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寧芝
山西某大學大二學生補考時作弊被發現後跳樓自殺,遼寧某中學初三學生沉迷網遊充值6萬被發現後自殺……近日,多名青少年自殺的消息被報道。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自殺已經成為15到29歲的青年群體中第二常見的死因,青少年的抑鬱問題已相當嚴重。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臨床心理科心理測評室主任、心理治療師歐陽旭偉說,多起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發,向家長鳴起警鐘。
「青少年由於缺乏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以及社會經驗欠缺,當遇到挫折時,應對方式比較單一,容易採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建議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加強孩子的心理防護。」歐陽旭偉說。
歐陽旭偉指出,導致青少年自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抑鬱是導致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因素。「如果家長及時發現孩子有悶悶不樂,情緒低落,打不起精神;對什麼都沒興趣,也不出門,喜歡關在自己房間打遊戲;晚上睡不著,睡著又易驚醒,沒有食慾;上課無法集中精神,記憶力減退,老師講的內容常常記不住、也不與同學玩耍時,要引起警惕。」他說,若孩子流露出消極悲觀情緒,並表示不想活了時,家長更要引起重視,要及時帶孩子至專業醫療機構就醫。
「加強青少年的心理防護,首先要提升孩子對困難經歷的反彈能力,包括接受並戰勝現實的能力、在危機時刻尋找生活真諦的能力、隨機應變想出解決辦法的能力。」歐陽旭偉說。
支招一:教給孩子認知行為療法的情緒管理方法。當孩子遇到不好的事件時,認知層面會出現一些關於「老師怎麼看我、同學怎麼看我、我的人生是不是就毀了」等消極自動化想法,從而產生焦慮、恐懼等消極情緒。如果平時注重情緒管理練習,遇到這種事情時就會好很多。
1.覺察當下的情緒和想法(如:我現在心情很恐懼,我想到了同學會不會看不起我,人生是不是就毀了);
2.照顧自己的情緒,按下暫停鍵(如:我很恐懼,運動或抱抱自己或尋找支持);
3.想法挑戰(如:我是不是把事實和想法混淆了?這次考試只是考試,並不等於我的整個人生);
4.找可替代的觀點(如:如果我的好朋友知道我的這個想法,他可能會對我說什麼?/如果我愛的人有這個想法,我可能會告訴他什麼?)。
支招二:父母/老師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愛,父母/老師對孩子的愛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告訴他,不管怎麼樣,我都很愛你,我會和你一起面對,我們一起去尋找解決方法。如:
孩子:我覺得我抑鬱了;
家長:一天到晚,啥事兒沒幹,有什麼好抑鬱的X
家長:發生什麼事了?我們一起想辦法√
支招三:平時注重生命教育,生命沒有撤回,每一秒都是現場直播。如:
孩子:我真不想活了,死了算了;
家長:一天到晚,要死不活的,你們這些小娃娃腦殼頭在想啥子,你知道爸媽養大你有多辛苦嗎X
家長:你對我來說太重要了,我無法想像沒有你的日子。是遇到啥不開心的事了嗎?給我說說,我們一起面對√
支招四:平時培養孩子學會接納已經發生的事實,即使是不愉快的,允許它們如其所是的存在。如果這個事件已經發生,無法改變,我們要做的就是去接納它,而不是糾結與逃避。如:
孩子:咋個辦嘛,考試沒過,我太沒用了,人生都沒希望了;
家長:對啊,你咋個不努力嘛,人家都能過,你咋個考不過嘛X
家長:這次沒過,已經發生了,沒關係,我們一起總結,人生的路還很長,我們下次再追回來√