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的 2022 聲音記憶

2022-12-16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許知遠的 2022 聲音記憶

㊟《海盜電台》

我仍記得 2016 年的喧鬧。黃色、橙色車、藍色的共享單車涌遍大街小巷,人人在談論羅振宇、羅永浩式的創業。

我在花家地的一角,第一次嘗試錄製音頻節目。我對時代心生不滿,似乎人人都在推銷自己,使用著那些眼花繚亂亦毫無養分的詞語與概念。

我曾熟悉的那種閱讀語言,那些克制、感傷、浪漫的情緒,日瓦戈醫生、尼采、索忍尼辛,這些名字,突然變得如此不合時宜。

我對著麥克風,朗讀這些片段,追憶他們對我的影響,變成了一種意外的慰藉。多少令人意外的是,它也慰藉了很多人。」

六年前,許知遠寫下開啟單讀音頻節目的初衷:尋找到一種更好的談話方式,一種安靜的、緩慢的、誠實的、尊重智力的談話。

次年的單讀,「一起逃離這個時代」替代了 「和我一起閱讀這個時代」,許知遠希望能和更多人一起逃到更多的地方,進行更細微和尚未想像的精神冒險。

單讀第三季,他和聽眾在情感上有了更接近的聯結,「聲音很奇妙,閱讀是很智力性的,視覺是很感受性的,聲音它好像真的與人的內心更近一些」。

今年 6 月,許知遠承認每個人都在尋找各種方式,試圖去擁有某種自由。 第四季單讀的發刊詞,念了一首朋友圈裡看到的可愛小詩,談論文學經常在困境中甦醒,頻頻提及「陪伴」。

許知遠的情緒漫遊·單讀第四季仍在持續放送。我們整理出他本季提及的部分「漫遊坐標」,包含 18 首音樂及 24 本書,希望可以在這個年末成為你的陪伴。

喜馬拉雅獨家音頻節目

單讀第四季持續放送

慢船到中國

Shanghai Breezes

John Denver

發刊詞:上海微風

John Denver 是非常標誌性的,中國改革開放的象徵,等於是最早進入中國的美國歌手。79 年鄧小平訪美,他在現場演唱成了一個歷史性的事件。這首歌是(他)幾次中國之行的感悟。對一整代人來說,這是一個時代記憶, 中國再次擁抱世界,從像冬天的狀態,又重新向春天演進,每個人身上的活力重新綻放。

Slow Boat to China

John Prine

vol.1 中國往事

歌詞我非常的喜歡,介於詩和詞之間的感覺。在過去,中國是非常古老的異鄉,去中國就是去一個遙遠的地方,而 slow boat 一艘慢船又是什麼樣的感覺?會有漫長的、無所事事的、無法打發的時間,但是又有一個模糊的、或許非常有意思的、 exortic (開放的)一個目的地在等著你。每次聽到這首歌,其實是一種逃離慾望的興起。

She's In Hong Kong

The Thunders

vol.4 也斯的世界

這是個曇花一現的樂隊,但又非常可愛,1966年由五個澳門的葡萄牙年輕人組成。當時許冠傑主持一個樂隊節目 star show,類似那時的《樂隊的夏天》,邀請 The Thunders 來參賽,唱了這首歌,一下就引發關注。他們那種吊兒郎當的感覺,可能也會讓你想起五條人吧。

孤獨先生

Maple Leaf Rag

Scott Joplin

vol.7 梁啟超在聖路易斯

在 798 一個唱片店裡買到 Scott Joplin 的黑膠,開始聽這首歌。黑膠已經有點破損,聽的時候好像一下子把你帶到 20 世紀初那個氣氛。那是艾略特成長的年代,J.P.摩根、亨利·福特、羅斯福興起的年代,也是梁啟超去旅行橫穿美國的年代,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活力的年代。

Surfer Girl

The Beach Boys

vol.8 去衝浪

The Beach Boy 始終有一種輕鬆,好像一聽到他們的歌,世界上沒有什麼太多可以憂慮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海邊玩,然去衝浪,去追求你認為開心的事情。但其實他們的主唱,一個天才者,特別猶豫,內心有非常多無法形容的苦悶。看過一部關於他的電影,精彩得要命,讓我對 The Beach Boy 有新的認識,在所有的表面歡快之下都有另一些尚不能解釋的東西。

The Star

Donovan

vol.9 活在街角

這原來是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一個法國童謠,莫扎特把它演繹成變奏曲。我在想連我都開始聽這首歌了,是否意味著平行宇宙慢慢成長起來了。突然轉換的時代情緒,之前那套語言系統也不太有用了。那它會是一套新的什麼呢?

