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曬多少太陽,才能暖和

2023-12-17     單向街書店

原標題:一個人要曬多少太陽,才能暖和

真是寒冷的一周,編輯部所在的北京連落了兩日雪。幸好有暖氣、空調,以及各式取暖設備。住在城市裡的人,和能源的關係,就是「日復一日地使用」,當溫暖即時到達,能源也在不斷消耗。

我們知道,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我們也知道,能源轉型是希望所在。但是,除了消費者身份,「我」能與能源問題有什麼關聯?照護自己的生活都很疲憊了,「我」還要去關心宏大的,看似只與政策、技術有關的能源問題嗎?「再生」創作者常籮提筆時,腦海里盤旋著這些問題。

她採訪了幾位能源行業從業者,聽他們講述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對可再生能源的浪漫化想像被慢慢剝離,但是它卻變得具體可感了起來。原來新技術的發展要一點點攻克技術難題,原來它還關聯著其他社會議題,原來「我」已經意識到,當下大量的能源消費是「我」不想要的。

常籮在漫畫作品《我們》中,畫下了她作為住在城市的普通人一步步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心路歷程。希望這部能讓每個普通人感到與我有關的作品,可以成為認識可再生能源的一座橋樑——可再生能源於「我們」並非遙不可及,只要從心裡的某一處開始思考它。

為了幫助像漫畫主人公一樣對能源問題產生好奇、困惑的你我進一步認識、了解可再生能源,WWF 邀請了風能領域專家秦海岩做了些許科普:能源消費和生產的關係是怎樣的?風能的發展現狀如何,之前遇到的問題都解決了嗎?那些理論構想是怎麼一步一步落地,服務於我們的生活的?在欣賞完漫畫作品之後,也歡迎讀者朋友繼續往下閱讀這些科普內容。

我們

著繪:常籮

*作品僅代表創作者個人觀點

關於可再生能源的一些科普

講者:秦海岩

整理:Iris

節能減排和生活所需是對立的嗎?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任何人為工程和人類活動,對環境不可能不產生影響。就算人類集體退回原始社會,刀耕火種,對環境也還是有影響的。

其次,不能因為發展新能源就改變節能減排的目標。風電、光電等新能源的確降低了用電的價格,但節約用電並不是根據電費的價格而決定的。不能因為資源的價格降低、獲取方式變得簡單,就不去在乎。節約應該是一直值得提倡的。

在此基礎上,人的基本需求也應該得到滿足,不能因為節能減排而直接不發展經濟。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還是人,是為了人的生活,為了人的文明。而人的生活是依賴能源的。人類文明是伴隨著火的使用和電的發明而發展的,是伴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產品的極大豐富而發展的。人的生活需要能源來支持,不能把經濟發展、技術進步與人的文明割裂開來,變成兩個對立的主體。

發展風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嗎?

在風能的開發利用上,中國並非最早開始的國家,只是因為近年來的發展,才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最早開始利用風能的國家,如德國、丹麥等,本身也是非常重視環境保護的國家,在風能的開發過程中也進行了大量研究。普通民眾會擔心的很多事情,其實國內外都已經有相當充足的研究數據可以解釋說明。

例如風機會阻礙鳥類飛行的問題,其實需要考慮的主要是對候鳥遷徙的影響。鳥類個體撞上風機的危險相對較低,因為風機是相對明顯、比較容易躲避的。風機對鳥類飛行的影響甚至沒有行駛的汽車那麼大。而對於候鳥而言,首先,因為建造地址的可選範圍較大,風機可以儘量避免出現在候鳥遷徙路徑上。其次,根據鳥類的能力,如果第一年受到影響,第二年它們的飛行路線就會避開風機,並不會反覆出現同樣的問題。

而當今自媒體上有部分言論其實是故意歪曲的。如內蒙古草原上建造了風機之後牛羊不再吃草,這並非事實。還有一種說法是北京之所以會有霧霾,是因為風力發電擋住了內蒙古的風。其實風機只會讓風的速度降低,但不到五六十公里,風速就會恢復。而且風機的高度有限,對高空的氣流也不會造成任何影響。

風能設施的回收問題會造成新的污染嗎?

