話。
在這5天裡,田北辰是一名清潔工,辛苦一天只能獲得幾十元的微薄報酬。平時地下掉100塊都不值得撿的他,在看到一碗20元的盒飯時也忍不住感嘆太貴。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想要理想的生活就得先學會生存,窮人們不是不努力,更不是安於現狀,不想跳出當前的困境,而是生活所迫,只能從事一些低回報的工作。
有人質疑節目組把這些赤裸裸地講出來太殘忍,但在我看來,與其麻痹自己,不如早點認清事實的真相,從而早日找到問題的根源,尋找到改變的方法。
而這個根源之一,就是因為貧窮而不斷被剝奪的注意力!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曾寫過一本書,名字叫做《稀缺:為什麼擁有太少後果會很嚴重?》,他說:「當人的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的情況下,會引起人的認知和判斷力質量的全面下降。」
對窮人來說,表面上最稀缺的資源就是金錢,但本質上,他們最稀缺的是因為貧窮而導致的注意力不足。為了生存日夜奔波時,根本沒有心思去規劃明天,潛意識裡只剩下一件事:賺錢吃飯。
更可怕的是,貧窮還會造成一個人思維上的認知扭曲。
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他們會習慣性地認為是沒錢導致的。工作遇到瓶頸,被領導批評,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尋找突破口,通過學習相關技能早日打破瓶頸,只覺得一切都是因為自己沒錢。
慢慢的,人對沒錢的恐懼就會扭曲他對事情的認知態度,進一步造成個人智力和判斷力的下降,更加難以跳出困境。
所以說,因為貧窮所導致的注意力稀缺,以及因此所導致的認知扭曲,便是阻礙我們突破現狀的兩大主要原因。
現在,我們就可以從以上兩點嘗試突破,或許我們一輩子都趕不上大富豪,但可以保證的是,這樣做一定會比曾經的自己變得更加優秀。
3.如何突破貧窮的桎梏,打造個體的富人思維?
首先,針對貧窮所導致的注意力缺陷。
或許你的月薪不足一萬,可能只有5000、3000,甚至更低,但應該沒有幾個人已經到了連生存都無法保障的地步。
所以從注意力稀缺的角度來看,突破現狀、尋求改變的通道並沒有完全封死,生活的主動權依舊掌握在你的手裡。
關鍵就在於如何將因為貧窮而導致的注意力損耗給奪回來,總體而言,一共有兩點。
第一:培養長遠的時間觀,相信複利效應的威力。
談到掙錢,估計沒有幾個人會比巴菲特更有資格,在巴菲特的諸多演講中,「複利效應」一直是他強調的理財觀念。
什麼是複利效應?舉個例子,假設一張厚度僅為0.04m的紙張足夠大,將其對摺64次後,大家猜猜它會有多厚?
答案是166020696萬公里!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也才384401公里,對摺64次後足夠往返216趟!而這,就是複利效應的威力。
在過去50多年的時間裡,巴菲特依靠長期保持20%左右的年化收益率,幫助他一度成為世界首富(2008年)。
對掙錢而言,能夠持續性地保持20%的年化收益率是積累財富的關鍵。同樣的道理,對個人成長來說,只要我們可以堅持做正確的事情,便能夠取得質的飛躍。
至於如何堅持做正確的事?我的答案是培養長遠的時間觀。
什麼是時間觀?簡單講就是一個人能站在未來多久看待當下。如果你的時間觀是1個小時,那就說明很容易被眼前的誘惑所吸引,比如看電視劇、刷微博,都是時間觀短的體現。相反,如果你的時間觀有1年,便能夠從更長遠的角度審視當下,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如何培養長遠的時間觀?只需要你在做任何事前問問自己:1年後,我會後悔做這件事嗎?