The End

Earl Grant

vol.12 二手時代

歷史力量把我們 push 到邊界的時候,你會更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況。或許這個我感受到的「the end」只是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一個結束的開始,又或是 the end of beginning,都有可能。

Everything Is Broken

Bob Dylan

vol.16 流民之痛

好像我們就生活在一切熟悉的事物都要破碎的時間裡。

Mr. Lonely

Bobby Vinton

vol.17 格格不入

Bobby Vinton 作為牧師助理在軍隊服役,部隊生活孤獨,他寫了這首歌。歌詞非常打動人,一個人表現強大的時候只能讓人恐懼或者敬畏,但他表達脆弱的時候才能夠真正吸引別人,或者激起別人更深的感受。

歲月如歌

《南海姑娘》

鄧麗君

vol.3 在海口

才知道這首歌寫的是檳城,以前老以為寫的是海南島。台灣的鄧麗君來唱,而寫這首歌的是馬來西亞的詞曲作家,寫的是檳城,在華人世界流行。你能看到華人的網絡世界是非常迷人有趣的世界,特別想沿著他們所有漂流的過程,去走一趟。

《流金歲月》

齊豫

vol.2 繼園台與塑料花

這首歌曾經是一個同名電影的主題曲,根據亦舒的小說改編。齊豫的聲音來演繹如此的恰當,感覺到似乎真有那麼一個黃金時代,一個流金歲月。那個時刻,人們的笑容更燦爛,內心更細膩豐富,一切更天真善良,好像一切充裕,富有理想,又帶著某種淡淡的感傷和懷舊。

《蘇州河畔》

費玉清

vol.5 魔都

老上海很流行的一首歌,這個版本是費玉清唱的。最近開始著迷費玉清,看他 90 年代做的很多綜藝節目,跟他的哥哥張飛一起搞笑。我喜歡當時的台灣綜藝,放鬆、胡說八道、百無禁忌,充滿了政治不正確。我現在看費玉清、看劇,都是對現實生活的某種報復。

《請到天涯海角來》

沈小岑

vol.6 燈籠椒與齋菜煲

這首歌是在 1984 年出的, 正好是北大學生打出「小平你好」標語的那一年,中國女排得了冠軍,總之是中國一個欣欣向榮的時刻。在那年春晚上唱了,某種意義上催生了海南熱。當年的海南就像什麼呢?像 19 世紀中後裔的美國西部,突然有一個遼闊的地方,你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嘗試。

《鐵血丹心》

羅文 / 甄妮

vol.14 一家武俠書店

一聽前奏起來,就會有一種很妙的感覺,好像回到童年。那時候看這些香港的武打片、武俠片,每次都是萬人空巷,大院裡本來好多小孩在玩,突然他們就全都消失了,都回家去看電視了,大人也回去。之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匱乏年代,突然社會開始變得活躍鬆動,香港文化開始進來,武俠電視劇開始進入市場,填補了很多人的精神空白。

電影之聲

Un bel di,

Vearemo「 aus Madame Butterfly

Giacomo Puccini

vol.10 最後的夫人

來自《蝴蝶夫人》的選段《美好的一天》,這個歌劇非常有名,乃至不需要解釋了。聽這段的時候就想起長崎,因為最初這個故事是發生在長崎。我想起沉睡的港灣,長崎那些小巷子,還有半山的風景,還有坂本龍馬的銅像,恍若隔世。