風能設施的回收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問題。塔筒是鋼、輪轂是鋼,裡面的發電機是鋼和銅。金屬回收起來其實收益是很大的,就像汽車的回收一樣,是很常見的事情。稍有難度的是葉片的回收,其中有玻纖和樹脂,難度在於葉片比較大,運輸困難,回收成本高。但現在有了新的技術,可以將葉片現場切碎,用熱解的方法將樹脂回收成各種有用的油。玻纖可以進行降級的二次使用。而玻璃鋼更是好多行業,尤其是管道建築行業都廣泛利用的東西,回收已經不是問題。目前都已經有相應的技術解決,回收的過程也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當然,會有人故意違法填埋,但這個問題是需要法律解決的,行業本身的技術支持其實已經完全跟上了。而且只要我們將來技術普及起來,回收有價值了之後,人們也肯定會選擇有收益的回收,而不是掩埋。

沒有風,沒有光,就會沒有電嗎?

此外,在風電與傳統能源的對比上,有人認為風力發電能提供的電力是波動的,即有風就有電,沒有就沒電。但其實用電也是波動的,而電力無法儲存,電力的供求系統就是一個波動的系統。傳統能源如火電,也並不穩定。例如一個 100 萬千瓦的火電機組,也並不能保證時刻不壞。如果出現故障,一時間也很難找到同樣的機組替換。電力系統就是要去應對這種波動性。但是未來,如果風、光的電力占到更大比例之後,可能才需要變革電力系統。目前中國的風電和光電加起來占全年用電的 10%,德國達到 50%,而丹麥光是風電就超過 50%,目前的系統都是足夠支持的。現在進行的各項研究,實際上是為了以後做準備。當風電、光電的百分比達到百分之八十乃至九十的時候,可能需要儲能,需要提高需求側的靈活性等等,但這之間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是可實現的嗎?

任何資源都存在資源稟賦的問題。例如石油資源就有很明顯的地域分布區別。風和太陽能相對而言比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限制小一些,甚至可以稱為一種民主化的能源。

就目前中國風資源儲量的問題而言,刨去所有城市、環保區、難以到達的高山和沙漠等地區,算上所有風能達到開發要求的地方,中國陸上風電可開發量有將近 90 億。而海上,一百公里以內,加起來還有 20 多億的可裝機容量。海陸加起來有上百億。但是現在中國電力裝機不到 20 億。按計算結果,我們要實現碳中和,到 2050 年基本要發展 30 億的風和 30 億的光。因此我們的儲能是富餘的。

此外,中國的風電、光電技術在世界上是處於領先地位的。全球 60% 以上的風電設備在中國生產製造,80% 以上的光伏組件的中國生產製造。我們依靠技術進步,讓風電、光電的價格比煤電還便宜,將資源稟賦的問題轉變成了技術和生產能力的問題,將劣勢轉變成了優勢。

當然,即便是風和太陽能,也仍然存在國家和地區間資源儲能不平衡的問題。例如國土面積較小的國家風力資源相對少一些,而河南的風力資源肯定不如內蒙古的風力資源好,必然存在一個經濟性問題。

將來的風電和光電肯定是富餘的。目前國際上的解決方案是「Power-to-X (P2X)」,將電力轉化為其他的能量形式。例如通過水電解反應,將水分解成氫氣和氧氣,再將氫氣儲存或直接用於供能,或是再製成氨、甲醇等。最近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也在進行這方面的規劃,計劃利用海上的風電直接電解水。因此將來國際能源貿易雖然不能直接運送電,卻會運送甲醇、氨等。進行航運業務的馬士基集團也表示,會儘量在 2030 或 2035 年前,用燒綠色甲醇、綠色氨的船替代所有燒柴油的、燒化石能源的船。這都是由風能和光能轉化來的燃料。

單讀 × WWF

氣候行動者 2023——「再生」創作徵選

項目回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80f801299c1697f15ba82588e35352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