- 當你刷手機時,問問自己:「1年後,我會後悔現在漫無目的地用刷手機的方式度過今天嗎?」;
- 當你暴飲暴食時,問問自己:「1年後,我會後悔現在這樣肆無忌憚地糟踐身體嗎?」;
- 當你瘋狂買買買時,問問自己:「1年後,我會後悔買這些東西嗎?」
總之,做任何決定前,用提問的方式提醒自己,幫助自己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時間浪費。著名的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每天就會問自己:「我現在做的,是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嗎?只有在獲得了肯定的答案後,我才會感到舒服,感覺自己的精力和時間沒有白費。」
雖然短期內我們看不到這樣做的好處,但長期去看,一定會產生驚人的效果。
第二:要事第一,努力做到大事不含糊,小事不糾結。
根據事情的緊急性和重要性,我們可以把事情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四大類。
想要避免瞎忙,提高注意力的使用價值,就需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而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能捨棄的就捨棄,這便是著名的時間管理四象限法則。
窮人之所以很難跳出貧窮的窘境,就是因為貧窮而不得不把大量的時間、精力用在緊急的事情上,從而陷入「因為貧窮——花費大量時間在緊急事情而無法投資未來——繼續貧窮」的怪圈。 而富人恰恰相反,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減少各種不必要的時間浪費。
比如前段時間,為了投入更多時間工作,而每天只花5分鐘時間打扮自己上了熱搜的董明珠女士,又或是為了減少因為每天起床糾結穿哪件衣服而造成時間浪費,就讓好友為其設計了一百件黑色高領上衣的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他們都是掌控注意力的高手。
另外,我還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人在一些人生大事的選擇上,總是大大咧咧,一咬牙一狠心就做了決定,而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卻願意花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做攻略。
比如買房,求職,這些對未來生活,個人成長至關重要的事情,不少人總是稀里糊塗的,不願意多調查和思考。相反,他們為了能在購物狂歡節的時候省下幾十、幾百元的優惠,能夠花上數天參加簽到活動,又或是研究各種優惠政策,到了開搶當天,熬夜就更是不在話下。
這豈不是本末倒置嗎?想想看,你是不是經常犯這樣的錯誤?
其次,針對貧窮導致的認知扭曲,也有兩個角度進行突破。
第一、把「還有其它原因嗎?」時常掛在嘴邊。
前面我們說,很多人在貧窮的時候習慣性地把一切問題的原因歸為沒錢,而想要改變,就必須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在每次抱怨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這事兒除了因為沒錢,還有其它的原因呢?
通過一遍遍的詢問,從而找到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沉浸在無盡的抱怨之中。
第二、避免陷入「無節制消費」的陷阱,逐漸擁有人生的第一桶金。
與稀缺狀態相反的是餘閒,簡單說就是擁有更多的存款。當你有一定存款時,自然就不會因為一點意外就回到稀缺的狀態,再次陷入越努力越貧窮的惡性循環,面對未來的諸多挑戰,你也可以變得更加從容,更加淡定。
所以,儘快擁有一筆存款,但可以有效改善因為金錢稀缺造成的認知扭曲。可能你會吐槽,別說月入一萬了,現在的我連月入5000都達不到,根本存不了錢。
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你只看到了對方月薪十萬時,財富的迅速上升,但誰又不是從月薪一萬熬過來的呢?
想要積累到第一桶金,一方面,我們要努力開源,提高個人技能,早日實現升職加薪;另一方面,便是學會節流,減少一切不必要的開支。
表面上看,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開銷都非常大,根本攢不下錢來,但有很多你以為的必需品,不過是商家營銷製造的一種假象而已。
英國有一部紀錄片叫做《無節制消費的元兇》,盤點了現代社會消費活動中的種種"陷阱"。比如漱口水,以前人們並沒有用漱口水治療口臭的觀念,當時某款漱口水品牌的年利潤還只有11萬美元。
但之後,他們拍了一條廣告,大概是說一個漂亮的姑娘,因為自己有口臭,感情之路非常坎坷,最後用上該品牌的漱口水就立馬收穫了愛情。
這聽起來有點搞笑,卻實實在在幫助該企業將年利潤提升至800萬!這樣的廣告邏輯並不少見,比如各種層出不窮的保健品用的就是這個套路。
通過鋪天蓋地的宣傳,讓消費者「發現」很多自身不存在的問題或者是生活中不需要的物品,表面上是在幫助消費者解決問題,但本質上不過是製造焦慮,再幫你解決焦慮罷了。
對一些商家來說,他們解決的不是問題,而是他們製作出來的焦慮和恐懼。想想看,你以往的消費中有多少類似的物品呢?
4.最後,總結一下。
雖然月入一萬和月入十萬的真實差距看起來很扎心,但至少我們知道了造成兩者差距的根本原因。
一是因為貧窮造成的注意力稀缺,讓我們沒有時間和精力用在未來的統籌規划上;二是因為貧窮造成的認知扭曲,讓我們看不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所以,解決方法就要從以上兩點出發。
首先,針對貧窮造成的注意力稀缺。
第一、培養起長遠的時間觀,相信複利效應的威力。做事前問問自己:「一年後,我後悔今天的決定嗎?」
第二、要事第一,努力做到大事不含糊,小事不糾結。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其次,針對貧窮造成的認知扭曲。
第一,把「還有其它原因嗎?」掛在嘴邊,以便找到解決困境的真正原因。
第二,避免陷入「誘餌消費」的陷阱,逐漸擁有人生的第一桶金。從0到1很困難,但沒有這一步,就沒有開始的積累,就不會有以後的快速發展。
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改變的過程註定充滿波折,但只要方向對了,努力就不會白費!不妨從現在開始,把你計劃做的事情按照重要性和緊急性分個類,把那些不重要的事情果斷刪除,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