Conquest of Paradise

Vangelis

vol.18 黑洞之旅

在通往稻城觀測台的路上一直在聽。Vangelis 是當時的作曲大師,很多征服太空的科幻電影都是他作曲。我們一提到對太空對外界的想像,就會想到這個音樂。最終,所有的科學研究所有的事情都要需要被聽覺化,被視覺化。

Overture

Ennio Morricone

vol.19 茶館、兔頭與袍哥

《美國往事》的片頭曲,這部電影影響了很多後來的黑幫片:兄弟情,一起成長,面對世界,然後又陷入彼此分裂,分道揚鑣。

Spinning Away

Sugar Ray

vol.20 想像桃花源

我是在電影里聽到這首歌的,《海灘》The Beach,剛剛大紅大紫的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演的。你能看到當年的年輕人對烏托邦的嚮往——七十年代是美國嬉皮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那時候美國年輕人覺得總有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個世界可能通過搖滾樂來實現,通過他們的各種各樣的運動來實現。他們覺得眼前的美國或歐洲那種資本主義讓人厭惡不堪。他們想像另一個世界更公平更美好,人人歡笑。

城市與記憶

《也斯的香港》

梁秉鈞(也斯)

Vol.4 也斯的香港

這是也斯二三十年以來的一些散文和照片,其中有一些段落讓我有很多感觸。也斯在九龍城寨中看到香港變化的縮影,現在香港作為一個更大的城市存在,也慢慢進入了歷史化的過程,需要新一代年輕的香港人書寫這種劇烈的轉變。新一代的人也許能從也斯他們身上獲得鼓舞和某種能量。

《魔都》

[日] 村松梢風

Vol.5 魔都

村松梢風是定義了上海的日本人,他 1923 年來上海旅行,回去後寫了本遊記《魔都》,創造了關於上海的新名詞。因為上海光怪陸離、層次多樣、無比豐富、應接不暇。這個上海描述得很有意思、很生動,這是一個不睡覺的上海。我覺得一個好的城市應該是所有人都生活在街道上,這是社會能量的象徵。

《劍橋語絲》

金耀基

Vol.15 劍橋語絲

那時候我剛剛上大學,充滿了對世界各種大學的嚮往,無意中發現了這本小書,描述了劍橋大學的景觀和人,我一下就入迷了。劍橋大學的那些傳統,從中世紀傳來的、驕傲的、又現代的創新精神,學校里永遠是又古老又嶄新的感覺,那種自由爭辯的氣氛。這本《劍橋語絲》就變成了我想像的大學的樣子。

㊟《劍橋風雲》

《海南紀行》

香便文

Vol.6 燈籠椒與齋菜煲

我書架上有一本很可愛的書叫《海南紀行》,一個傳教士寫的。這本書是 1886 年,他在倫敦所記下的當年的海口旅行。所以我也經常覺得汗顏,關於中國的很多有意思的遊記全都是西方人寫的,我當時想,應該寫篇關於海口的遊記。

詩意與激情

《第二次降臨》

[愛爾蘭] 威廉·巴特勒·葉芝

Vol.22 都柏林精神

年輕時讀到他那段話,「好人喪失信念,壞人充滿激情」,當時就很震撼,我在想怎麼這麼具有穿透力,完全預言到那個即將到來的災難性的時刻。我被他的洞穿所打動。現在的時刻,我再次被他打動。你也模模糊糊地感覺到,我們所熟悉的生活的環境、情緒、時代氣氛、敘事、一代人關注的內容,都在發生很大的轉變。而一個新的敘事、新的故事、新的情感在醞釀,也尚不成熟、尚未成型,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混亂和困惑。這個混亂和困惑會折磨我們每個人,但它也蘊含新的可能性,逼迫著我們重新去想很多問題,思考,感受。

《一九一六年復活節》

[愛爾蘭] 威廉·巴特勒·葉芝

Vol.22 都柏林精神

講的是當年愛爾蘭想脫離英國人的統治、尋求自由的過程。1916 年有一次很著名的復活節起義,葉芝不是很贊同這場起義,但他這首詩是對那個時代最好的一個記錄。讀完之後,我覺得我的語言都是很多餘的。

《葉芝》

[美] 理察·艾爾曼

Vol.22 都柏林精神

葉芝作為一個愛爾蘭人,在愛爾蘭尋找自己自由的特殊時期,他同時在政治和文學上扮演的不同角色。我好像總是在另一個時空裡面、在那個時代另一種人物身上,去尋找我想要的那些東西,不知道這算不算是一種逃避。葉芝詩中的隱喻、感傷以及充分的力量,重新激起了我的興奮。

《荒原》

[英] T·S·艾略特

Vol.7 梁啟超在聖路易斯

我非常喜歡他冷峻、淵博的文風,被他的這種感覺深深觸動。《荒原》太有名了。尤其是第一句「四月是最殘忍的季節」。我一直以為《荒原》是受到一戰結束、整個文明斷裂的影響,後來一位哥倫比亞的教授說,艾略特受到的更直接衝擊是西班牙大流感。疾病跟戰爭不一樣,它好像是一種讓你更無法表達的一種傷痛。因為它不像戰爭那麼顯性和激烈,所以它對人的內心世界的侵蝕,是一種更緩慢深入的一種改變。

㊟《時時刻刻》

《雷聲與蟬鳴》

梁秉鈞(也斯)

Vol.2 繼園台與塑料花

如果選一位戰後香港精神的代表者的話,我覺得就應該是梁秉鈞先生,筆名也斯。他是個很重要的詩人,也是位散文家,我覺得他是香港這種混合特性的最佳象徵。1974 年他寫下了一些詩,那是香港的一個巨變時刻,他從 60 年代的混亂進入一個更富秩序的時刻,引發許多人對這個城市的記憶。

《從市郊到市中心》

[美] 約瑟夫·布羅茨基

Vol.7 梁啟超在聖路易斯

布羅茨基也是 20 世紀抗爭的象徵。他當時在蘇聯時代被當局認為是一個遊手好閒、沒有職業的人物。最後他被驅逐出境,開始了非常漫長的流亡生涯。他在美國開始用英文寫作,尤其那些用英文寫的散文,非常之漂亮深邃。

《塵幾錄:陶淵明與手抄本文化》

田曉菲

Vol.20 想像桃花源

這本書研究了陶淵明不同版本之間手抄本的流轉與變化,我們認為的很多詩人、人物、形象,其實是被後人塑造出來的。比如,她認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陶淵明的形象,是五百年後的蘇軾塑造出來的,我們是按照蘇軾的足跡去理解的陶淵明。

文學的慰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米蘭·昆德拉

Vol.11 情迷布拉格

昆德拉是 80 年代進入中國後,對中國這兩代人影響最大的作家之一。「說一次不算數,一次就是從來沒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沒有活過一樣。」這句話很有道理。我一直很想理解,東歐的作家面臨巨大的社會主義實驗時,人性在其中掙扎,這些作家是如何看待並接受的。

㊟《布拉格之戀》

《恥辱者手記》

摩羅

Vol.6 燈籠椒與齋菜煲

其中有一些非常好的文章,比如他寫對赫爾岑《往事與隨想》的評價,他寫「巨人何以成為巨人」。這些重要的俄國知識分子,他們其實有很多來自俄羅斯高貴的普通人的支持和幫助,才能成為這樣的思想的巨人。其實摩羅也在哀嘆,他覺得中國的知識分子會是更孤立的存在,所以他們更難走得遠。

《哈納萊伊灣》

[日] 村上春樹

Vol.8 衝浪去

我在村上的《東京奇譚集》中讀到這篇,他描繪了一個母親對於兒子的理解和尋找的過程。我們人生中有很多很多好像無法安放的,思緒也好,愁苦也好,你好像總是需要某種方式來暫時遺忘它,或者安放它,或者忘掉這一切,忘掉現實世界的存在。我覺得每個人有不同的方式,對於他兒子來講就是去衝浪。

《百年孤獨》

[哥倫比亞] 加西亞·馬爾克斯

Vol.21 脫軌之必要

一開始描繪的非常不靠譜的世界,對我很有吸引力。這是一種真正瘋狂的生活,重新發現地球是圓的、重新發現望遠鏡放大鏡的力量。能躲在瘋狂里,其實是很幸福的。我覺得我應該去找一下自己的瘋狂。

《黑洞與時間彎曲》

[美] 基普·S.索恩

Vol.18 黑洞之旅

這本書的作者大名鼎鼎,不止因為他得了諾貝爾獎,也因為他是《星際穿越》的電影監製。電影中太空人要穿過蟲洞去另一個地方取東西,蟲洞和時間旅行的概念就是基普·索恩提出來的。

㊟《星際穿越 》

《相愛的日子》

畢飛宇

Vol. 23、24 南京之愛

這個小說是畢飛宇最初來南大上學的時候,他印象很深的關於兩個外鄉人在南京的故事。挺妙的,是南京古都之下、小人物的人情冷暖的東西,糾纏又離開,挺細膩的。

歷史不打烊

《中華文明訪談錄》

張泉

Vol.1 中國往事

只是看題目就非常誘人,這些構成一種中國想像。比如榮新江是研究敦煌,那麼這部分的題目叫做「在世界尋找敦煌」;美國的艾朗諾是「宋代文人的革新之路」;日本的學者大木康是「風雅精神走向民間」;義大利的一位漢學家史華羅叫「莊嚴的慾望」;瑞典的漢學家羅多弼叫「每當中國變幻時」;最後德國的顧彬就是文學批評家,就叫「走出空山」。某種意義上,張泉幫我完成了我沒有實現的志向。

《孫中山與中國革命》

史扶鄰

Vol.13 不羈放縱愛自由

《光輝歲月》可以獻給這本書的主人公。孫中山有很長一段時間,經歷非常多的掙扎。有時候我們遇到一次兩次失敗,就心灰意冷了,而他每次都失敗,每次又重新開始光輝歲月。我把這本書看成了我的創業指南,我真的很佩服他,他當之無愧這首歌。

㊟《宋家皇朝》

《大門口的陌生人》

[美] 魏斐德

Vol.14 一家武俠書店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講 1839 年至 1861 年間華南的社會動亂,有一章講秘密社會對於華南的影響,是對「鐵血丹心」這種感覺的非常縝密的、有趣的詮釋和註解。

《雍正王朝之大義覺迷》

[美] 史景遷

Vol.16 流民之痛

我現在都記得最初讀到這本書開頭時的那種喜悅。想起我當年讀到的《皇帝與秀才》,想起史景遷精彩絕倫地描繪呂留良案的過程,我想歷史充滿了多少這樣的感慨。據說齊齊哈爾還有很多呂氏後人,不知道他們看沒看過史景遷寫的這本書,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遺民、疆界與現代性》

高嘉謙

Vol.10 最後的夫人

這本書關注中國境外的「南方」書寫,比如其中有康有為在百日維新失敗後逃去新加坡後、面對中國巨大的混亂和時代的重創,寫下的一些詩歌。我很羨慕過去的這些文人們作詩的能力、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

格格不入

《東方主義》

[美] 愛德華·W·薩義德

Vol.17 格格不入

薩義德第一次明確出來提出來一種觀點,講西方怎麼樣用他們的眼光塑造東方。從開始出版《東方主義》以來,他就是整個的英美知識界的 superstar 。這一本書已經讓他不朽。

《格格不入》

[美] 愛德華·W·薩義德

Vol.17 格格不入

這本書寫得太精彩了,我只看了幾頁就迫不及待拿出來和大家一起閱讀。英文版的自傳叫 Out of Place,我一直不知道怎麼翻,後來看到三聯翻了一本,叫《格格不入》,一下子,我覺得對他的流亡、對邊緣、對各種看法就變得直接起來,「格格不入」。

歡迎來信

「你們可以寫信給我,我可能沒法回,但我會在播客中去讀你們的信。要寫信,不要寫那種短短的留言。要使你的思緒,你的感受能夠被完整清晰的表達,不要被那種暫時的表發衝動沖毀你們組織自我思想的能力。寫信是自我疏解,自我分析的最好方式。你們可以寫信給我,也可以寫給你的朋友。」

——許知遠

[email protecte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e52272d7cf0f2bb1f2648779e20bc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